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随着社会持续进步,现代人的膳食结构日益优化,营养摄取更加全面。奶制品逐渐成为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产出高品质的乳品,关键在于源头——优质饲料的供给。在这一领域,一种被誉为“牧草之王”的植物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2
这种植物就是苜蓿,中国每年需从美国大量进口约140万吨,已连续十余年依赖外部供应。尽管我国幅员辽阔、生态多样,具备广泛的农业种植潜力,但为何始终未能实现该类饲草的自给自足?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技术与产业难题?
![]()
3
5月24日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宁夏农林科学院历经十年潜心攻关,成功培育出多项适应本土环境的高产优质苜蓿新品系,标志着我国饲草育种终于拥有了自主可控的“中国芯”。那么,这种被称为“牧草之王”的植物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当前我国饲草产业发展又处于何种阶段?
![]()
4
不起眼的“牧草之王”
5
苜蓿属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球范围内有超过80个种类,我国主要分布的是紫花苜蓿和南苜蓿两种。其叶片多为三出复叶,偶见四叶变异个体,花朵呈紫色或淡黄色,整体外观朴素低调,毫不起眼,但内在营养价值却极为突出。
6
它富含粗蛋白、多种维生素及钙、钾、镁等矿物质元素,其中粗蛋白含量普遍可达20%以上,显著高于普通禾本科牧草,是畜牧业中不可多得的高蛋白绿色饲料资源。
![]()
7
正因如此,苜蓿被广泛应用于奶牛、肉牛等反刍动物的饲养体系中。饲喂苜蓿的奶牛不仅产奶量提升明显,所产牛奶中的乳蛋白和乳脂肪比例也更为理想,直接提升了乳品品质与加工性能。
8
可以说,优质牛奶的背后,往往离不开一亩亩青翠的苜蓿田支撑。这种植物的历史渊源同样深厚,原生于中亚至地中海一带,早在西汉时期便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
![]()
9
当时因其能显著增强战马体能与耐力,被视为军事后勤的关键物资,在古代被称为“千里不劳”的良草,甚至具有战略储备价值。然而,随着骑兵退出历史舞台,马匹用途转变,苜蓿的重要性也随之减弱,一度淡出主流视野。
10
转折点出现在2008年,那一年三聚氰胺事件震惊全国,整个乳制品行业遭遇信任危机。此后,国家对奶源质量提出更高要求,推动产业链从终端追溯至源头,饲料安全成为整改重点之一。
![]()
11
苜蓿凭借其卓越的营养特性重新受到重视,迅速成为现代化牧场的标准配置。遗憾的是,尽管需求激增,国内高品质苜蓿的生产能力却远远滞后,形成了严重的供需失衡。
12
目前我国优质苜蓿的自给率仅为64%,其余部分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其中超过九成来自美国,年均采购量稳定在140万吨左右。这一数字虽看似微小,但在国际贸易摩擦背景下,已成为影响乳业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变量。
![]()
13
小小一株草,实则牵动着整个中国奶业的命运神经。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地大物博,为何偏偏种不出足够数量且品质达标的苜蓿?
![]()
14
产量不足、品质不高
15
事实上,中国并非没有开展苜蓿种植。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均已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但从实际产出看,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产品稳定性,仍难以满足大型牧场对高端饲料的严苛标准。
16
据权威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对优质苜蓿的需求总量约为300万吨,而国产供给尚不足200万吨,缺口超过100万吨。
![]()
17
若将其他类型优质饲草纳入统计范畴,包括燕麦草、黑麦草等,全国饲草总缺口接近5000万吨。饲料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畜牧养殖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瓶颈之一。
18
苜蓿的品质优劣与其品种遗传背景、生长环境、收割时机以及后期干燥加工工艺密切相关。美国、西班牙等传统出口国经过长期专业化运作和技术沉淀,所产苜蓿蛋白质含量高、纤维柔韧、杂质极少,深受国内大型牧场青睐。
![]()
19
相较之下,国内不少产区的苜蓿存在蛋白波动大、茎秆粗硬、消化率偏低等问题,无法完全替代进口产品用于高产奶牛的日粮配方。
20
此外,适宜种植优质苜蓿的地理条件在我国相对有限。苜蓿偏好气候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主要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
21
而这些区域普遍存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严重等自然限制因素,进一步制约了种植面积扩展和单产提升空间。
22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草种“卡脖子”。长期以来,我国草种高度依赖国外引进,2023年全年进口草种达2.07万吨。虽然科研机构不断推进本土育种工作,但新品种从实验室选育到田间推广周期较长,短期内难见成效。
![]()
23
与此同时,饲料成本占奶牛养殖总支出的60%至70%,而进口苜蓿价格受国际市场供需变化影响剧烈,极易造成养殖成本波动,增加经营不确定性。
24
一旦国际局势紧张导致供应中断或价格上涨,国内牧场将面临断料风险,进而威胁乳品市场稳定。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中国是否已有应对之策?能否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饲草发展之路?
![]()
25
![]()
26
自给之路
27
面对苜蓿产业受制于人的局面,中国并未被动等待。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企业,再到科研院所,各方力量协同发力,积极探索破解之道。
28
国家持续推进“粮改饲”政策,鼓励农民将部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耕地调整为饲草种植用地。2023年,全国共完成粮改饲面积2325万亩,收储优质饲草约6850万吨,有效缓解了部分供需矛盾。
![]()
29
同时,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重点区域实施奶业振兴配套行动,扶持建设一批标准化、集约化的苜蓿示范基地,提升规模化生产水平。
30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正尝试通过科技赋能与航天手段,实现牧草育种领域的跨越式突破。
![]()
31
自2009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率先启动太空育种项目,多次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飞船搭载苜蓿种子进入太空,借助宇宙辐射、微重力等特殊环境诱导基因变异,再返回地面进行筛选培育。
32
2018年,团队成功选育出“中天1号”紫花苜蓿,这是我国首个通过航天诱变技术获得并通过审定的苜蓿新品种,具备产量高、抗逆性强、营养价值优异等特点,已在北方多个省份推广应用。
![]()
33
2020年,嫦娥五号探月任务中也携带了苜蓿种子执行空间诱变实验,标志着我国牧草育种正式迈入“航天时代”。
34
今年5月,第三届中国苜蓿改良大会在银川召开,会上发布重磅成果:宁夏农林科学院历经十年技术攻坚,成功创制24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苜蓿新品系。
![]()
35
这些新品系不仅耐旱耐寒、适应西北恶劣气候,而且在干物质产量和营养指标方面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实现了关键技术上的“中国芯”突破。
36
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上游产业链。蒙牛、伊利等乳品巨头纷纷投资草业公司,自建或合作建设万亩级苜蓿基地,并引入卫星遥感监测、物联网传感、大数据分析等智慧农业系统,实现对牧草生长全过程的精准管理。
![]()
37
通过科学调控灌溉、施肥与收割时间,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产出与饲料品质一致性,为下游奶源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38
尽管现阶段国产苜蓿在整体产能和品质稳定性上仍与美国等领先国家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技术积累加快、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这一鸿沟正在逐步缩小。
![]()
39
从小范围试验到区域化推广,从完全依赖进口到实现局部替代,中国苜蓿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却意义深远的变革。
40
![]()
41
苜蓿虽小,却关乎大局。它不仅是提升中国乳品质量的基础支撑,更映射出一个农业大国在粮食安全、种源自主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坚定意志与持久韧性。
42
回顾这段草种突围历程,我们经历了从被动进口到主动研发,从传统耕作到航天育种的深刻转型。每一步都充满挑战,但也步步为营、扎实前行。
![]()
43
如今,随着一批批国产优良品种相继问世,种植模式不断创新优化,中国正一步步将“草袋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44
当然,彻底摆脱对外依赖仍需时间,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可以明确的是,在政策引导、科技驱动与市场需求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优质饲草的自给能力正在稳步增强,未来可期。
![]()
45
主要信源
46
紫花苜蓿等草种搭载嫦娥五号进行空间诱变,求解草种卡脖子——澎湃新闻2020-12-03
宁夏10年磨剑育出24个苜蓿新品系——央广网2025-05-26
牧草之王苜蓿的江南驯化史——澎湃新闻
中国奶业不能净指望美国苜蓿:贸易摩擦倒逼国内苜蓿产业爆发——第一财经2018-10-30
跻身第三大牛奶生产国,中国如何突破饲草“卡脖子”?——来源:环球时报
亚盛集团:苜蓿草为公司主导产业,近几年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金融界2025-04-30
国产苜蓿,如何打破增产瓶颈?——农民日报2023-03-0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