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力劳动意味着对灵魂的拯救。
维特根斯坦的这句话并非是在贬低智力劳动,而是在强调体力劳动所具有的某种独特的、近乎治疗性的哲学价值。提醒人们通过 “体力劳动” 的思维,对抗精神困境。
这里的 “灵魂”是指人在现代社会中容易陷入的抽象概念的空洞、自我中心的焦虑、理论脱离实践的虚无。而“拯救” 则是指通过体力劳动,让人回归 “真实的生活形式”,重建精神与世界的真实联结。
![]()
维特根斯坦强调,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是 “直接面对世界”,而是 “通过语言和概念的框架面对世界”。我们是通过思维去理解世界,而非拥抱真实的世界。缺乏直接性和实在性,容易陷入空洞、焦虑和迷失。
而体力劳动则是与现实直接联结的实践,能够消解抽象思维和概念的虚无。体力劳动同时也是有明确反馈的创造和专注当下的沉浸,能够缓解现代社会的意义缺失、摆脱自我意识的内耗。
![]()
一、用行动对抗抽象思虑
人们时常陷入 “宏大的思虑” 当中(例如, ”期待长远的目标”、“未来会如何”、“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但这些思虑的本质是 “脱离具体行动的抽象思考”,只会拖延人们的成长、阻碍人们当下的幸福、带来许多无意义的内耗。
当你期待未来的宏大目标、或为未来感到迷茫时,不如去做一件 “具体的小事”,或实现一个“微小“的目标。
例如,用两分钟法则,开启你的工作、健身或整理书桌等。
![]()
这些 “小事” 的价值,不在于 “解决了大问题”,而在于让你从 “抽象的思虑” 回到 “具体的现实”。
专注做好当下的事情才是对过去和未来最好的交待。与其期待或纠结未来,不如先做好此刻能做的“小事”、创造和享受当下的每一个“小快乐”、发现当下的“小意义“或小价值“。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本质表现在语法之中。事物或概念的本质和意义,不是来自它对应的 “客观实体”,而是来自它的具体使用场景,即 “如何被使用”、“与哪些场景绑定”、“能解决什么问题”。
人们要专注做好当下具体的事情,不要执着于追求长远目标或终极意义。
![]()
二、重建与 “真实的世界” 的联结,对抗 “虚拟疏离”
在虚拟经济时代,我们习惯了 “线上聊天”、“线上购物”,“线上娱乐“,与 “真实的世界” 的互动越来越少。人际关系逐渐变得功利化、日渐疏离。
维特根斯坦提醒人们,不要把世界视为虚拟或冰冷的“客观对象”,而是要通过对劳动和交往等实践赋予其积极的意义,重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维特根斯坦放弃父亲留下的巨额遗产,曾在乡村当小学教师,从事备课、批改作业甚至修理校舍等体力相关工作。也曾拒绝剑桥大学的教职,主动从事护工等体力工作。
![]()
正是这些体力劳动,让他感受到 “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联结”。帮助他平衡脑力与体力的关系。避免 “抽象思虑” 的虚无和内耗,摆脱了“哲学无法解决现实痛苦” 的迷茫。
在这一个日益虚拟化的世界里,体力劳动不仅是对抗抽象思辨带来的精神痛苦、找到灵魂安宁的解药,同时也是一种培养人们超越语言和概念束缚、直接体验世界和摆脱抽象思考、通过具体行动来获得意义的习惯。
正如维特根斯坦所强调的那样,人无法脱离日常经验和现实行动去谈论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