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方言,总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弦音。
每次和小伙伴们聊起寿县方言,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这片楚文化故乡的方言体系,以其独特的发音规律和用词习惯,构成了我们共同的乡愁记忆。
寿县方言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平舌音为主,翘舌音较少,与普通话规律恰恰相反。那些听起来毫无生涩感的寿县话,比起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来,反而多了一份直率与质朴。也正是这种特点,让“寿普”(寿县普通话)成了许多人插科打诨的欢乐源泉。
但这些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名称,组成它们的字每个人都认得,在寿县这片土地上,却是汉字基础,发音就不基础。不信来看看,这几个地方,您怎么读?
Part 01
淠河:古音流转的千年之争
最近火爆的“安徽小三亚”淠河湾,成为了新晋网红打卡地。碧波荡漾的河水,金黄细腻的沙滩,确实让人恍若置身热带海岸。但有趣的是,当地居民包括上游六安人,大多将这条河称为“沛河”。
![]()
网络上关于这条河的读音之争从未停歇——到底该读pì hé还是pèi hé?小编发现,淠字确实有两种读音,字典上淠河注解是读pì。但确实如同坚持读沛河的一方所说,pì hé的谐音,多了一些尴尬。有人开玩笑的说起有个叫淠绿新村的地方,深受困扰,因为按照江淮官话的发音,不少人称他为“纰漏新村”。
![]()
仔细考证,原来“沛”是古音流传下来的读法。“淠”字确有“沛”的读音,这不仅在《集韵》《韵会》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如果保留这种传统称呼,确实有其历史依据。从语感上来说,“沛”这个读音似乎也更符合一条河流奔流不息的特点。
水声沛沛,河流沛然,读起来朗朗上口,仿佛能听到流水潺潺的声音。这种古音的保留,不仅是语言的活化石,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Part 02
六安:一字双音的文化纠结
再来说说我们曾经的所属市——六安。这两个字分开来看都十分常见,就产生了读音的分歧:有喊liù安的,也有坚持喊lù安的。
![]()
《现代汉语词典》近年来将“六”统读为liù,取消了lù的读音。但有趣的是,就连输入法在输入“lu'an”时,仍然会智能识别出“六安”这个词组。
这场读音之争甚至让中央电视台的主播也为此查阅资料。主播郭志坚的微博中,特地就此说明,字典上的六安。但很多人认为地名读音应当尊重当地传统,继续保留lù ān的读法。事实上,“六”读作lù源自当地方言古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
![]()
地名的读音不仅仅是语言学问题,更关系到地方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当标准化的普通话与地方文化传统产生碰撞时,如何取舍确实值得深思。
Part 03
芍陂:千年水利的独特读音
如果说淠河与六安的读音之争还能各执一词,那么下面这个地名,恐怕很少有外地人能正确读出来——这就是芍陂。
![]()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明确记载:“淝水流经白芍亭,积水成湖,故名芍陂。”这表明该名称源于淝水与白芍亭的地理关联。
另一种说法则根据植物与地貌特征解释,认为“芍”指当地沼泽生长的迷你荸荠类植物,“陂”意为沼泽或池塘,合起来描述的就是这种湿地地貌。
![]()
“芍”在这里读què而非sháo,这个读音专属芍陂这个地名。“陂”读bēi时意为山坡、斜坡,而读bēi时则特指池塘、水边。这种专用读音的存在,体现了汉语地名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
陂不是普通的水塘,它是古代淮河流域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天下第一塘”的美誉。早在春秋时期,孙叔敖就主持修建了这项工程,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作用。一个地名,承载的是一段千年历史。
Part 04
地名读音:文化传承的活化石
地名的读音之争,表面上是对某个字怎么读的分歧,本质上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规范的碰撞。
在普通话推广的大背景下,地方读音何去何从确实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完全标准化可能会使一些古音逐渐消失,而一味保留古音又可能造成交流障碍。或许我们可以采取一种平衡的态度:在正式场合使用标准读音,在地方语境和历史文化讨论中尊重传统读法。这样既保证了沟通的有效性,又保护了地方文化多样性。
每个特殊读音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故事,都是一种文化的记忆。当我们争论淠河读pì还是pèi,六安读liù还是lù时,我们其实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那么,你还记得家乡有什么特殊的读音吗?
▌作者:一清
▌编辑:龙震琳
▌审核:小红花
▌抖音号:@shouxianren202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