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MindCode 闭门会”是MindCode仅限进群粉丝参加的直播会议,围绕 MindCode周报里的内容展开交流,没有回放,偶尔有会后总结,比如本期。 本期我们邀请了AI 创业者谭少卿 一起来聊聊: 《道德经》和《孙子兵法》。 以下是本期文字总结,由于现场是深度对话为主,文字总结只还原了现场1%的精彩,欢迎你阅读。
开场:书很少的房间
晚上九点整,第23期MindCode闭门会准时开始。文兄按照惯例说完开场白。
然后他问:"少卿在吗?"
少卿:“在的。” 声音很空旷。
当被问起为什么声音的“混响效果”如此强烈的时,少卿哈哈一乐说:“也许是我的房间书很少缘故。”
大家都笑了。
第一重转折:被"拉下神坛"的《道德经》
话题很快转向了正题。
少卿:"我翻译《道德经》是很多年前上学时做的事。我读下来认为 《道德经》就是东方的《君主论》,后来有些朋友喷我,说我把《道德经》拉下神坛了。"
他停顿了一下,语调中带着略微的调侃:"这很有意思。在他们眼中,这个修身养性、贯通天人的东西,被我讲成了统治阶级的教科书,这么Low。
但我的观点是,看书,尤其是看这些经典,重点是启发,不一定是找标准答案。这是我个人看书的习惯。"
"在看到你的观点之前,我没听过道德经是‘给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和是东方的《君主论》’这个说法。但我觉得这个角度很make sense。”文兄说。
有了这个共识基础,对话开始向更深层次发展。
第二重深入:史官的逻辑
少卿开始展现他基于扎实史料的分析:
"我也觉得这个角度最 make sence。因为你读完之后,尤其是结合上下文,会发现它的意图很明显。有个别学者也得出过跟我类似的结论。
有一种说法是,老子是当时周朝的史官。既然是史官,显然不会瞎写,他写的东西大概率会跟统治相关。
后来马王堆出土的版本里,这卷书就是跟很多统治阶级的教科书放在一起的。"
考古证据、历史逻辑、文本分析——这些不同层面的证据相互支撑,构成论证。
"所以当你抛弃掉那些牵强附会的翻译去读原文,结合上下文,你甚至能读出来,老子讲这些时,他的对面是有学生的,他是在给统治阶级的学子传道授业解惑。你可以从字里行间中,还原、感受到那个场景。"少卿说。
第三重展示:文本分析
文兄:"《道德经》哪一段最明显地体现了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状态?"
少卿没有从抽象的哲学概念出发,而是从具体的使用场景入手选择了一段,现场分析:“你看这句'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段话说给谁听呢?普通人吗?'行不言之教'有可能,教育孩子或者下属。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显然是说给老板听的,或者管理者。"
"确实,感觉他说的都不是中层管理者,一定是最高层",文兄表示赞同。
"是的,所以我说它是统治阶级教科书。中层可能看看《素书》、《鬼谷子》更契合一点",少卿说。
"因为中层肯定要争,想着怎么再爬上去,在功劳簿上体现自己。只有那种在组织里爬到顶了的人,才会想着超越晋升阶梯,无视自己的位置,只关注怎么把整个系统做大",文兄试着描绘不同人的心态。
"很对,老子这里讲'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印证,你一定得是先拥有了,才有可能丢失",少卿进一步引用《道德经》原文回应。
一来一往的对话共同建构着一种理解。
第四重溯源:经典被"打扮"的历史
少卿继续深入:
"下面这句也一样:'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它里面讲的基本上都是'圣人’——其实就是皇帝。
跟孔子讲'君子',其实类似,但也有差异,'君子'更像中层。
我的看法是,儒家学说更适宜于士大夫阶级和宗族,而道家和法家本质上都是为最高统治阶级服务。"
然后他提到了一个关键问题——语境:
"要注意还原语境,'民'在当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老百姓,它有明确的阶级属性。国都附近的才叫'民',普通老百姓那叫'黎'。所以你就能知道《道德经》里的话是对说的了。"
"我一直不太理解有人把《道德经》当成修仙功法,我觉得它里面很多东西像佛家和法家。"文兄说出了自己的困惑。
"说明你被污染得比较少。"少卿笑说,“一部经典被流传下来,中间会被无数的‘经手人’打扮,他们都有自己的目的。”
顺着这一点,他开始讲述汉代"盐铁论"的例子:
"'盐铁论',就是盐铁应该国营还是私营的争论,由于汉朝前60年都是遵循道家'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所以当时对盐铁专营的抵制很大。
法家肯定支持国家专营,因为铁是军事物资,盐是国计民生。
但道家的人会说,这是'与民争利',他们主张'藏富于民'。
后世往往把这个'民'说成所有老百姓,意思是只要放开,全民就都能获利,但这显然不符合经济规律,真放开,普通老百姓真不一定得利。
实际上,当时说的'民'就不是普通老百姓,而是地方豪强。
那为什么后世会将它解释成“全民”呢?不同人有不同的原因(但这不重要)。
我是学经管的,当初读到这些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解读时,会觉得自相矛盾,转念一想,既然是经典,《道德经》原文那5000字不可能是用笔刀瞎刻的,于是就开始尝试自己还原。"
这段话揭示了少卿研究的初衷:不是为了颠覆而颠覆,而是为了解决文本中的矛盾。
第五重考证:训诂学的严谨
那如何还原呢?
少卿展示了通过字源考证来还原文本的原始含义:
"我做了很多训诂的工作,就是查一个字的历史源流,在当时是什么意思。
比如'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几乎所有版本都翻译成'玄妙啊真玄妙'。
我的第一反应是,老子开篇惜字如金,不太会这样絮絮叨叨浪费笔墨。
直到我发现,'玄'这个字在造字之初,讲的其实是纺织工艺里的缫丝、染丝过程。
'玄'原始的意涵有两个,一个是染成玄色(黑色),这个意思遗留到现在;另一个是缫丝染完后要两股拧一下挂起来,所以它有'交替'的意思在里面。
而原文在'玄之又玄'的前面又讲了'常无欲'和'常有欲'两件事。
所以在我看来,这句话比较正确的解释是:'把常无欲、常有欲这两种方法交替使用,奇妙无穷。'"
这种训诂学的工作方式体现了少卿的学术态度:严谨、实证、拒绝主观臆测。
他说:“我读书不喜欢大段的解读和延展,那些都是私货。读经典,就希望能还原它本来的意思。"
第六重建构:唯物主义的老子
文兄问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回想起来,当年做这个研究,那个让你感觉'我读通了'的关键时刻是什么?"
"《道德经》里除了'道可道',还有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家应该都听过。"
"听过。"
"这句话听起来很玄学,但我是个唯物主义者,觉得绝大部分东西不需要动用玄学。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讲,这句话说得非常科学。
先秦时打仗,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抢地和抢人。人是劳动力,地在农业社会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所以'人法地',这个'地'就是生产资料。
'地法天',农业最重要的光、热、水、土,基本都被经纬度决定,也就是气候和天气。中国又是季风气候,非常靠天吃饭。所以'地法天'就是效法天时天候。
'天法道'呢?中国古代历法极为先进,所谓'道'就是天体运行的轨迹,古人根据观察太阳和星空运行来定义历法。"
所以你这么读下来,就是人民的生活要与土地的生产力相匹配,耕作要与天时相匹配,天时遵循历法运行,而历法,是我们观察到的自然规律。
这跟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学说'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匹配'完全是一个意思!"
这是整场对话中的高峰时刻。少卿将古代的哲学表述与现代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接,展现了跨越时空的思想共鸣。
第七重对话:AI时代的古典智慧
参与聊天的人越来越多,有人问:"翻译《道德经》的过程,怎么样能反馈到做AI创业和对AI的理解上?"
"最明显的就是开篇那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按我的翻译,它讲的是现代哲学里'所指'和'能指'的概念,也就是语言跟事实本身的关系。而我们现在的大语言模型,核心就是语言这件事,所以天然契合。"
第八重共鸣:体感翻译的艺术
文兄这时插话说:" 说到语言,当时我读到你把其中一段《道德经》翻译成'帕累托最优'的时候就笑出来了。
包括你翻译另一段用了一个词——'歇B了',太好笑了,但它不仅是好笑,你会获得一个超越符号本身的体感和理解。"
这个评价很精准。少卿的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体感翻译"——让读者获得超越符号本身的理解。
"是的。我读书的一个习惯叫'第一人称读书,第三人称做事'。第一人称读,才有可能把那些东西内化进去。"
这是少卿对自己学习方法的核心表达。
第九重哲思:认知的边界
第十重思辨:无为的现实检验
第十一重启发:语境的重要性
第十二重批判:反智的现象
第十三重转化:从古典到现代
少卿举了一个活用《道德经》的例子:"我再举个实际可用的例子。刚才有朋友问'这跟AI、创业有什么关系?'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句话就可以拿来应用。
当你在管理或工作中遇到各种问题和概念时,比如今天是“Prompt”,明天是“Context Engineer”后天又是什么别的,反正各种概念。
这句话给你的启发就是:要回到基本问题。
这些概念名词本质上都在描述一件事:在自回归模型里,输入和输出到底是什么?抓住本质,你管它叫什么“xxEngineer”呢?——文兄最近的文章里就提到了这点。
当你做完这些分析,自由度就会更高。就像企业经营,其实最终就是一件事:收入 - 成本 = 利润。"
这是古典智慧的现代转化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十四重应用:产品哲学的思考
第十五重融合:道德经与孙子兵法
对话进入了《孙子兵法》的讨论环节——这是计划的第二部分,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对老子的讨论过于精彩以至于大家忘了时间,接下来对孙子的交流,就必须精炼。
文兄问:"在你看来,《孙子兵法》和《道德经》是什么关系?"
"首先,它们都是偏向统治阶级的学说,所以天然有一致性,就像在向量空间里有比较一致的方向。而且很多内容是相互挂钩的。
《孙子兵法》开篇就讲,战争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你不要随便打,打完可能国家都没了。
《道德经》里也一样:'夫兵者,不祥之器……故有道者不处。''战胜,以丧礼处之。'总之,都没把战争当做一个特别高尚光荣的事来吹牛。某种程度上,它们都是'慎战'思想,不是穷兵黩武。"
少卿分享了自己从《孙子兵法》中提炼的核心方法论:
"我当年研究兵书,看完之后就想,这玩意儿怎么用?总不能打仗的时候现翻书吧。所以我尝试把它读少,最后读到八个字:避实击虚,避虚击实。"
避实击虚大家都知道,为了以弱胜强。避虚击实是我造的词,因为整本书给我的一个启发是:你既要干最关键的事,同时又不要妄求以弱胜强,那不符合物理学规律。
我们看到的以弱胜强,都是所谓的'弱'者,在局部形成了优势,而且打的还是最关键的那一点,就是所谓的'必实'之处。
就像创业讲'做难而正确的事',这些关键问题你不能绕过去。那具体怎么实操呢?那就是'避实击虚'——你总要有入手点。"
这是一个原创性的理论贡献。
第十六重升华:主体性的坚持
第十七重预言:得Prompt者得天下
现场Karma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文兄最新的周报里提到,Prompt 是不会报错的代码,在我看来,《道德经》也是一段几千年下来,没有报错的Prompt。"
这个类比引发了深入的思考。
文兄说:"这个事很有意思。你说的'没有报错',本质上是说《道德经》没法被证伪。"
文兄提出了一个中西文化对比:"西方经典有一种一以贯之的'开源'精神。但我觉得东方的经典不是这样,例如《道德经》不是开源的,它是一段极其复杂的代码,你只能自己读,自己解释。
西方经典往往从还原论出发,从一个最基础的点,一步步长出来,过程它是开源的,每一步都可以被他人继承和发展。
所以我们不用回去读牛顿的原典。
但东方经典无论是道家还是佛家,有个很伟大的特点,它从起点那一刻,就关注本源性问题,以至于跨越几千年,今天它依然有效用,而你必须读原点。"
结尾
文兄:"我真没想到我们最后居然可以从《孙子兵法》聊到Prompt,而且过程还挺顺的。
我有个小问题问少卿,老子出函谷关被尹喜拦下写《道德经》,这个故事的可能性有多大?"
"哥们,不知道。",少卿想想,说道。
尽管大家都没有开摄像头,但人们似乎能透过屏幕能看到少卿在耸耸肩的样子,以及现场大家脸上的笑容。
"时间到了,老规矩,我们闭门会没有结束语,就戛然而止,大家记得把一句话结晶发群里!"文兄最后提醒大家。
尾声:书很少的房间里的智慧
这场在"书很少的房间"里进行的对话,展现了现代知识分子如何与古典传统对话的一种可能性。它既不是盲目的崇拜,也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一种建构性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转化。
在少卿的解读中,《道德经》不再是神秘莫测的玄学文本,而是一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智慧之书。这种转化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传统的激活。通过严谨的训诂学方法,通过历史语境的还原,通过现代理论的对话,古典文本重新获得了生命力。
也许,真正的思考者就是这样的人:他们在“书很少的房间”里思考,却能够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他们承认自己的无知,却能够在有限的认知中发现无限的可能;他们面对时代的变迁,却能够在变化中把握不变的规律。
在AI即将重塑一切的时代,这种古今对话的能力可能比任何技术技能都更加重要。因为技术会变,但思维的方法和智慧的原理是相对稳定的。掌握了这些原理的人,就能在变化中保持定力,在复杂中把握要害,在未知中探索可能。
正如文兄所说:"得Prompt者得天下。"而最好的Prompt,可能就藏在那些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经典文本中。关键是要学会如何去读,如何去用,如何在古典智慧与现代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连接。
这场对话本身,就是这种连接的一次成功实践。在混响中,我们重新发现了老子;在对话中,我们重新定义了智慧。这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古典智慧与现代思维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的开始。
*以上参会者发言均非现场逐字还原,勿作演绎。
MindCode闭门会没有回看,偶尔会有总结(比如本期),以下是往期有总结的,大约还原了现场1%的精彩:
文兄是谁?
科技领域连续创业者(目前在AI+心理领域),中美3家AI公司的CEO心智与战略教练,原阿里巴巴早期移动端核心产品负责人。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你关注的某些重要的AI产品,或某些备受关注的项目融资,背后就有他身影。
MindCode是什么?
一个刚刚决定写点好东西的、很小众的公众号。日常发短篇,偶尔有深度长文。关注:AI、脑科学、心理学、创业等。由于在几个关联领域都有很深入思考,关注者中不乏顶级牛人,比如xxx和xx。
AI时代,读他人之未读对你很重要。关注并发送“1”可加讨论小群,还可参加“读完周报再来聊聊”的闭门交流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