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枚很复古的腕表。把部分经典元素和当下流行的结构设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简单且古典的效果。腕表机芯采用磨砂镀金处理,上面是大大的发条盒,由古典阶梯式夹板固定在基板上;整个轮系相当简单,配有4个金色配重的EcoBrass摆轮安装在近年流行的抛光横梁下。
这一结构取代了传统的摆轮夹板,使机芯显得高级,通透。多年前曾建议国内制表师们采用这样的设计。
图片来自官网
![]()
国外前些年有用横梁搭配有卡度游丝的作品,制表师把游丝的一端固定在横梁下方,从正面就看不到固定点。
腕表的背面。由于作者采用了通透的设计,摆轮背面固定在与正面横梁平行的条状夹板上,所有的结构一目了然,视觉上让摆轮浮动了起来。挺好的设计效果。
![]()
![]()
这枚被命名为Pièce d'Esai No.00的腕表目前还只是一枚样机,但展现出来很好的设计和制作水准。
![]()
腕表的作者是36岁的Alan Birchall,出生在法国,父亲和祖父都是制表师。他15岁的时候开始在法国学习了五年制表。随后去英国四年,在一家大型瑞士品牌服务中心工作,在那里对机芯、复杂模块和万年历提供维修服务。
之后他选择了为另一个复杂程度更高的瑞士品牌工作。在澳大利亚的六年,Alan为各种各样的手表提供服务;研究劳力士和欧米茄的最新和古董腕表,以及萧邦和百达翡丽的高端手表和复杂功能,在那里成为澳大利亚公民。在游历了半个世界后,六年前开始定居日本。
![]()
在谈论这枚作品时,作者的这句话很有意思:从机械和技术上讲,灵感来自修理的数千枚腕表。我看到了几乎坚不可摧(unbreakable)的古董机芯和糟糕的(terrible)大批量生产的新机芯,以及什么是好与不好的设计。
相信很多从事钟表维修、制造的表友们对此深有体会。以前经常和表友们聊:在没有电脑、数控机床的时代能生产出那么多优质、耐用、经典的机芯;现在进入高科技时代,却出现了很多羸弱、表现不佳的自产芯,这里的原因是什么呢?
Pièce d'Esai No.00的机芯直径30毫米,装配在35.40毫米的表壳里。这是个有点意外但绝对复古的尺寸。
![]()
机芯的人造宝石、表镜、游丝、发条是外购的。在没有CNC(数控机床)的情况下,Alan Birchall仅使用手动铣床和车床,自行制造了80%的零件。
![]()
![]()
![]()
表盘和指针、表壳也是自行制造。表盘是缎面处理的德国银。不锈钢表壳由三部分组成;四个单独的表耳都经过镜面抛光。
![]()
![]()
![]()
![]()
从构图到完成作品,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下一步,会根据客户要求进行定制,比如大一些的表壳。自己完成剩余的20%的外购零件;以及正在慢慢酝酿的其他想法。
![]()
![]()
![]()
在钟表世界,还有很少数制表师坚持手工制表。国内也有大师级(不论年龄)的独立制表师,在自己的独立工作室,慢慢地打磨那些具有独特光辉的作品。在绝大多数腕表(包括那些高级品牌)已经沦为工业产品,快销时尚品的时候,这些数量稀少的“手搓”腕表,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