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预制菜闹得这么凶,为什么就没有一家餐饮企业敢一拍胸脯说“我就不用预制菜”呢?那不就接下这滔天的流量了吗?
非但没有,昨天传出的消息是,绿茶等连锁企业默默撤下了原来放在外面“拒绝预制菜”的广告牌,甚至菜单上原来已经写明的,也索性用笔涂掉了。
我本来想找几个餐饮人做个访谈视频,但问了几个认识的老板,都是婉言谢绝。原因嘛,大家也都懂的,对吧?不怪他们,都理解。我能感觉到,我们或许真的已经回不去那个没有预制菜的时代了。
预制菜能变成今天这样无法阻挡,这一切还要从40年前开始说起。1984年,《中国青年报》评选最受欢迎的职业,厨师排在第三位。在吃喝还比较匮乏的那个年代,当厨师嘛,至少嘴上不亏,对吧?可以理解。那个时代的餐馆,拼的就是厨师的手艺,而只要你稍微下点功夫,再有点悟性,很多人不需要学历,都能干出来。
直到1987年,肯德基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麦当劳也紧随其后。它们带来的不只是快餐,还有中央厨房标准化制作的概念,这瞬间就击中了很多餐饮老板长期的一个痛点——那就是如何拿捏大厨。
以前的餐馆成败,全靠大厨:生意好的时候,大厨就要加薪,甚至要股份;生意差的时候,厨师带着自己的团队一走了之,餐馆立刻就崩盘。除非老板自己是大厨、能掌勺,否则这就是个无解的问题。
但中央厨房的出现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配方可以工业化,工艺可以流程化,对吧?厨师你可以走,味道你带不走。厨师能带走的只有自己独特的手法和火候的控制,但酱料的配方留下了,菜的味道就不会改变太多,大不了就不卖那些靠火候的菜呗。于是,餐饮老板纷纷开始学习这种模式。
到了1997年,第一家主打中央厨房预制菜的餐饮开始崛起,靠的是一种电脑控制的蒸汽柜,将菜品做到了工业化生产,进一步淘汰了厨师。这个店今天还在,名叫真功夫。2000年以后,大娘水饺、永和大王等一批大家熟悉的品牌,纷纷靠着中央厨房模式,在资本的助推下疯狂扩张。
这个时候,正值中国的股权投资蓬勃发展,资本盯上的不光有大娘水饺这类中式快餐,也有绿茶、小南国这样更为高档的中式餐饮。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投资方最怕什么?我以前就干投资的,最怕风险。如果一家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某一位或某几位大厨的手艺上,那风险太高了——他要是一离职,资本不就都打水漂了嘛?而且这样的餐厅,开分店很难保证味道和总店一致,不利于扩张。
因此,资本当时就明说了,只投那些能够标准化、可以复制、不依赖厨师的餐饮模式。资本不会考虑什么锅气和口感,市场由此开始逆向选择:你想融资、想扩张,就必须走标准化预制菜的路线。
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满大街都是拉面、火锅、烤鱼、烤肉、麻辣烫、各种堡、串串之类的——因为这些东西最方便标准化,最不方便标准化的烹饪方式是热炒、现炒。比如西贝,就没几个炒菜,因为炒菜最难标准化。所以大家想不吃预制菜,很简单,少吃炖的,多吃炒的就行。
除了资本的助推,厨师行业本身也在萎缩。去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显示,厨师平均招聘月薪只有6389块。钱多少先不说,时间成本呢?
从学徒、打荷到独立掌勺,悟性高的也要熬个七八年。现在送个外卖、送个快递,肯拼的上手就能月入过万,谁还愿意在超过40度的高温、高油烟中忍受顾客的频繁催促呢?于是,愿意学厨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资本的推力和人力资源短缺,双向夹击,预制菜就成了餐饮生存的现实选择。
2008年到2013年,发生了两件决定行业格局的事:一个是北京奥运以后,国内冷链物流爆发,预制菜的配送门槛急剧降低;另一个是2008年饿了么成立,2013年美团外卖上线,次年外卖开始补贴大战。
而外卖的发展,注定成为预制菜的最大推手。如今我们点的外卖里,80%都是预制菜,甚至出现了没有堂食、仅靠预制菜专做外卖的餐饮店。普通的厨师被迫转行送起了外卖,真的很讽刺;而厉害的那部分厨师,转行做起了菜品研发,成了产品经理,他们研发的菜在预制以后,又挤掉了更多厨师的岗位。
根据北京餐饮业协会的报告,2025年1月到8月,北京规模以上餐饮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只有0.36%。餐饮的毛利其实并不低,但毛利之外,成本的大头是工资、营销和年年攀升的房租。尤其在大城市,不断上升的房租压力下,企业只能从翻台率和供应链效率上下手。所以你能看到,菜单越来越短,出餐速度越来越快——点个佛跳墙,比可乐上得都快,对吧?不用预制菜,有些店根本活不下来。
所以老罗是个聪明人,他说他不反对预制菜,只是反对信息不透明、没有知情权。想必他是知道的,国家曾经两次发文件支持预制菜的发展。所以很多媒体人不聪明,直接说反对预制菜,这等于质疑了现行的政策。人民日报关于西贝事件的表态其实很明白,一句反对的话都没提,只说要规范管理和信息透明。
但我们扪心自问,我们要的真的只是信息透明吗?其实我们说要知情权的时候,是假设了一旦知情谁用了预制菜,就可以选择不去吃。如果没有后面这个选择权,那所谓的知情权又有什么用呢?但现在看起来,就算国家明确要求餐厅必须贴出“我用了预制菜”,可你推门四顾、打开手机,会发现自己无处可逃。
我并不是想为谁辩护,只是为我们注定失去的烟火气感到一丝悲凉。从肯德基到真功夫,从外卖的洪流到料理包的盛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越来越高效,付出的代价是锅气蒸腾的手艺、因人而异的调味,以及厨师手起勺落之间的温度和匠心。
而悲凉的点在于,其实我们怪不了谁,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的:当我们不愿意等待现做的20分钟,当我们习惯催促外卖骑手,当我们一次次点击手机下单而不是走进厨房,预制菜就已经注定了。它不是哪个商家的阴谋,而是这个时代我们共同书写的结局。
这就是现代生活嘛:我们渴望效率,却怀念缓慢;我们追求标准,却渴望独特;我们拥抱便捷,却失落了温度。预制菜卷的不只是厨房,而是一场关于代价和选择的时代隐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