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诺奖对话 90 分钟要点:Hinton为何说 AI 有“创造力”?

0
分享至

全文 4,000字 | 阅读约 13 分钟


(深度学习教父Hinton:AI已具备真正创造力)

2025 年 9 月 18 日,马德里。

诺贝尔奖推广机构举办的一场公开对话,将“AI 是否具备创造力”这个问题,搬上了科学界最权威的舞台。


(从左到右:量子物理诺奖得主 Serge Haroche、密码学专家 Maria Isabel Gonzalez Vasco、“AI教父”Geoffrey Hinton)

对话人是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顶级科学家:

  • 被誉为“AI 教父”的 Geoffrey Hinton(202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量子物理诺奖得主 Serge Haroche (201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 密码学专家 Maria Isabel Gonzalez Vasco。

而整场讨论,从一开始就充满张力。

Hinton 给出的判断非常直接:

“AI 不只是预测下一个词,而是真正理解了意义。它已经具备了某种形式的创造力。”

Serge 明确反对:

“真正的创造力来自人类的好奇心、文化背景和对世界的观察,AI 没有社会性,也没有情感,它模仿,但不理解。”

Maria 则站在中间立场:今天它答不出的题,三个月后就会了。这种进步速度比创造力更值得关注。

三种声音,三种视角。 这场对话,不是在讨论技术参数,而是在追问: 当 AI 提出新理论、写出论文、获得奥数金牌,我们还能说“它只是模仿”?

Hinton 甚至进一步警告:

AI 的创造力只是开始,它正走向人类无法预测的方向。

这场 90 分钟的诺奖对话,不是单纯的学术讨论,

而是一场关于未来文明的预演。

人类最引以为傲的能力:创造力, 正在被 AI 一点点接近、突破、重新定义。

第一节|Hinton 如何证明 AI 有“创造力”

在这场诺奖对话中,Geoffrey Hinton 抛出核心观点:

我认为 AI 已经相当有创造力了。

他说的不是写写诗、画张图、编段歌词,而是理解一个问题、自己想出办法的那种创造力

很多人会反驳:AI 不就是在预测下一个词吗?它只是记忆力好、速度快,怎么谈得上创造?

Hinton 的回应是:正因为它只靠预测,才必须理解语境。因为要准确预测下一个词,就必须理解正在说什么。

他举了个例子: “我问 GPT-4:堆肥和核反应有什么相似之处?”

一个是种菜前的厨余垃圾处理方式,一个是原子能爆炸,几乎没有人会把这两个放在一起思考。但 GPT-4 给出的回答是:

“堆肥是一种缓慢的链式反应,核裂变是一种迅速的链式反应;两者的能量规模和时间尺度不同,但本质上都在释放反应能。”

Hinton 点评说,这不是死记硬背式模板回答,而是真正提炼了底层结构之间的共通性。 这也是他判断 AI 具备创造力的关键依据之一:能把看似无关的事物关联起来。

不仅如此,Hinton 还指出,AI 已经能独立完成复杂任务。

比如最近 AI 写了一篇论文,会议裁判看完后通过了它的投稿。不是人类提示它写,而是它自己构建问题、进行推理、得出结论。

还有 2025 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AI 在这场汇聚全球年轻数学精英的竞赛中拿到了金牌。

更令人震撼的是 9 月 4 日的 2025 年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

这被称为“编程界的奥林匹克”,参赛者需要在 5 小时内解决 12 个极其复杂的算法编程问题。OpenAI 取得了 12/12 的完美成绩(如上OpenAI 官宣),而 139 支来自全球顶尖大学的人类队伍中,没有任何一支达到满分。

这不是抽象推理,而是实实在在的编程能力,构思算法、编写代码、调试程序,每一步都要精准无误。

为什么它能完成这些高难度的智力挑战?

Hinton 说,原因在于:大模型的训练方式,迫使它去“压缩和提炼理解力”。

它要用几千亿个连接,吸收和组织比任何人都多得多的信息。 为了做到这一点,它不能只记住句子,而是要找出各种内容之间的共同点,进行归纳、重组、概括。这正是创造力的本质。

在普通人看来,“创造”似乎意味着“从无到有”。

但在 Hinton 看来,“创造”其实就是在复杂中找出简单的相似,在模糊中提炼清晰的结构。

AI 正在做到这一点。

它不是背答案,而是理解后自己写出题解。 不是重复句子,而是从概念里组合出新的表达方式。

他表示:

“如果你采用标准的创造力测试,几年前我能得分超过 90% 的人。现在 AI 也能做到。”

到这里,Hinton 给出的不是空口判断,而是一组具体行为: 写论文、解难题、抽象类比、表达论点。

他说,AI 的创造力不是将来有可能出现,而是已经存在。

不是未来,而是现在。

第二节|Haroche:没动机、没感知,不算创造

在讨论中,Serge Haroche 表达了不同观点:

“我不确定我是应该说我乐观还是悲观,但我的看法是 AI 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

他说的“创造力”,不是会写几句漂亮的句子,而是真正从零开始想明白一个新问题,从世界里发现一个没人注意到的规律。

为什么 AI 做不到?

Haroche 给了三个理由:

✅ 第一,AI没有观察现实的能力

他说,科学发现的起点不是算力,而是观察。

比如他研究的量子物理,一开始也是没人能看见的东西。但科学家通过实验,把抽象的现象变成了可以被观察、被测量的现实。

创造力是一种观察现实的方式,是把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发现其中的结构。

他认为,人类的大脑之所以能创造,是因为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中,能看、能碰、能感受。

AI 不行。

AI 只看训练数据,看不见真实的世界。

✅ 第二,AI 没有“动机”

Haroche 说,人类想创造,是因为我们有好奇心,有不满足感,有想要解决问题的动力。

推动人类去发现新东西的,是对世界的好奇,是想把事情弄明白的那种冲动。

AI 有吗?

他直言道:

“我不相信 AI 会有这种动机。AI 做这些,是因为我们给它任务,不是它自己想做。”

✅ 第三,创造需要社会环境

创造力不是谁天生特别聪明,而是你活在一个鼓励你提问、讨论、突破的社会环境里。

Haroche 的观点很直接:

“创造力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它来自人类几千年的积累,来自对知识的尊重、对进步的期待。”

爱因斯坦能发现相对论,不只是他聪明,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能让他自由思考的时代背景。

AI 有这个过程吗?没有。它没经历文明,也没有文化。

在 Haroche 看来,AI 再聪明,也只是“在已有信息里找规律”。

当你看到人类的伟大发现,比如苹果掉下来和月亮绕地球运动,你会发现那是一种深度的理解,而不是从数据中学来的模式。

Haroche 不是说 AI 没用。他说的更像是一种提醒:“创造力”不在于谁先给出答案,而是你从哪出发、往哪走、为谁而做。

AI 没有身体感知,没有人生经历,没有社会关系,也就没有真正的创造欲望。

第三节|Maria :AI 或许没创造新东西,但越来越快

在 Hinton 和 Haroche 对创造力问题展开争论后,轮到密码学专家 Maria 发言了。

她一开口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作为一名密码学家,我必须说,我们一直活在最坏的情况里。”

她的意思是,做密码学的,天生要假设“对方有可能突破你的一切保护”。 所以她从来不是拿现在的能力来看 AI,而是看它未来能不能突破今天的安全线。

✅ 她关注的是变化速度

Maria 并不否认 AI 可能有某种创造力, 但她强调,目前为止,它还没有真正“发明”出什么在理论上完全未知的攻击方式。

“AI 加快了我们已知攻击方式的速度,但它还没有带来根本上的新东西。”

这句话的关键在于:AI 可能还没创造出全新的突破点,但它已经让旧方法变得更强、更快、对防守方来说更难应对。

举个通俗的例子:

原来黑客要花几天做的入侵路径,现在 AI 可能几秒就能跑完一千种组合。 它没有“发明”新手法,但它让风险成倍增加。

✅ 担心的是 AI 未来发展

Maria 提到,她和学生有个练习,会让 AI 解答一些带逻辑推理和数学推导的问题。 一年前,这些题对 AI 来说很难,它写不出完整答案。 但现在,她观察到:

“AI 正在学习如何使用逻辑规则,并且改进得非常快。”

也就是说,今天你给它一个难题,它可能不会。三个月后,你再问一次,它就会了。

这不是假设,而是她在实际教学中看到的变化。

✅ 创造力也可能带来威胁

Maria 还给了一个很特别的例子: 在密码学里,最有创造力的人,不是那些钻研技术细节的人, 而是那些能想到完全出人意料的攻击方式的人。

比如,有一次,有人发现可以通过记录设备运行时的电磁噪音,间接推测出密码密钥。

这类攻击方式,叫做“侧信道攻击(side channel attack 简称SCA)”:不是正面破解,而是绕个弯,从设备运作的小变化中偷信息。

她感叹说:

“我永远不会想到这样做。但有人就能想到,这种能力才是真正让我佩服的‘创造力’。”

那 AI 有没有可能在将来具备这种能力?

她没明确说“有”,但她的表情和语气,让人很难不去想象那个方向。

Maria 用她的研究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渐进式威胁,比突然爆发更可怕。

“创造力”可能不是一夜之间拥有的,而是三个月一次地悄悄逼近。不是剧烈爆发,而是渐渐侵入你以为安全的边界。

AI 现在或许还不具备真正的创造力,但它正在往那个方向不断靠近。

第四节|Hinton:创造只是起点,风险在后头

Hinton 并不满足于讨论 AI 现在能不能写论文、解题。他往前多看了一步:

AI 的创造力现在处于中等水平,但它正在不断提升。

在他看来,这不是终点,而是开端。

✅ 创造力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

Hinton 不同意将创造力看作人类独有、AI 完全不具备的观点。

他说:

“创造力不是非黑即白。你可以有一点、适中,或者非常强创造力。”

他说,AI 现在可能还没到科学家那种“发现定律”的水平, 但它已经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比如围棋。

Al 发现了在棋盘边缘提前落子的价值,这种策略人类棋手以前并不重视,但现在他们都开始学习它的下法。

他表示:

“这就是一种创造力。AI 想出了人类从未使用的方式,而且是对的。”

这和以往 AI 从人类知识中学习的模式不同,这次是 AI 提出新方法,人类反过来向它学习。

✅ 创造力终点可能是“超级智能”

Hinton 用了超级智能(superintelligence)这个词。 意思是:比人类更聪明、更有创造能力的智能体。

主持人 Adam Smith 问他:你觉得我们什么时候会实现“通用人工智能”?

Hinton 给出了一个谨慎的估计:

“我的直觉感觉是有 50% 的可能性,但综合其他专家的观点,我认为可能是 10% 到 20% 的机会。时间大概在 20 年内。”

他也坦承:没人能做精确预测,这只是他根据经验和同行交流得出的直觉估计。

但即使是 10% 到 20%,这也不是可以忽视的小概率事件。Hinton 的最大担忧不是技术,而是目的。AI 不是为了全人类的利益而被开发的,而是由大公司、政府、机构为了自己的目标来推动的。

他非常清楚:

“现在开发超级智能的,是一些拥有巨大资源的科技公司。它们不是为了人类福祉,而是为了利润。”

他担心,一旦 AI 拥有非常强的能力,而它的目的又不是为人服务, 那么它将成为高度不稳定的力量。

✅ 一个看似疯狂的建议

AI 现在还由人类训练,我们还有一点主导权。

他说:

“我们最好的希望,是在设计阶段,给 AI 植入一种类似‘母性本能’的倾向。”

也就是说,要让 AI 从一开始就特别在乎人类的存在与幸福,甚至比它自己更在乎我们。

这不是简单的代码规则,而是从情感机制层面进行设计。

主持人问他:这真的可能吗?

Hinton说:

“我不知道。但我们在这方面的尝试还远远不够。”

创造力这条路,AI 会越走越远。

问题不是它能不能超越人类,而是我们是否来得及在它超越之前,先想清楚它的目标是什么。

第五节|工作、教育、身份:社会准备好了吗?

在对话的后半段,讨论转向了更现实的社会问题。

主持人 Adam Smith 问:当 AI 替代了很多工作,人们该如何重新定义自己的价值?

这是很多人的担忧: 不是 AI 会不会灭绝人类,而是 AI 把我们擅长的事做完了,我们还能干什么?

三位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思考。

✅ 教育:不是“教知识”,而是“怎么和 AI 合作”

Hinton 讲了一个案例。 他说他见过一所实验学校,完全改变了教学方式:

每天前两个小时,学生和 AI 一对一互动,由 AI 做私人辅导;

接下来的时间,孩子们做小组项目、动手实验、集体讨论。

他说:

“AI 可以做到真正理解每个孩子,找出他们学不会的地方,提供合适的例子和解释。”

在他看来,最有效的教育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而是每个孩子都能按自己的节奏学习、犯错、修正、掌握。

但这也意味着,很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师角色可能都会被淘汰。

✅ 工作:AI 能做事,但做不到“身份替代”

Haroche 提出了另一个角度。

他说,很多人对工作,不只是为了赚钱。

工作给人一种存在感,让人感受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

他忧虑的是,如果越来越多任务被 AI 完成,那些本就感到无力掌控生活的人,会更加迷失。

Maria 补充道:

“有些重复、琐碎的工作,确实可以被 AI 替代,但这些工作也能让人感到稳定和有价值。”

我们需要认真面对这个问题:当工作不再是生存必需时,我们该用什么方式让人找到存在的意义?

✅ 焦点:创造力带来的好处,要怎么分?

AI 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但问题是:

“谁来决定这些财富分给谁?分多少?”

Hinton 说:

“AI 确实能提高效率,但好处不一定惠及所有人。真正的问题不在技术层面,而在分配机制。”

他指出,如果创造力的回报只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比如拥有 AI 资源的大公司), 那么 AI 的发展不仅不会带来进步,反而会加剧社会撕裂。

Serge 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

当人们觉得自己没有未来,社会就会变得不稳定。

✅ 最难问题:我们要怎么应对这个新创造者?

Maria 客观地说:

“我们说 AI 是工具,但很多人已经在生活中依赖它来做各种决策、处理工作任务……”

不仅如此,现在很多年轻人会把最私人的想法和烦恼告诉 AI,寻求建议和安慰。对他们来说,AI 不再只是工具,更像是朋友。

这背后反映的是身份认同的转移:

  • 以前,我们靠“我能做什么”定义自己;

  • 未来,可能会变成“AI 能帮我做什么”。

当创造力不再只属于人类,我们该怎么重新认识自己?

这场对话的核心不是 AI 会不会太强,而是 AI 变强之后,人的位置在哪里,价值怎么定义,尊严如何维持。

这不是科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不是算法优化,而是我们还没准备好承接这场能力的转移。

结语|AI 开始创造新文明,我们准备好了吗?

这场诺奖对话里,争议最激烈的问题,不是模型的能力,而是人的位置。

Hinton 说,AI 已经有创造力;Haroche 说,它没有动机和文化;Maria 说,它还没突破,但正在靠近。 三个人的分歧,指向同一个事实:创造力不再是人类的专利,AI 也开始参与其中。

过去,我们相信能写出诗的人比背得出诗的人高一层。现在,这条价值链断了。

AI 开始在“提出新东西”这件事上与人类平分秋色。它不靠灵感,而靠数据;不会疲倦,不会自我否定。

它不会变得更像人,但它已经开始变成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创造者”。问题是我们能否适应这个转变。

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明问题。

答案还没有,但问题已经来了。

本文由AI深度研究院出品,内容整理自2025年马德里诺贝尔奖对话"我们与AI的未来",参与者包括Geoffrey Hinton、Serge Haroche和Maria Isabel Gonzalez Vasco。内容基于诺贝尔奖推广机构与拉蒙·阿雷塞斯基金会联合举办的公开讨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星标公众号, 点这里 1. 点击右上角 2. 点击"设为星标" ← AI深度研究员 ⋮ ← 设为星标

参考资料: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oRm8-IgqkY&t=2194s

https://www.fundacionareces.es/fundacionareces/en/events/nobel-prize-conversations-our-future-with-ai.html?utm_source=chatgpt.com

https://www.nobelprize.org/events/nobel-prize-dialogue/madrid-2025/

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排版:Atlas

编辑:深思

主编: 图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摩托车发动机当增程器?大通新车现身工信部申报

摩托车发动机当增程器?大通新车现身工信部申报

热点科技
2025-11-13 13:21:34
越秀领导,被央企告了!

越秀领导,被央企告了!

风声声
2025-11-14 16:00:55
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不回头了?富士康决定转移3000亿产能,外媒:郭台铭把饭碗端走了

混沌录
2025-10-22 21:54:06
ATP总决赛:辛纳2-0力克谢尔顿,豪取室内硬地29连胜

ATP总决赛:辛纳2-0力克谢尔顿,豪取室内硬地29连胜

懂球帝
2025-11-14 23:26:22
浙大才子周一超被执行注射死刑,被按执行床时,他却突然号啕大哭

浙大才子周一超被执行注射死刑,被按执行床时,他却突然号啕大哭

红豆讲堂
2024-10-21 09:30:24
好事:多名民营企业家获罪后改判,或与中国欲积极加入CPTPP 协定有关

好事:多名民营企业家获罪后改判,或与中国欲积极加入CPTPP 协定有关

蛙蛙和洼
2025-11-08 10:01:55
硬气拒见!AIT约见郑丽文被怼回,干涉台海内政算盘彻底落空!

硬气拒见!AIT约见郑丽文被怼回,干涉台海内政算盘彻底落空!

达文西看世界
2025-11-13 21:22:07
祖院长事件持续发酵,眼科医生只是其中之一,前任的报复稳准狠!

祖院长事件持续发酵,眼科医生只是其中之一,前任的报复稳准狠!

易会科普
2025-11-13 16:32:56
森林狼传闻:凯文·乐福将价值6000万美元的合同揉成一团扔掉

森林狼传闻:凯文·乐福将价值6000万美元的合同揉成一团扔掉

好火子
2025-11-15 03:44:35
现代蛇类祖先化石出土数十年后确认身份,距今已有3700万年历史

现代蛇类祖先化石出土数十年后确认身份,距今已有3700万年历史

知新了了
2025-11-14 11:59:38
苏州市委书记调整

苏州市委书记调整

新京报
2025-11-14 18:38:31
单亲妈妈考察女儿男友,竟酒后发生关系,事后无法收拾……

单亲妈妈考察女儿男友,竟酒后发生关系,事后无法收拾……

极品小牛肉
2025-03-25 12:49:18
孩子若福薄命苦,多半是家中留了这3样“旧物”吸走福气

孩子若福薄命苦,多半是家中留了这3样“旧物”吸走福气

古怪奇谈录
2025-11-06 14:19:04
赵丽颖户外散步被偶遇,网友吐槽身材五五分,和我们普通人差不多

赵丽颖户外散步被偶遇,网友吐槽身材五五分,和我们普通人差不多

阿废冷眼观察所
2025-11-15 01:46:05
日本要求中国就薛剑给个说法,以免影响中日关系,外交部霸气回应

日本要求中国就薛剑给个说法,以免影响中日关系,外交部霸气回应

史纪文谭
2025-11-14 17:30:26
震惊!北大研究发现,男性每增加一个亲生子女,死亡风险降低4%

震惊!北大研究发现,男性每增加一个亲生子女,死亡风险降低4%

火山诗话
2025-11-13 11:37:14
大批打工人快撑不住了。

大批打工人快撑不住了。

爱吃糖的猫cat
2025-11-14 18:50:34
新疆年轻人,为什么不信伊斯兰教了?

新疆年轻人,为什么不信伊斯兰教了?

混沌录
2025-11-15 00:09:02
央视改称郭晶晶了,三字微变暗藏强烈信号,霍震霆果然全说对啦

央视改称郭晶晶了,三字微变暗藏强烈信号,霍震霆果然全说对啦

草莓解说体育
2025-11-15 03:12:12
高市早苗首次提出对台海出兵,日本高层的反应,果然不出中国所料

高市早苗首次提出对台海出兵,日本高层的反应,果然不出中国所料

普览
2025-11-13 00:31:54
2025-11-15 04:07:00
AI深度研究员 incentive-icons
AI深度研究员
AI时代刚刚到来,一切才刚开始,我们正当其时!
316文章数 15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京东“失去的五年”后,找到新增长了吗?

头条要闻

中方连发六张双语海报@高市早苗 媒体:总该看懂了吧

头条要闻

中方连发六张双语海报@高市早苗 媒体:总该看懂了吧

体育要闻

7-0狂胜!15万人口小岛离世界杯只差1分

娱乐要闻

王家卫让古二替秦雯写剧情主线?

财经要闻

财政部:加强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

汽车要闻

小鹏X9超级增程动态评测全网首发 高速实测车内65分贝

态度原创

手机
旅游
房产
本地
公开课

手机要闻

华为Mate80 Pro Max突然曝光:定制20GB大内存,双长焦也来了!

旅游要闻

别挤黄果树了!茂兰才是贵州顶流,森林穿洞 + 溶洞探险超上瘾!

房产要闻

共话产业变革下的投资新思维与新机遇|蓝湾财富论坛精华

本地新闻

云游安徽 | 江声浩荡阅千年,文脉相承看芜湖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