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可能以为天底下最冷的地方,肯定天天大雪纷飞,雪花像散落的羽毛一样往下砸。可现实偏偏不按常理出牌,北极那个冷得连呼吸都能结冰的地方,几乎不会下雪。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反常识?小编东北老家一到冬天,屋顶、树梢、马路上全是白茫茫一片,踩一脚咯吱响,可北极呢?荒原辽阔,冰原千里,偏偏下雪却成了稀罕事。
![]()
说到下雪,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得冷吧?越冷越容易下雪。可科学上恰恰相反,真正能带来大雪的,往往是“相对暖和”的天气。雪从哪儿来?天上飘下来的,可天上的水汽又是从哪儿来的?答案是海洋、湖泊、河流这些能蒸发水汽的地方。
北极虽然被北冰洋围着,但整个区域常年被厚厚的冰层盖着,尤其是冬季,海面几乎全冻住了。冰封之下,海水没法直接蒸发,空气里的水汽含量自然就低得可怜。
气象数据显示北极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量还不到200毫米,有些地方甚至只有50毫米左右,比中国西北的戈壁滩还干巴。
![]()
你可能会说,那不是有冰吗?冰不能化了变成水汽吗?可你要知道,冰在零下几十度的环境下,压根儿不会融化,甚至连升华都慢得像蜗牛爬。
一年下来,能跑到空气里的水分子少得可怜,没有足够的水汽,哪来的云?没有云,又哪来的雪?
北极的低温不仅挡住了水汽的路,还让大气变得又干又稳。气象学上有个词叫“逆温层”,在极地特别常见。简单说,就是地面冷,上面反而稍微暖和点,这种结构让空气上下不怎么对流。
![]()
你想要是空气老老实实待着不动,水汽上不去,云就形成不了,更别说酝酿成雪了。相比之下,东北下大雪的时候,往往是冷暖空气打架,南边的暖湿气流北上,碰上北方的冷空气,一激灵,水汽立马凝结,噼里啪啦就开始下雪。
可北极呢?周围都是冷空气,没对手打擂台,天气太平静了,连风都懒得多刮几下,更别提什么剧烈天气变化了。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研究明确指出,北极降水的主要形式虽然是雪,但总量极低,且集中在夏季边缘区域,真正核心的高纬地带,全年几乎无有效降水。
![]()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地理格局,北极不是一块陆地,而是一片被大陆包围的海洋,中间是北冰洋,四周是加拿大、俄罗斯、格陵兰这些地方。这种结构决定了它不像南极那样有一整块巨大的陆地撑着冰盖。
南极的冰盖平均厚度超过两千米,靠的是数百万年积雪压实形成的,而北极的冰主要是海冰,平均厚度也就两三米,靠的是海水冻结。
![]()
北极的“冰”是“冻”出来的,不是“堆”出来的。它的冰更多来自海水结冰,而不是天上不断下雪累积。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家监测发现,北极海冰的年度变化主要受温度升降影响,而不是降雪量增减。
即便偶尔来一场雪,也很快被风吹散,或者压根落不下来,在半空中就被干燥的空气“吸干”了,成了所谓的“钻石尘”:看着像雪,其实是微小的冰晶飘在空中,根本积不起来。
近年来,北极变暖的速度是全球平均的三倍以上,这个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气温一升,海冰融化得更快,夏天裸露的海水面积变大,反倒让局部地区有了更多水汽来源。
![]()
一些观测数据显示,部分北极边缘地带的降雪量确实有轻微上升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北极变成了“雪窝子”。
相反,更多的雪可能加速地表变暗,因为雪一旦混入灰尘或融化再冻结,会降低反照率,导致吸收更多太阳热量,进一步促进变暖。
![]()
这是一个复杂的反馈过程,不能简单理解为“暖了就能多下雪”。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每年发布的《北极报告卡》都强调,尽管局部降水模式在变化,但整体上北极仍是地球上最干旱的寒冷地区之一,其“少雪”的本质并未改变。
大自然从来不按直觉办事。冷,不代表就有雪;越冷,反而可能越干。北极不下雪,不是因为它不够冷,而是太冷了,冷到连水汽都“冻住”了,动弹不得。
![]()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