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热度最高的网络梗,非“丝瓜汤”莫属。
博主@累子 的视频在过去两周霸占了各大平台的热搜,“丝瓜汤”迅速从一道家常菜变成一个符号,用来代指亲子间「鬼打墙」般的沟通方式。
两代人所有情感、需求上的冲突和矛盾,都被简化为身体上的小毛病,得治。这样的笑点背后,折射出代际沟通的紧绷。

图/累子
![]()
“丝瓜汤”连招儿
面对妈妈“要不要喝丝瓜汤”的询问
◆ 你第一次拒绝,妈妈说:丝瓜汤很补的
◆ 你第二次拒绝,妈妈说:丝瓜很便宜的
◆ 你第三次拒绝,妈妈说:吃丝瓜很好啊
你第四次大声拒绝,妈妈倒吸一口凉气说: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你就是肝火太旺了你知道吗,喝点丝瓜汤补一下降火气吧!
![]()
那一瞬间,千言万语聚成无语凝噎......而评论区则化身大型“我家也是这样”现场。
“我从小不吃香菜,但家人每次都强调是为我放的,不吃就说辛苦做的饭我不吃、脾气大、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可我明明从小就不吃香菜......”
父母有一套完整的逻辑,每一环都凝聚着祖上留下的古老智慧。
![]()
图/武林外传
一切身体上的不适第一是熬夜熬的,再者是玩手机玩的;遇到不爱吃的首先是没有认真品尝,其次是可以“慢慢适应”,因为“对身体好”。
你若不从,就会触发连招——“都是为你好”“我说不过你”“你不懂事”“我再也不管你了”。
自顾自的输出,以“为你好”为开头压制个体意愿,使沟通不再是双向交流,也使“好意”淹没在压抑中。
![]()
长辈的理解,我们的倾听
“丝瓜汤”的流行,不是一次简单的网络狂欢。也不是一场证明“长辈是错的,我是对的”的道德公式。
长辈没完没了的叮嘱,一定是最真切的牵挂。
可他们聊不来社会热点、跟不上网络步伐、也不太能感同身受年轻人的精神困境,他们习惯用“物质/行动”来传递爱,所以他们反复唠叨着“多穿点”“少熬夜”。
而随着一代一代人需求的变化,孩子们更注重精神需求,渴望“尊重/倾听”,认为“理解我的想法才是在乎我”。
![]()
图/小欢喜
这种循环又一成不变的单向输出,反复落在下一代头上,让“关心”看起来更像“控制”,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父母总苦恼于孩子一言不合就生气;孩子也觉得和父母话不投机半句多。
“丝瓜汤文学”折射出折射出年轻人希望被长辈倾听、被当作独立个体对待的需要;也反映出父母希望被回应的情感诉求。
![]()
如何让爱更好的抵达彼此
亲子间明明都在努力靠近对方,可沟通方式却偏偏剑拔弩张。如何让“爱”更好地在亲子间传递?
从说服到倾听
从父母的视角,把“否定”换成“接纳”。孩子说不愿意喝丝瓜汤,立即反驳“这汤营养,你不听话”容易把沟通推向对立。
允许不同的选择发生,不喜欢丝瓜汤,还可以有南瓜汤,孩子们抵触的其实不是一碗汤,而是“被强迫”。
从孩子的视角,面对父母的反复劝说,第一反应别急着不耐烦,而是试着回应他们的心意再表达诉求。一句“我知道你辛苦啦”,让父母的付出“被看见”。
![]()
从单向到双向
两代人认知的差异,决定了彼此之间的表达方式需要适配。表达爱的关键,不是你想给什么,而是他能感受到什么。
父母在表达观点时,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比如“我炖了汤,你想喝就给你盛一碗;孩子在饭后主动承担家务,也能让父母觉得温暖。

亲子间沟通的本质,是父母需要看见孩子需要尊重的边界,是孩子要懂得父母的唠叨背后藏着点点关心。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完全没有摩擦的亲密关系。让爱从错位到同频,只是看彼此愿不愿意为对方多走一步。
如果觉得文章有用,就点赞、分享一下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