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5500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让全球目光再次聚焦美国制造业。
自9月初美日贸易协议正式生效以来,这个被特朗普称为"史无前例"的巨额投资计划,究竟能否真正扭转美国制造业的颓势?
当我们深入了解协议条款后发现,事情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
根据最新曝光的协议细节,这份5500亿美元的投资安排背后,隐藏着令人咋舌的利润分配机制。美国将获得其中90%的收益,日本仅能分得10%。
更让人意外的是,日本首席贸易谈判代表赤泽亮正透露,这5500亿美元中仅有1%至2%属于实际资本投资,其余大部分将通过贷款融资提供。
按照协议安排,美国设立了一个由商务部长卢特尼克牵头的投资委员会,拥有项目审批的绝对控制权。
日本必须在45天内对美方提出的项目计划进行回应,并将所需资金以美元形式汇至美国,如果日方拒绝出资,美方甚至可以提高关税作为惩罚手段。
![]()
卢特尼克将这种机制形容为"资本召集",他说:当我们提出需求时,他们会给美国资金建设项目。如何融资是他们的事。
尽管有了日本的资金承诺,美国制造业的现实表现却不容乐观,最新数据显示,美国9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从11.9大幅下滑至-8.7,新订单与发货量显著减少,企业资本支出意愿持续低迷。
更严峻的是,今年以来美国已减少3.8万个制造业岗位,大部分岗位流失发生在耐用消费品制造企业。
关税政策带来的直接冲击正在显现,农机巨头约翰迪尔今年8月表示,关税致使其销售额及营业利润同比下滑,钢铁与铝材进口相关成本高达约3亿美元,该公司同时宣布将在伊利诺伊州和艾奥瓦州工厂裁员超过200人。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制造业业务调查委员会主席斯宾塞直言不讳地指出了问题核心:不确定性使得企业采取观望态度:暂缓投资、减少招聘,并严格控制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
![]()
虽然白宫将多家企业的投资承诺归功于"特朗普效应",但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清单上的部分投资计划早在拜登政府时期就已公布或启动筹备。
例如,国防初创企业安杜里尔工业的15亿美元融资和10亿美元制造工厂投资,都在特朗普就职前就已确定。
从决策到落地的时间周期更是一个现实挑战。从决定建厂到工厂投产,至少需要三至五年,政策环境可能会完全改变。这意味着即使协议顺利执行,其效果也要等到下一个总统任期才能显现。
令人意外的是,许多美国企业对政府资金援助并不热衷,据报道,近期特朗普与多位企业高管的私人会谈中,没有首席执行官直接请求资金支持,反而表示简化监管才是推动业务增长的关键,企业担心未来需要长期偿还政府贷款,这种担忧反映了对政策持续性的深度不信任。
即使美国成功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制造商仍高度依赖全球市场获取原材料与零部件以维持运营。
![]()
美国商务部报告显示,美国制造商69%的中间投入来自国内供应商,近三分之一依赖进口。这种供应链结构决定了单纯的关税手段很难实现真正的制造业独立。
牛津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学家帕莱什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当前很难有信心预测美国制造业或所谓再工业化的实质性回归。一方面,制造商作为潜在投资主体,普遍对销售前景持悲观态度;另一方面,仅靠关税难以支撑广泛的制造业复兴。
美日5500亿美元投资协议虽然规模庞大,但其执行效果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关税威胁虽能在短期内迫使贸易伙伴做出让步,但制造业的真正复兴需要的是长期稳定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美国制造业的未来,最终还是要回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道路上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