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到初三才明白:约束小朋友接触电子设备,差异令人震惊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妈,我跟你说个事儿,你可别不信。"

王泽宇放下筷子,一脸认真地看着母亲李秀莲。

"什么事儿这么神秘?" 李秀莲好奇地问。

"我今天才发现,咱们班那些从小就不让碰手机、iPad的同学,跟我们这些小时候就玩电子产品的,差别真的太大了!"

"怎么个差别法?" 正在看报纸的王建国也抬起了头。

"爸,你肯定想不到。那些从小被严格管教、不准碰电子设备的同学,现在不仅学习成绩好,连思维方式都跟我们完全不一样..."

王建国和李秀莲对视一眼,心中涌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们突然想起了15年来对儿子教育的种种决定...



01

事情还要从王泽宇小时候说起。

2009年,王泽宇刚满6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为了让孩子安静下来,王建国给儿子买了第一台iPad。

"这东西真神奇,泽宇拿着就能玩一下午,咱们也能清静清静。"李秀莲当时很满意。

"是啊,现在的科技真发达,孩子从小接触这些,将来肯定比咱们强。"王建国也觉得很有道理。

那时候,他们觉得让孩子早点接触电子产品是件好事,这叫"与时俱进"。

小学二年级,班里的孩子陆续有了手机,王建国也给泽宇买了一部。"现在的孩子都有,咱家不能落后。"

而隔壁邻居刘志华家却完全不同。

刘志华是个很传统的人,对电子产品一直很排斥。"这些东西对孩子没好处,容易上瘾,影响学习。"

他的儿子刘明轩从小到大,别说手机,就连家里的电视都很少让看。

"老刘这人太保守了。"王建国当时还觉得刘志华思想落后,"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管孩子。"

"就是,明轩这孩子太可怜了,什么都不让碰。"李秀莲也觉得刘家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可是时间一长,两家孩子的差异开始显现出来。

02

小学三年级开始,王泽宇的学习成绩就不太稳定。

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质量也时好时坏。

"是不是玩电子产品玩多了?"李秀莲开始担心。

"哪儿的事,孩子聪明着呢,就是还没开窍。"王建国不以为然,"你看现在那些成功人士,哪个不是从小就接触高科技的?"

而刘明轩的表现却越来越出色。

不仅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特别专注,做什么事情都能坚持很久。

"明轩这孩子真是太棒了,做作业从来不用大人催。"邻居们都很羡慕。

"这孩子从小就专注力特别好,可能是因为没有那些电子产品的干扰吧。"刘志华总是这样解释。

王建国听了心里不舒服:"我们家泽宇也很专注,只是专注的方向不一样而已。"

确实,王泽宇在玩游戏的时候专注力惊人,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抬头。

"这说明孩子的专注力没问题,只是还没找到学习的乐趣。"王建国安慰自己。

03

上了初中,两个孩子的差距越来越明显。

王泽宇的成绩始终在中下游徘徊,而且对手机游戏的依赖越来越严重。每天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叫他吃饭都要喊好几遍。

刘明轩却越来越优秀,不仅成绩稳居年级前三,还当上了班长,参加各种竞赛都能拿奖。

最让王建国夫妻俩不解的是,同样是15岁的孩子,两人的思维方式竟然完全不同。

有一次,小区停电了,王泽宇焦躁不安,不停地抱怨:"怎么又停电了,我游戏还没打完呢!"

而刘明轩却拿出书本,在蜡烛光下安静地看书。

"明轩真是个好孩子,这种环境下还能学习。"邻居们纷纷称赞。

王建国看着自己的儿子,心里五味杂陈。

"泽宇,你看看人家明轩,多有定力。"

"他有什么好的,就是个书呆子。"王泽宇不屑地说。



"人家书呆子成绩好啊,你呢?"

"成绩好有什么用,现在都是信息时代了,会用手机、会上网才重要。"王泽宇振振有词。

王建国被儿子说得一时语塞。

似乎也有道理,现在确实是信息时代,会使用电子设备确实很重要。

04

初二下学期,学校组织了一次科技创新大赛。

王建国满怀期待,觉得这下泽宇的优势能显现出来了。毕竟孩子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在这方面应该比其他孩子强。

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王泽宇虽然对电子产品很熟悉,但只停留在娱乐层面,对于编程、设计这些创新性的内容却一窍不通。

"我只会玩游戏,不会做这些。"王泽宇很坦诚地说。

而刘明轩虽然平时不怎么接触电子产品,但这次比赛中却表现出了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设计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获得了一等奖。

"明轩这孩子真是太厉害了,从来不玩这些东西,一上手就这么专业。"老师们都很惊讶。

王建国困惑了。

按理说,从小接触电子产品的泽宇应该在这方面更有优势才对,为什么反而不如从来不碰这些东西的明轩呢?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会不会是我们让泽宇太早接触这些东西了?"李秀莲也开始怀疑。

"不会吧,现在哪个孩子不从小玩这些?"王建国还是有些不甘心。

05

初三上学期,班里来了一个转学生叫张雨萌。

这个女孩的经历让王建国夫妻大开眼界。

张雨萌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从小对她的电子产品使用管理得特别严格。

"我们家雨萌12岁之前,除了偶尔看看纪录片,基本不接触任何电子娱乐设备。"张雨萌的妈妈在家长会上分享经验。

"那孩子不闹吗?"有家长问。

"一开始当然会闹,但我们给她安排了很多其他活动,画画、阅读、户外运动,慢慢地她就不想那些了。"

王建国听得很认真。

"现在雨萌13岁了,我们开始让她接触手机和电脑,但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和使用规则。"

"效果怎么样?"

"非常好!因为她的专注力和自制力从小就培养好了,现在使用这些电子产品完全不会上瘾,而且效率特别高。"

王建国听了若有所思。

原来还有这样的教育方式?

"那你们不担心孩子跟不上时代吗?"王建国忍不住问。

张雨萌妈妈笑了:"其实恰恰相反,我觉得雨萌比其他孩子更能适应时代。因为她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自制力,学什么都很快,而且不会被这些工具控制。"

这话让王建国印象深刻。

回到家,他开始观察王泽宇使用电子产品的状态。

他发现儿子确实已经被这些东西"控制"了。

每天不玩游戏就浑身难受,做作业的时候也总想着游戏,注意力很难集中。

而且最可怕的是,泽宇似乎已经失去了对其他事情的兴趣。

除了游戏,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06

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王泽宇又是班级倒数。

王建国忍不住去找班主任了解情况。

"王泽宇这孩子其实很聪明,但是专注力不够,总是心不在焉。"班主任很客观地分析。

"老师,你觉得是不是因为他从小玩电子产品太多了?"

班主任想了想:"可能有一定关系。我观察过,那些从小被严格管理电子产品使用的孩子,专注力普遍比较好。"

"比如刘明轩?"

"对,还有张雨萌。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特点,就是自制力特别强,而且思维很深入。"

"什么意思?"

"就是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会浮躁,能够深入思考。而那些从小就习惯了快速刺激的孩子,往往缺乏这种深度思维能力。"

王建国听得心情沉重。

"那现在还来得及吗?"

"当然来得及,但需要一个过程。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重新找到学习的乐趣,培养专注力。"

回家的路上,王建国一直在思考班主任的话。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选择可能真的有问题。

07

那天晚上,王泽宇主动找父母聊天。

"爸妈,我发现我和班里一些同学真的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李秀莲好奇地问。

"就是思考问题的方式。"王泽宇很认真地说,"像刘明轩、张雨萌他们,遇到问题总能想得特别深,而我总是想到表面就停了。"

"比如呢?"

"比如今天数学课,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刘明轩能从好几个角度去分析,最后找到最简单的解法。而我只能想到最直接的方法,而且还经常算错。"

王建国心里一动:"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王泽宇停顿了一下,"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从小就习惯了快速的刺激,比如游戏、短视频这些,所以缺乏耐心去深入思考。"

"那你们老师怎么说?"

"老师说,专注力和深度思维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如果小时候总是接受快速刺激,长大后就很难静下心来深入思考了。"

李秀莲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那你现在怎么办?"

"我想试着改变一下。"王泽宇很坚决地说,"我想学学刘明轩他们,少玩一些游戏,多花时间思考问题。"

王建国听了既欣慰又愧疚。

欣慰的是儿子终于意识到问题了,愧疚的是自己当初的决定可能真的影响了孩子。

两周后,王建国决定去拜访张雨萌的父母,想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教育理念。

张雨萌的父亲张教授是市里有名的心理学专家,对儿童发展很有研究。

"王叔叔,您想了解什么?"张教授很热情。

"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决定要严格控制雨萌接触电子产品的?"

张教授沉思了一下:"这其实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

"什么研究?"

"有很多研究表明,6-12岁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期,特别是专注力和自制力的形成。如果这个阶段接触太多快速刺激的内容,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

王建国听得很认真:"具体会有什么影响?"

"最主要的是注意力缺陷和深度思维能力不足。"张教授拿出一些资料,"你看这些数据,从小大量接触电子娱乐设备的孩子,在需要深度思考的任务上表现明显不如对照组。"

"那完全不让孩子接触行吗?"

"也不是完全不接触,而是要控制内容和时间。比如可以看一些教育性的内容,但要严格限制娱乐性的内容。"

张教授继续解释:"关键是要在孩子的大脑发育关键期,让他们多接触需要深度思考的活动,比如阅读、绘画、音乐、运动等。"

"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什么特点?"

"专注力强,思维深入,自制力好,而且学习能力特别强。"张教授很肯定地说,"等他们到了合适的年龄再接触电子产品,反而能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具。"

王建国听得心潮澎湃。

"那像我们家泽宇这种情况,现在改还来得及吗?"

张教授看了看王建国:"理论上是可以的,但需要很大的决心和正确的方法。"

"什么方法?"

"首先要逐步减少对电子娱乐设备的依赖,同时增加其他有益的活动。但最重要的是..."

张教授停顿了一下,表情变得严肃:"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真正理解两种成长路径的差异。"

"什么意思?"

"就是要让他们明白,从小被严格管理和从小放任自流的孩子,长大后在思维能力、自制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会有巨大的差异。"

王建国心跳加速:"这种差异有多大?"

张教授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比你想象的要大得多。而且这种差异一旦形成,想要弥补是非常困难的。"

"您能具体说说吗?"

就在这时,张雨萌从房间里走出来:"爸爸,我作业做完了,可以..."

她看到王建国,礼貌地打了个招呼,然后对父亲说:"我可以用一下电脑吗?我想查一些学习资料。"

"当然可以,但记住时间限制。"

"好的,我设了闹钟,30分钟后我就关机。"

张雨萌说完就去了书房。

王建国看着这一幕,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同样是15岁的孩子,雨萌使用电子产品的态度和泽宇完全不同。她有明确的目的,严格的时间控制,而且完全不需要大人监督。

"您看到了吧?"张教授说,"这就是从小严格管理和放任自流的区别。"

"可是这种差异会一直存在吗?"

张教授沉默了很久,最后说:"王先生,我接下来要说的话可能会让您很不舒服,但这是科学事实。"

王建国的心提到了嗓子眼:"您请说。"

"根据我们的长期跟踪研究发现,这种差异不仅会一直存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

突然,王建国的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有事想和你说。"王泽宇的声音听起来很急迫。

"什么事?"

"关于我今天的发现,很重要的发现。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王建国看了看张教授,心中涌起一种不祥的预感。

张教授刚才想说什么?那个被打断的话题到底是什么?

而儿子又发现了什么让他如此急迫?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