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最终为何失守,谁之过?

0
分享至

开场白

前些时日,有幸到党校学习,选择几个曾经疑惑且有意义的党史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形成了几篇党史学习笔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何失守》为其中之一,不妥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1930年4月)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以江西省宁冈县为中心,辐射湘赣两省交界的永新、莲花、遂川、酃县(今炎陵县)等地,鼎盛时期面积达7200平方公里,人口超50万人。尽管井冈山根据地存续时间不到3年,但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意义和影响无可替代。对于它为何失守,许多分析归结为当地人口少、资源匮乏、地势险要等自然条件,还有敌人力量强大。这当然是错误的,违背了毛泽东为何选择井冈山且一度辉煌的历史,更违背毛泽东关于根据地为何存在的科学论断。彭德怀回忆录认为,井冈山短期坚守可行,但长期必失。这只是机械死守守井冈山而论,不符合游击战、运动战和农村包围城市的思想。彭总二回井冈时,朱毛已经建立了中央根据地,井冈山完全可以作为中央根据地的一部分,生存下去。那么,问题究竟何在?在于毛泽东离开井冈山以后,新领导执行错误路线,杀害袁王,失去了客籍武装和民众的支持。



第一部分,井冈山根据地闪闪发光的历史

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许多人并不清楚(本人也是学习后才了解),本文将其分为八个阶段,做一简介。如果你熟悉,可以略过,看下文。

1、根据地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剩余部队(不到800人)到达井冈山,说服袁文才、王佐及其农民自卫军(共计100多人)加入革命队伍,建立根据地,也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革命道路的探索。



2、朱毛会师壮大。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剩余部队(约2000人)和湘南农军(约8000人)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达1.2万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5月成立湘赣边界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随后,击退了湘赣两省军阀的数次会剿,根据地逐渐进入全盛时期。



3、八月失败。1928年6月30日,中共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带着两封信来到井冈山,要求红4军放弃根据地,进攻湘南,遭毛泽东反对。当时井冈山前委受湖南省委直接领导。但是,不久,井冈山遭遇湘军两个师进攻,朱德、陈毅率28团和29团下山出击,胜利回师时,杜修经及29团部分干部力主攻打郴州,最终失利,29团溃散,军心动摇,幸赖毛泽东率军劝回。加之井冈山因兵力空虚遭敌军反攻,永新、莲花等地失陷,根据地损失过半,史称边界“八月失败”。


2928年9月毛泽东作词纪念八月底大捷

4、彭总率军加入井冈山。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5军主力(约800人)到达井冈山,同红4军会师,根据地革命力量增强,总兵力约7000人。



5、分兵突围,井冈山第一次失守。1929年1月,蒋介石集结湘赣两省18个团约2万兵力,分五路对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1月4日,毛泽东在宁冈主持会议,决定毛朱率领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实施“围魏救赵”,同时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袁文才、王佐领导)留守根据地,统归彭德怀、滕代远指挥,共计1300多人。1月30日,红军血战多日,寡不敌众,彭德怀率残部400余人及千余群众突围,井冈山第一次失守。

6、彭总带兵夺回井冈山。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进驻瑞金,与彭德怀率领突围的红三军会合。适逢3月蒋桂战争爆发,井冈山敌军大部被调走,于是5月上旬彭德怀率领红五军夺回井冈山。随后,红五军和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艰苦的战斗,至12月已占据了宁冈、莲花、永新、遂川、泰和5个县城,原湘赣边界割据区域已基本恢复。

7、井冈山内斗分裂。井冈山居民长期存在着“土籍”(本地人)与“客籍”(北方移民)的矛盾,土籍占据平地,客籍被排挤至山区,革命后演变为“土籍的党”(特委领导层)与“客籍的枪”(袁王武装)之间的矛盾斗争。毛泽东离开井冈山以后,地方权力斗争激化,中央下派巡视员彭清泉和新成立的赣西特委成为新的领导。1930年初,袁文才、王佐活捉茶陵靖卫团长罗克绍,试图劝降并建立兵工厂,但未向特委请示。特委书记朱昌偕(土籍)等人借此发难,诬蔑袁王“通敌”。彭清泉根据中央“六大”关于“肃清土匪”的政策,支持特委武力解决袁王。2月下旬,他们盗用毛泽东的名义,伪造前委信件,将袁王及32团骗到永新县城。同时,向彭德怀报告袁王叛变,骗取其信任和支持,枪杀袁王及40多个骨干,余部通电反共投敌。

8、井冈山最终失守。1930年4月,国民党军疯狂“围剿”,井冈山最终失守,从红区沦为白区,直到1949年解放,袁王被平反。

第二部分,根据地失守的主因:新领导执行错误路线,错杀袁王

1、井冈山拥有地优势、群众基础和军事潜力,理论上能够坚守。一是拥有天然屏障。五大哨口(黄洋界、八面山等)扼守险要,1928年曾成功击退国民党四次“进剿”。二是拥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袁文才、王佐的本地武装熟悉地形,客籍群众对红军有较强的认同。这也是彭总能够二回井冈的重要基础。直到袁王事件发生后,群众基础弱化。三是军队具有游击经验。朱毛红军已总结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的战术原则,坚守并不是死守。1929年5月,彭德怀率红五军回师井冈山,顺利击溃守敌恢复根据地,证明只要本土力量(袁王部队及群众)支持,井冈山不会轻易丢失。

2、井冈山失守的直接原因是新领导错杀袁王,导致本土武装反水、群众信任崩塌、防御根基瓦解等灾难性后果。一是军力上,袁王掌握千余人枪,控制核心山区,两人被害后部队哗变投敌,防御体系崩溃。二是群众影响上,客籍民众视袁王为保护者,两人被害后民众质疑红军“过河拆桥”。三是情报网络上,袁王依靠本地关系渗透敌占区,两人被害后地下交通线瓦解,红军耳目失灵。袁王旧部王云隆投敌后,带领国民党军清剿红军残存据点,至1930年10月,湘赣边特委报告:“井冈山区域已无我方有效控制区。”


袁文才和王佐

3、井冈山失守的深层原因是“六大”路线错误,新领导教条执行,错杀袁王。一是“六大路线”部分错误。1928年6月,中共六大会议在莫斯科召开,通过了《关于苏维埃政权组织问题决议案》,规定对土匪武装,在武装起义前可以联合他们,武装起义后要解除他们武装,首领要视为反革命歼除。1929年初,毛泽东传达六中全会精神时,永新、宁冈等地领导因与袁王有矛盾,一致主张杀了袁王。毛泽东对此强烈反对,做了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抚:袁王已改造为革命力量,不再是绿林土匪。二是新领导层教条执行“六大”决议,错杀袁王,逼反余部。毛泽东离开井冈山后,地方权力斗争激化,中央巡视员彭清泉教条执行“六大”决议,支持特委(土家主导)以“肃清土匪”的名义,武力处置袁王。他们谎称袁王勾结罗克韶叛变,骗取彭德怀的信任和支持,枪杀袁王。王佐的三哥王云隆和红32团另一幸存干部谢角铭写信给特委和红5军鸣冤,无人理睬,随后二人带余部投敌,革命形势恶化。建国后,毛主席多次和其他中央领导人说道:“袁文才、王佐两位同志被错杀,是我党革命早期一大冤案,如果他们不被错杀,井冈山根据地会保留更长时间”。

第三部分,反历史推演:假设未错杀袁王,井冈山继续闪光

1、井冈山不会丢失,将成为中央根据地的组成部分。1929年4月,红四军攻克瑞金,与井冈山直线距离仅200公里,中间虽有白区,但可通过游击区渗透连接。而且井冈山西面还可与湘赣联动,形成稳固的三角防御区。1936年,毛泽东对斯诺坦言:“袁文才、王佐被杀是重大损失……若他们在,井冈山或可成为中央苏区西北屏障。”

2、井冈山将成为牵制和打破国民党“围剿”的重要力量。井冈山作为军事要塞,将迫使蒋军分兵湘赣,减轻中央苏区压力,使得历次反围剿取得更从容的胜利。

3、井冈山革命历史更长,象征意义重大。井冈山作为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第一旗,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得失之间,影响和意义重大。尽管井冈山精神和道路已经燎原,但其失守仍然让人嘘唏遗憾,毛主席一生难以释怀。1965年再回到井冈时,第一时间会见袁王遗孀,对袁王给予了高度评价。

最后,历史的教训:路线错误比敌人更致命

井冈山并非注定丢失,它本可成为中央苏区的重要支点。

其失守的主因不是因为敌人强大,而是内部路线错误,即“左”倾教条主义 + 地方宗派主义 > 根据地客观防御能力。

这段历史警示后人:“根据地存亡在民心,民心在政策,政策在路线。路线一错,万险难守。”

这一教训推动了中共政策调整:一是1930年9月,六届三中全会批判“左”倾冒险主义。二是古田会议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原则,杜绝随意肃反。

但是,随着王明掌权,“城市中心论”、左倾冒险主义和教条主义盛行,让中国革命付出了更加惨重的代价,根据地几乎全部丧失,红军被迫长征,直到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思想逐渐确立。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三观世界
三观世界
国家机构高级研究员,关注政经,兼及文史,欢迎关注交流
5文章数 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