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指明方向。一方面勾勒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7万亿元的宏伟蓝图,另一方面指明通过赛事经济、户外运动、商旅文体健融合等路径,为经济发展注入多维活力。
近年来,“体育+”不断打破行业边界,在多元化融合中释放出强劲发展动力。
“体育+旅游”将强化城市与赛事的联结,催生乘数经济效应。它将充分发挥“一日观赛,多日停留”特点,放大“票根经济”效应,系紧城市与赛事活动的人文纽带。今年火爆的“村BA”“苏超”等民间赛事便是典型案例——这些赛事突破传统大赛的精英化局限,以“草根性”“在地性”吸引大量本地及周边游客,带动住宿、餐饮、文创等关联消费,形成“赛事+旅游+文化”的复合消费链条。
△ 榕江县侗族大歌队的演员们在“村超”足球场上表演。当日,“发现中国之美·相约贵州村超”国际友谊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的“村超”足球场举行。24名驻华外交官与当地“村超”球队进行了一场国际友谊赛。图片来源:新华社
“体育+生态”顺应户外消费趋势,助力绿色经济转型。当下,远离城市喧嚣、投入自然怀抱的户外运动愈发受青睐,“体育+生态”模式应运而生。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户外运动纳入“十五五”规划,并提供资金与金融信贷支持,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效转化,2024—2025冰雪季全国滑雪场及2024年户外运动线上消费的亮眼数据,都印证了“运动+生态”深度融合下的庞大消费规模。
△ 图为铜陵滨江生态体育公园(2022年2月4日拍摄) 。图片来源:新华社
“体育+制造”推动体育器械需求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随着全民健身推进和体育赛事大众化,体育器械、装备在质与量上的需求均不断增加。目前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6.3万家,体育器械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增长34%,充分体现出体育事业对相关制造业升级的带动作用。
当下,Z世代(1995—2010年出生)成为体育消费主力,他们愿意“为兴趣付费”“为社交买单”“为文化认同掏钱”,将从消费端推动体育产业的转型。他们将体育视为“自我表达”的重要出口,通过参与特定运动支持某支队伍或运动员,塑造“差异化身份标签”;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空前高涨,推动国潮体育品牌如李宁“中国李宁”系列、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等与现代消费场景融合,形成“文化自信”的消费表达。
△ 观众在第五届中国马拉松博览会现场挑选体育运动服装。图片来源:新华社
长期来看,“体育+”融合潜力巨大,且具备长线经济价值。体育产业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点契合绿色发展需求,还将催生新型职业以优化就业结构。未来,随着要素支撑强化,“体育+”将向生产端延伸,推动体育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推动全产业链增长,从政策导向看,它更是着眼长远的经济战略。接下来,“体育+N”深度融合仍待开发,也将为经济结构的转型提供柔性解决方案。
每一次奔跑都在创造价值,每一场比赛都在激活潜能,“体育+”的蓝海有无限可能,正为中国经济注入持续跳动的活力。
记者:崔姝音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