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与夫人高小霞
在上海交大的历史足迹与精神传承
2025年9月21日
叶建华
学府千秋映日星
荣光浩气贯丹青
霞辉漫洒滋兰蕙
翠嶂葱茏接紫冥
2025年9月20日,梧桐叶影婆娑,映照于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的青砖黛瓦之间。在化工化学学院梁晶老师与馆方讲解员的陪同下,徐光宪先生的女儿徐放缓步走入馆内。她的指尖轻抚过泛黄的档案纸页,目光流转于一张张黑白照片,仿佛在无声地追寻父母曾经留下的印记。
![]()
校史馆中弥漫着历史的厚重气息。从南洋公学的初创章程,到交通大学的数度更名与体制变迁,每一段文字都铭刻着这所百年学府与家国同行的铿锵足迹。清末民初的办学文献、抗战西迁时的校旗、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文档……这些珍贵史料,串联起交大“敢为天下先”的百年历程。
![]()
讲解员娓娓道来,介绍交大在近代教育史上的诸多开创——率先设立电机、航海等新兴学科,培育出中国最早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徐放驻足静听,眼中充满对这片父母曾经耕耘之地的敬意。
在“人才辈出”展墙前,徐光宪与高小霞夫妇的照片尤为醒目。作为交大校友中的杰出代表,徐光宪院士在稀土化学领域的奠基性贡献,与高小霞院士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卓越成就,早已成为无数学子的精神楷模。徐放凝视父母年轻时的身影,忆起他们曾经讲述的求学往事——实验室不灭的灯火、图书馆翻书的轻响——此刻与展品交织,令她倍感亲切与自豪。
![]()
展厅深处的“勇创双一流”展区,呈现着新一代交大人的时代担当。从“蛟龙”号深潜器的核心技术,到南海岛礁建设的关键支撑,一件件模型与影像,无声诉说着交大人“与祖国同行”的赤子之心。徐放仿佛从中看见父母那一代“科教报国”精神的当代延续。
离馆之时,阳光透过窗棂洒在“饮水思源”碑上。徐放明白,父母留下的足迹早已融入这所学府的百年血脉。而她此行,不仅是对往昔的追忆,更是一次精神的接续——这份“为国担当、勇攀高峰”的初心,将在一代代交大人脚下延展至更远的未来。
![]()
上海交大历来重视精神传承。继《钱学森》等话剧成功上演后,学校又将目光投向徐光宪、高小霞夫妇,全力创排话剧《霞光颂》。作为130周年校庆重点项目,该剧历时三年、九易其稿,凝聚着对前辈学者的深切敬意。
为更准确、丰满地呈现剧情,化工化学学院与剧组特邀徐放女士来校审稿。上海话剧院导演王海鹰、校文明办主任周琳琰、化工学院党委书记吴映强、副书记王华博及梁晶老师等共同参与讨论。徐放对交大与化工学院表达深切感谢,充分肯定剧本创作方向,并依据父母生平提出具体建议。座谈会上,她动情分享二人在科研、生活、爱情与育人方面的点滴往事。诸多鲜活细节为剧本注入深厚情感,赢得一致共鸣。
![]()
笔者有幸参与审稿,并就主题深化提出建议:应突出稀土作为“大国重器”在今日当下的战略意义,着重刻画徐光宪院士两次上书国务院的担当。此举意在强化先辈学者与国家命运之间的深刻联结。
据悉,“霞光精神”已成为化工学院的一张文化名片。学院不仅通过话剧《霞光颂》弘扬精神,更将其融入新生教育、就业引导等环节,广受学生认同。
此次徐放到访,学院特别安排了献花、合影等纪念环节,并陪同参观霞光楼、光宪路等冠名场所,使精神传承具象于时空之中。
![]()
![]()
活动期间,优秀学生代表与徐放女士展开深入交流。她以父母故事激励后学,并坦言,交大与化工学院为传承其父母精神所做的一切,令她深感感动,也见证着前辈理想的新生。
![]()
![]()
上海行程结束后,笔者陪同徐放女士飞抵赣州,受到江西理工大学领导的热情接待。此次交流为《霞光颂创作注入新灵感,更使“霞光精神”跨越地域、学府界限,持续传扬。
我心怀感动与敬意,将开启又一段“追星”征程——追寻的,是为国奉献的学术巨星;传承的,是永不褪色的科学精神与家国情怀。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副主席兼报告文学委员会主任,《信息早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