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把阅兵式起名叫“团结的力量”,阵容里准备拉出从中国进口的高端装备,红旗-17A、红旗-22都在列。离阅兵只剩一脚油门,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却飞去了日本,会见了日本首相石破茂,还面见了德仁天皇,今天才赶回国。
很多中国网友对武契奇的印象不差,话直、人热心、遇到灾情会在镜头前表态力挺,社交平台上风评不错。可把一个领导人放到更长的时间线里看,画面就复杂了。武契奇1970年生,今年五十多,政治上算“中生代”。早年的他,站位在极端民族主义阵营,排欧色彩浓,1998年还当过信息部长。科索沃局势紧张那会儿,他主抓过媒体管控。米洛舍维奇下台后,他的政治声量反而一路上扬。
时间再往后推,他大转向。极右翼的话术收起来了,换成了右翼民粹、保守主义、亲欧的表述。这不是心血来潮,更像地缘现实一次次按头。塞尔维亚四周是北约成员,门口都是人家的哨卡。硬碰不行,闹独立更走不通,想发展、想进欧盟,态度就得软下来些。武契奇加入塞尔维亚进步党,这个党现在基本“一家独大”,选举场上对手很难翻盘。2014年他出任总理,亲欧议程开足马力,入欧目标也挂上日程。
这边说要亲欧,那边手又伸向东西两个方向。今年7月,塞尔维亚和中国搞了联合演训。时间往前翻,2023年6月,塞尔维亚还和北约一起演习。俄乌冲突之前,塞尔维亚几乎年年同北约练。画面挺魔幻,一头跟中国军队磨合,一头又和北约部队对表。你要说他亲西,他的动作对得上;你要说他疏西,去年同北约演训的时间摆在这。说到底,这是在夹缝里求生。塞尔维亚不愿承认科索沃独立,这条红线一压住,北约那边就冷下来,欧盟那边也卡脖子。靠谁给底气?靠的就是中国和俄罗斯在关键议题上的支持。军政立场就变成了“进欧盟可以,进北约免谈”。既要市场、要投资,又要保住领土和民族情感,这就是它当前的平衡术。
眼下的阅兵,把红旗-17A、红旗-22排上去,信号非常清楚。对内,凝聚情绪,给民众一口气:我们有硬货,我们有朋友。对外,给周边和大国递话:塞尔维亚并不孤立,常规防空体系有可靠来源,谁要打算盘就掂量掂量。这股“秀肌肉”的风格,和印巴空战后中国装备的热度也对得上。印巴那场交手之后,中国产品在不少国家市场上更受关注,塞尔维亚此时“上镜”,话题度自然拉满。
可画面一切到东京,很多人心里一紧。阅兵前夕跑去日本,这是不是另一种“表态”?公开消息显示,武契奇这趟访日谈了经济合作,还受到了高规格会见。从现实操作看,这招并不突兀。中日关系气氛不算轻松,他挑在这个时点去东京,外界自然要解读。偏偏这种时点,反而给了他操作空间。怎么理解?很简单,打牌嘛,对手不对眼,你去寒暄,容易被当成“桥”。你越是能在两头都坐得住,谈判筹码就越多。
日本与塞尔维亚之间,没有直接的地缘冲突,海洋隔着,边界无交缠。要谈的就落在产业、投资、基础设施、科技合作这些务实清单。再加上日本对乌克兰战事的参与方式与欧洲大陆不同,塞方压力没那么直球。这种组合,适合做“加法”。外交本来就不是交朋友那么纯粹,国家要活,要发展,要顶住各方的拉扯,只能多头下注。武契奇这一趟,更像是在告诉各方:塞尔维亚可不是谁的一根绳上的蚂蚱,既能在阅兵场上展示中国装备,也能在东京谈项目。
塞尔维亚国内政治,进步党一家领先,这种结构有人叫“一党独大式民主”。在这种格局里,领导人的选择往往决定国家的大方向。承认科索沃独立,基本不可能。民意不买账,历史情绪也不允许。承认,就等于政治自杀。那就走一条更艰难的路:既盯着欧盟希望,也维系和中俄的关键联系。这条路注定要被各方质疑。欧盟嫌你不够“彻底”,俄罗斯看你“心不定”,中国盼着你“稳一点”。而地缘现实在耳边反复强调:四周是北约,欧盟国家多数承认科索沃独立,塞尔维亚要想在体面与利益之间拿捏,就必须保持军事中立,必须维持多边空间。
这次阅兵,中国装备上场,是技术选择,也是政治话语。防空体系这种东西,不是摆设。塞尔维亚要的是有效的拦截能力、可持续的保障体系、靠谱的价格和交付,这些中国产品给到了。阅兵式上亮家底,向民众展示安全感,向外界释放威慑与合作信号。与此同时,领导人刚从日本回来,桌上多几份投资备忘录、多几条产业链的连接点,对抗通胀、稳就业、修基础设施,都能加一把力。两个动作叠加起来,就是在告诉世界:塞尔维亚要安全,也要发展;要朋友,也要空间。
国际关系就是利益交换的总和,中国与塞尔维亚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相近,政治互信有基础,装备合作有场景,联合演训也能搞出成果。对方拿这些去平衡西方,也合情合理。我们更需要做的是看长线。能在重大利益点上互相支撑,能在产业、互联互通、能源等领域持续扩容,就值。没必要用纯情视角去期待一个被北约包围的内陆国家“只爱不走”。现实不允许它只走一条道。
同样,去日本并不等于“倒向”。外交讲究节奏与姿态。阅兵拉中制防空系统,是“硬”的姿态;东京会面、谈合作,是“软”的姿态。硬和软放在同一周内,外界的目光都过来,价格自然就不一样。武契奇在玩一场多向度的平衡棋。他的过往履历,他的路线调整,他在国内的权力基础,都让他更愿意押注这种“左右逢源”的方法。代价不小,收益也真。
俄乌冲突把欧洲的安全结构搅了个底朝天,塞尔维亚的入欧路,本就走得慢,如今更慢。欧盟对准入国的政治条件清单不断加码,科索沃议题始终是硬坎。对塞方来说,越是难上加难,越要把外部资源搞到手。中国的装备与基建,日本的资金与技术,欧盟的市场,俄罗斯的能源谈判筹码,全是“活水”。哪一头断了,都不妙。维持“军政中立”的姿态,把手伸向四面,是它当下最可行的选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