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南京六旬老兵用600余场国防课,与青少年赴“烽火之约”

0
分享至

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闫士亮 记者 卢河燕)在南京溧水区,大金山军事文化体验园的黎明,总裹着一层军人独有的庄重。9月20日,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山间薄雾,64岁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张勇,已如青松般笔直伫立在215号T-34-85坦克前。他那双爬满皱纹、刻满岁月痕迹的手,轻抚炮管上的露珠,金属的微凉唤醒军旅记忆。这个晨间仪式,他已经坚持了三十五年。



在工作人员眼中,他是“行走的军事文化活字典”;在学子口中,他是“会说话的军史教科书”。第25个全民国防教育日,张勇迎来了他的第601场“铭记烽火・筑梦国防”主题教学。自国防教育园建成,这位老兵执着地坚守于此,平均每月开展两次沉浸式课程。三十余载寒来暑往,他让沉默的钢铁成为精神丰碑,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血脉中扎根。


“当最后一位战争亲历者离去,这些钢铁巨兽就是最忠诚的历史证人。”军事文化体验园内,张勇的声音铿锵有力。百余名身着迷彩的青少年整齐列队,目光紧锁在他被汗水浸透的身影上。


“来,摸一摸脚下的土。”张勇半蹲抓起一把赤红色沙土,学生们俯身效仿,竟摸到了细小金属碎屑。“35年前,这里还是乱石岗。”他摊开手,指甲缝里洗不净的深褐色痕迹——那是1990年园区初建时,他搬运钢筋不慎受伤,在掌心留下的永久印记。少年们屏息,目光在斑驳坦克与老兵的手掌间游移。

“你们知道吗?这215号T-34-85坦克,曾在抗美援朝战场创下战功。”张勇声线陡然拔高,他抚过左臂,那里有一道当年建设国防园留下的长弧形疤痕。


“报告,坦克炮管为什么总是昂着头?”一只手臂高高举起。六旬老兵说,“看见这片蓝天了吗?”他骤然收拳,腰间隐约露出伤痕,“炮管仰角每高一度,我们守护和平的筹码,就重一分。”

“爷爷,现在是和平年代,为什么还要练这个?”来自溧水实验小学通济街校区的张梓轩问。张勇从口袋摸出一枚锈迹斑斑的销钉:“这是坦克换下的第一个零件。那年我们趴在泥土里,用土造千斤顶换负重轮……这枚生锈的钉子在这里,就是为了你们握笔的手指,永远不必扣动扳机。”


课堂上,张勇将军旅磨砺、建园时的艰辛娓娓道来,孩子们仿佛触摸到军人的忠诚与奉献,读懂烽火岁月的艰辛与和平的珍贵,掌声一次次响起。

活动尾声,学生们纷纷走到“烽火寄语”展板留言。来自溧水区实验小学通济街校区的张骏扬写道:“聆听张爷爷的国防课,我对‘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有了更深刻的体悟。”张勇轻触这些字迹,举起右拳:“牢记历史。”百余名青少年的回应:“勿忘国耻。”


“国防教育需接地气,方能聚人气。”这些年,张勇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特点,精心构建了分层教学体系,创新“实景体验+故事讲解”模式。

如今的大金山国防园,已从当年的乱石岗,变成了占地1200亩的全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但他依旧每日巡查,用脚步丈量这片心血之地。

“您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天天这么忙碌,不觉得累吗?”面对这样的疑问,张勇答道:“作为老兵和党员,培育下一代是应尽之责,累并充实着。”据悉,仅今年以来,军事文化体验园就接待了社会团体、游客超20万人次,100余所中小学在此开展国防教育,而张勇的“烽火之约”,还在继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3813文章数 14035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