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开栏语
75载雪域长歌,75度山河焕彩。在喜迎甘孜藏族自治州建州75周年之际,巍巍贡嘎见证高原巨变,滔滔大渡奔涌奋进豪情。值此历史时刻,甘孜州传媒中心特别策划“辉煌75载·奋进新甘孜”专栏,与全州110万各族儿女共溯团结史诗,同绘时代新卷。
本栏目将聚焦历史回眸、发展成就、人物风采、未来展望,共同开启这场穿越75年的时空对话,见证甘孜大地以更坚定的步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改革为动力更好推进甘孜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孜新篇章。
今天,推出《在理塘 当一天非遗传承人》。
推开理塘勒通古镇·千户藏寨的任意一扇门,便踏入了一场与时光对话的旅程。理塘用最鲜活的方式诠释非遗的当代意义——当蓝面具藏戏的肢体语言跨越语言障碍,当母亲们的“妮热”技艺化身时尚单品,当游客亲手绘制唐卡纹样,古老文化便不再是橱窗里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参与的生命体验。在这片离天空最近的土地上,每一次沉浸式互动,都是对藏文化基因的深情解码。
植物染与织机声
当一天藏族妈妈的学生
走进“妈妈树”“妮热”非遗工坊,有的在盘线团,有的在织毯,“织女”们正在各自忙着手中的活计。“妮热”是理塘县传统纺织手工艺,汉语意为“羊毛被毯”,是当地群众家家都有的生活用品,是当地妇女普遍掌握的手工技艺。
![]()
工坊里展示着各种“妮热”成品,“妈妈树”文旅宿集店长唐爽介绍说:“‘妈妈树’团队将羊毛被毯制作技艺与现代艺术结合,开发出背包、抱枕、挂毯等产品,并创新融入时装、家居等现代场景,让濒危老手艺焕发新生活力,这不仅吸引了国内订单,还远销泰国、马来西亚等10余个国家。”
2020年,当地依托“政府+社区+企业+专家+妇女”的协同模式,探索“非遗保护传承、女性赋能、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特色之路,成立了“妈妈树”非遗工坊。
“一个母亲在一个家庭里就像一棵大树,是家庭的核心。而社会也应该给这些妈妈们提供一个依靠的港湾。我们把当地家庭条件相对差一点,就业比较困难的家庭妇女们召集来发挥她们擅长的‘妮热’技艺,让她们在业余的时间里也可以创收。”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降央志玛讲述了“妈妈树”这个名字的由来,让人感受到名字背后的故事倍感温情。
目前,有6位妇女长期在工坊里制作,还有几十位妇女在家灵活接单。
“妈妈们不仅可以在工坊里织毯,她们还把一些剩余的边角料带回家,利用看电视或者是其它碎片时间编织一些小物件,每一寸闲暇时间都充满了价值。”“妈妈树”文旅宿集店长唐爽说道。
![]()
古老的织机在织女们灵巧的运转下重焕生机,她们用布满岁月痕迹的双手编织出精美的抱枕、背包等手工艺品。这些承载着民族智慧的制品,既让顾客爱不释手,又为妇女们带来了经济收入。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让她们在获得物质回报的同时,也找到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途径,眼神中闪耀着前所未有的自信光芒。
上海游客李女士在工坊里观看了很久,对这些物件充满了好奇。“织女”尼玛卓玛大姐站起来让她亲自体验,并在旁边耐心指导。尼玛卓玛说:“过去我们只知道‘妮热’是织盖毯自己用,从来没有想过还可以织出其它东西,更没有想到还能卖钱,给家里增加收入。”
![]()
工坊里挂着的五彩斑斓的线团,一件件暖意融融的织品仿佛穿越阳光抵达内心,“所有的色彩都是很有沉淀感的,原因就是它所有的染色工艺都是纯植物提色,这也是理塘的一项非遗。游客来到这里,不仅能购买到喜欢的文创产品,而且还能了解到产品背后的这两项非遗文化。”降央志玛说道。
闻得到的非遗
30分钟读懂藏香非遗密码
“这一排里面最香的药材就是我们的檀香,檀香可以起到安神的作用,你们可以闻一下。这个檀香可以多加一点。”在藏香手工坊的体验活动中,来自福建的张先生与朋友参与了藏香包制作。他们首先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辨识多种传统香料,并在专业指导下完成配料、研磨、装袋等工序,30分钟后,亲手制成了专属藏香包。这一沉浸式体验让张先生和朋友深感趣味盎然,既感受到藏香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收获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手工作品。
![]()
“传统的藏香制作工艺流程复杂、耗时较长,完整的体验工序对游客来说并不便利。因此我们进行了创新设计,将传统藏香工艺简化为更易操作的藏香包制作形式,既保留了文化精髓,又适应了现代游客的体验需求。”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降央志玛介绍说。
![]()
近年来,理塘县对当地7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筛选出适合手工制作体验的内容。通过创新设计符合游客停留时长与操作习惯的沉浸式体验方案,将传统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参与、可带走的互动项目,有效改变了走马观花式的传统游览模式。这种活化实践不仅让游客深度感受非遗文化内涵,更通过亲手制作实现文化记忆的实体化留存。
藏戏鼓声里的文化共生
随着鼓钵声响起,理塘藏戏团的演员们又沉浸在一场精彩的戏剧表演中。
理塘藏戏以历史传说、民间故事、说唱史诗、人物传记及寓言为蓝本,在数百年的传承发展中,巧妙融合了理塘锅庄的舞蹈韵律和地方方言的独特韵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2018年,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当地政府采取了实质性保护措施:一方面建立了专业传习所,为艺人提供研习场所;另一方面设立固定演出场地,实现常态化公演。这种活态保护模式不仅使古老藏戏艺术登上现代舞台,更让普通观众能够近距离感受其魅力,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
“短时间里,我们想让游客至少了解到:藏戏最大的魅力是唱腔,了解到藏戏综合性的文化,比如藏戏里面的面具,藏戏里面的服饰,藏戏里面的表演技巧,让他们感受到原来藏戏的戏种是这样子的。”理塘县藏戏团团长多吉杰称,也是一位蓝面具藏戏传承人。面对语言障碍对游客理解藏戏造成的困难,他带领演员团队创新性地开发了多种解说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肢体语言示范,生动演绎藏戏的经典动作;利用图文并茂的展示板,系统介绍藏戏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色;还特别编排了浓缩版剧目,让游客在短时间内全面领略这一非遗艺术的精髓。
![]()
藏戏是一个综合性的非遗展示,结合实际,藏戏团还创新打造了沉浸式文化体验体系。“我们提供沉浸式非遗体验:一是藏戏服饰互动,游客可穿戴传统戏服,化身剧中角色;二是藏戏面具手绘体验,游客可在半成品面具上亲自绘制,完成后带走纪念。两项活动均以参与式体验为核心,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非遗魅力。”多吉杰称介绍说。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藏戏不是玻璃柜里的标本。”随着演员谢幕,北京游客朱先生依然沉浸在戏剧中恋恋不舍。朱先生说,“虽然我不能完全听懂演员们的每一句唱词,但是我感受到了他们那种艺术感染力。让我看到,人们如何用最热烈的方式,歌颂着生活,传递着智慧。”
从技艺到共情
理塘非遗体验的升维之路
在勒通古镇·千户藏寨景区,游客们不仅能体验制作藏香、观看藏戏、编制藏毯,还能尝试书写藏文、石刻制作和唐卡绘画等多元项目。这种全方位的文化互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刻理解藏族文化的精髓。许多游客由衷感叹,这种深度体验让他们真正融入了理塘的文化氛围,获得了难忘的民族文化之旅。
“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产品是最好的?其实适合游客的就是最好的。”理塘县文旅体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降央志玛说,理塘的文化多元性正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基于这样的认知,理塘县在打造当地非遗体验项目时,确立了将理塘建设为藏族文化百科全书式体验区的定位。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观赏到当地各类非遗文化,更能通过亲手触摸、亲身参与的方式,全方位感受藏族文化的魅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理塘县创立了勒曲非遗手工坊——这是一个集中展示和体验理塘非遗文化的平台,旨在系统性地呈现藏族文化的丰富内涵。
![]()
不必刻意讲解,只需让游客坐在小院,看羊毛如何从妈妈们手中变成时装物件;只需递给他们一块蓝面具,看他们笨拙地模仿藏戏步法时,如何与历史撞个满怀。这种渗透式的体验,比任何解说词都更有说服力。理塘的智慧在于,它让文化传承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离开理塘时,游客带走的不仅是亲手编织的羊毛挂毯或绘制藏戏面具,更是一段关于文化共情的记忆。“妈妈树”工坊里妇女们自信的笑靥、藏戏团演员们飞扬的蓝面具、勒曲手工坊中飘散的藏香,共同构成了非遗传承的生动注脚。正如降央志玛所言,理塘正以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体验,让民族非遗从技艺展示升华为情感联结。当传统与现代在这片高原相遇,人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一个民族用双手守护文化根脉的永恒承诺。
全媒体记者/ 刘云 理塘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杨雪
校对/ 卢雪英
责编/ 刘睿娟
审核/ 白马
监制/ 谭荣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