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新社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全球航空业震动: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公开表示,愿向中国提供重型PD-26航空发动机及复合材料机翼等核心技术支持,助力中国研发宽体大飞机。这一提议与普京9月18日对PD-26发动机“俄罗斯航空工业新支柱”的定位形成呼应,更在美方持续威胁对华“断供”民航发动机的背景下,为中俄航空合作注入强心剂。这场“动力外交”背后,是技术博弈、产业突围与地缘战略的复杂交织,其影响或将远超航空领域本身。
![]()
一、俄方“雪中送炭”:技术突围与市场突围的双重诉求
俄罗斯此次主动抛出“动力橄榄枝”,绝非临时起意。从技术层面看,PD-26发动机是俄航空工业“去西方化”的标志性成果。作为PD-35项目的衍生型号,这款设计推力达26吨的重型涡扇发动机,被俄方视为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关键钥匙”。此前,俄罗斯已在MC-21客机上实现国产PD-14发动机的实装量产,而PD-26的研发则标志着俄航空动力从“中短程”向“宽体远程”的跨越。普京视察时强调,该发动机将同时服务伊尔-100运输机与新一代远程宽体客机,其战略定位直指全球航空动力市场的高端领域。
![]()
然而,俄方的“技术突围”需以“市场突围”为前提。俄乌冲突后,俄罗斯与西方航空产业链全面脱钩,空客、波音等企业相继终止合作,俄航空业失去欧美市场这一传统“粮仓”。在此背景下,中国成为唯一具备大规模宽体客机需求且与俄无地缘冲突的潜在客户。据俄方估算,中国未来20年需要至少800架宽体客机,若能分得其中30%份额,足以支撑PD-26发动机的规模化生产与持续改进。这种“技术换市场”的逻辑,正是俄方主动提出合作的核心动机。
![]()
更微妙的是,俄方此举暗含对美方“技术霸权”的反制。近年来,美国多次以发动机断供威胁中国航空工业:从C919的LEAP-1C发动机到潜在宽体客机动力系统,美方试图将航空动力作为遏制中国高端制造业的“最后堡垒”。俄方此时提供PD-26,不仅为中国大飞机产业链增加“备胎”,更向美方传递明确信号:全球航空动力市场并非美方一家独大。这种“以技术对技术”的博弈,或将重塑未来十年大飞机产业的竞争规则。
![]()
二、中国“谨慎权衡”:自主突破与外部合作的辩证法
面对俄方的“动力大礼”,中国的态度堪称“理性务实”。从需求端看,中国宽体客机项目(原CR929,现C929)确实面临动力系统“卡脖子”风险。C919虽已商业运营,但其采用的LEAP-1C发动机仍依赖美国通用电气;而宽体客机若继续选择西方动力,随时可能重蹈“断供”覆辙。俄方PD-26的介入,至少为中国提供了“技术缓冲带”,避免在关键节点被美方“一剑封喉”。
![]()
但中国的战略考量远不止于此。近年来,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已取得实质性突破:CJ-1000A发动机进入测试阶段,目标替代LEAP-1C;更大推力的CJ-2000发动机加紧研发,定位正是宽体客机动力。这些项目虽面临材料、热管理等技术挑战,但中国通过“举国体制”集中攻关,突破只是时间问题。正如C919从首飞到交付的历程所示,中国航空工业已具备“独立走完全程”的能力与信心。因此,俄方发动机对中国而言是“重要补充”而非“唯一依赖”,是“过渡方案”而非“终极选择”。
![]()
更深层的战略逻辑在于,中国始终将航空动力视为“大国重器”,坚持“自主可控”的底线思维。即便短期内在某些环节采用俄方技术,其定位也是“技术借鉴”而非“技术依赖”。例如,中国可能通过合作吸收俄方在高压涡轮、燃烧室等领域的经验,加速国产发动机研发进程,但绝不会放弃对核心技术的掌控权。这种“以合作促自主”的策略,既体现中国对技术风险的清醒认知,也彰显其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的坚定决心。
对于此事件,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加关注。
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