事情是《华盛顿邮报》在9月18号捅出来的。有内部人士爆料,说就在今年夏天七八月份,特朗普亲自按下了暂停键,拒绝批准一笔价值超过4亿美元的对台军售。这批货可不是闹着玩的,里面有导弹、有无人机、还有各种弹药,都是台军心心念念的“保命符”。
更戏剧性的是什么?知情人士还透露,就在上个月,美台双方刚刚敲定了一份新的军售计划,总价可能高达几十亿美元。这边合同的墨迹还没干透,那边特朗普就翻脸不认人了。这一下,不仅是4亿的单子悬了,后面几十亿的大单子,估计也得跟着黄。
这消息一出,整个台湾的政坛和舆论圈,瞬间就炸了锅。尤其是那些一直把美国当成“救世主”的“台独”分子,感觉就像被人从背后捅了一刀,又冷又疼。他们想不通啊,前几天还“台美关系史上最好”,怎么一夜之间,说变就变了?
![]()
特朗普的算盘,打得噼啪响
要理解这事儿,咱们得把视角从台北拉到华盛顿,看看特朗普到底在想什么。其实,他的逻辑非常简单,简单到只有一个词:“美国优先”。
你看看这两年,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那是一轮接着一轮。特朗普一开始,气势汹汹,挥舞着关税大棒,想让中国服软,扭转他念兹在兹的贸易逆差。结果呢?中国没怂,直接对等反制。你加我的税,我也加你的。这么几个回合下来,特朗普发现,这招好像不太灵。
为啥不灵?因为美国老百姓的日子,真离不开中国制造。而且,他心心念念想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但这哪是一朝一夕的事?美国的经济结构早就变了,主体是金融、是互联网。你让华尔街的精英去生产线上拧螺丝?开什么玩笑。
更要命的是,中国手里还捏着一张王牌——稀土。这玩意儿是高科技产业的命脉,特朗普的很多高新产业计划,都绕不开它。中国稍微在这上面做点文章,就够白宫喝一壶的。
所以,强硬的路走不通,特朗普这个精明的商人,立马就换了赛道。打不赢,那就谈嘛。既然要上谈判桌,手上就得有筹码。你猜怎么着?他一扭头,就把目光投向了台湾。
![]()
在他看来,台湾这张牌太好用了。以前,他用台湾来刺激大陆,拱拱火,卖点武器,搅动一下局势,服务于他的“印太战略”。现在,为了能和大陆尽快达成一份他想要的贸易协议,这张牌的用法就变了,从“刺激”变成了“示好”。
所以,《华盛顿邮报》说得一针见血,特朗普拒批军售,最大的原因,就是想给中美谈判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说白了,就是拿这4亿美元的军火,还有台湾那些人的“安全感”,去跟大陆换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
这下,最尴尬、最难受的,就是赖清德了。
自打上台以来,赖清德的策略就是一边倒地“拥抱美国”。他似乎觉得,只要抱紧了美国的大腿,不断挑衅大陆,搞他那套“台独叙事”,就能高枕无忧。他把所有的宝,都压在了美国身上。
可惜,他从一开始就搞错了一件事:在美国的棋盘上,他从来都不是棋手,只是一枚棋子。而且是一枚可以随时被交换,甚至被丢弃的棋子。
其实,这种“被抛弃”的信号,今年以来已经出现好几次了。
还记得美国对全球搞的关税政策吗?连欧洲、加拿大这些铁杆盟友都没放过。赖清德派人去美国又是游说又是示好,希望美国能给台湾一个“豁免”。结果呢?门儿都没有。美国不仅照样加税,还反过来要求台湾继续加大对美投资。赖清德呢,不仅不敢说个“不”字,还真的就屁颠屁颠地继续送钱,妄想着能用钱买来美国的“友谊”和“豁免”。当时岛内就已经有不少人对他很不满了,觉得他太软弱,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往前倒,就在七八月份,赖清德不是计划出访加勒比海国家嘛,中间要过境美国。按他团队的想法,这可是个大做文章的好机会,希望能得到高规格的接待,营造出一种“美台关系坚若磐石”的假象。结果呢?美国那边冷处理,压根不提他的名字,官方说法就是“有旅客到访”,一切按照普通旅客的规格来。这盆冷水,当时就浇得他透心凉。
英国的《金融时报》也曝过料,说美国为了给中美谈判创造条件,甚至取消了一场原定的美台军事会议。报道还直言不讳地指出,对目前的美国政府而言,台湾已经不在他们的优先事项里了。
如果说前面这些都还只是“暗示”,那这次特朗普直接拒批军售,就是一记响亮的耳光,直接打在了赖清德的脸上。这一巴掌,不仅打掉了他的幻想,也让他这么多天以来精心构建的“亲美抗中”的政治叙事,瞬间就崩塌了。
他一直告诉台湾民众,美国是“靠得住”的盟友,会为了台湾“两肋插刀”。现在呢?人家为了自己的贸易协议,连说好的武器都不卖了。这让他怎么跟民众交代?那些曾经对他深信不疑的支持者,现在心里恐怕也是五味杂陈,失望、愤怒,甚至感觉被彻底“背叛”了。
赖清德的天,真的塌了。这个“天”,就是他对美国不切实际的幻想。
![]()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美国这种“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历史上早就上演过无数次了。只是有些人,总是选择性失明,不愿去看那面历史的镜子。
咱们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美国为了联手中国对抗苏联这个更大的威胁,是怎么做的?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总统紧随其后。1972年《上海公报》的发表,直接改变了整个东亚的政治格局。在那之前,美国可是台湾在联合国最坚定的“盟友”。但为了国家更大的战略利益,华盛顿毫不犹豫地调整了方向,最终在1979年与中华民国“断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
这算不算“背叛”?从当时台湾当局的角度看,这简直是天崩地裂。
再看看1982年的《八一七公报》。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美国政府声明,“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的解决。”
当然,后来的美国政府一直在玩文字游戏,想方设法地绕开这个公报的限制,继续对台军售。但这份文件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一个核心问题:对台军售的额度、内容和时机,从来都不是由台湾的需求决定的,而是由美国全球战略的需求,尤其是由中美关系的状况决定的。
当中美关系紧张,美国需要用台湾来牵制中国时,军售的门就开得大一点;当中美关系需要缓和,美国有求于中国时,军售的门就会关小一点,甚至暂时关上。
![]()
特朗普这次的操作,不过是把这种潜规则,用一种更加粗暴、更加不加掩饰的方式,摆在了台面上。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别跟我谈什么“承诺”和“价值”,我只谈“交易”和“利益”。
赖清德和他手下的那批人,如果真的读懂了这段历史,今天或许就不会这么错愕和狼狈。他们最大的悲剧,就是错把大国博弈中的“工具价值”,当成了坚不可摧的“盟友情谊”。
牌局的终点,路在何方?
那么,这事儿就这么定了吗?特朗普对台湾的态度就此发生根本性转变了吗?
也别高兴得太早。就像《华盛顿邮报》报道里留的那个尾巴:“这不是特朗普的最终决定”。
这话是什么意思?意思是,这张牌,他只是暂时收回来,放到谈判桌上给中方看。如果中美贸易协议谈成了,皆大欢喜,那这笔军售可能就真的黄了。可如果协议谈崩了呢?那特朗普很可能立马变脸,把这4亿甚至更多的军火,加倍卖给台湾,继续打他的“台湾牌”。
对于特朗普来说,一切都是交易,一切都可以变。他的善变和不可预测,才是最大的确定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