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
第二时间
我们很难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但我们会在第二时间权威发声。第二时间,与您相伴。
夜幕降临,来自北京的王先生一下高铁就奔赴南京奥体中心,“苏超”第六轮南京队对决苏州队即将拉开帷幕。刚在看台落座,王先生立刻摸出手机点开“咪咕视频”,屏幕瞬间跳出贵州山村的热烈画面:比赛场地被草帽、竹凳围得密不透风,“村BA”的木质篮板下,穿解放鞋的小伙正高高跃起争抢篮板,弹幕里“好球”的字样与现场球迷的方言助威重叠在一起。奥体中心渐起的战歌与手机里的铜鼓声奇妙交融,旅途的疲惫在双赛场的热浪里瞬间消融……这跨越千里的画面重叠,恰是时下体育运动引人入胜的场景,也是当下中国体育消费蓬勃兴起的现实写照。
△ 2025年7月5日,在江苏南京举行的2025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六轮比赛中,南京队主场0比0战平苏州队。图为当日,苏州队球员在比赛前向球迷致意。 图片来源:新华社
9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围绕扩大体育产品供给、激发体育消费需求、壮大体育经营主体、培育体育产业增长点支撑等6个方面,提出了20条具体举措,明确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的目标。这份政策蓝图如何激活体育消费潜能,为经济发展注入持久动力?多位政协委员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
打好“体育消费”牌
激活内需关键节点
当健身打卡融入日常作息,当马拉松名额一票难求,当冰雪运动突破地域限制南下拓疆……中国正迈入体育消费的黄金发展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京东、淘宝、天猫、抖音四家电商平台体育用品零售额达2181.6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7.5%,远超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0%的增速,彰显出体育用品消费的强劲动力。与此同时,观赏型消费持续升温,赛事门票、转播权销售及周边产品构成的市场版图不断扩大,“村超”“苏超”等赛事通过“一人参赛、多人消费,一日比赛、多日停留”的模式,撬动了庞大的关联消费市场。数据显示,“苏超”单场上座超6万人,带动江苏全域多场景消费380亿元;2025青岛马拉松赛事拉动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消费达3.49亿元。
“体育消费兼具满足群众健康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双重属性,是全面小康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丁亚琳称,体育消费的独特优势在于覆盖范围广、产业链条长、带动能力强,既涵盖体育装备制造等第二产业,又辐射培训、赛事运营等第三产业,还能带动交通、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对于扩大消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苏超球场外的夜市摊热闹非凡。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贵州省政协委员、天羲轩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樊小卉对此表示认同,“体育消费能提供传统消费难以替代的刺激感与成就感,并具有乘数效应,能带动‘体验﹢吃住行’的全链条消费。”在她看来,这种“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在“体育﹢旅游”等融合模式中尤为突出,能有效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单客消费额,成为激活内需网络的关键节点。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丁亚琳坦言,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体育消费潜力尚未完全释放。大型赛事能点燃群众消费热情,但若要实现消费规模的持续增长与质的飞跃,还需建立群众与运动的深度黏性,让体育爱好者转化为忠实消费者,形成持续性消费习惯,才能让体育消费释放更大潜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中国体育政策研究院院长鲍明晓称,体育消费拉动内需,绝非简单的“买装备、看比赛”,而是关乎国民健康、消费升级、产业转型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工程。它既是短期提振经济的良方,更是培育新增长点的长远之策。
从赛事热到常态化
体育消费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从清晨社区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的老人,到周末球场上挥洒汗水的青年,再到直播间跟着教练跳操的上班族,体育消费正以多元形态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过去,体育消费多局限于买一双运动鞋、一套运动服的“物质层面”;如今,从付费参加城市马拉松、亲子露营等“体验式消费”,到为赛事周边、运动IP买单的“情感化消费”,体育消费的内涵不断延伸,精准对接了人们对健康体魄、精神愉悦、社交联结的多重需求。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根基,更是体育消费的沃土。让体育消费从赛事的“高光时刻”延伸为老百姓常态化生活方式,还需要破解多重制约。
“当前制约我国老百姓体育消费的因素有四方面:消费意愿、闲暇时间、经济能力和运动技能。”鲍明晓展开说道,“体育消费不同于其他消费形式——只需付费就能实现,而是有一定门槛,参加各项体育运动,需要具备一定技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百姓的消费。”针对体育消费的特殊性,鲍明晓表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未来体育消费的主力军,应通过校园体育、课外培训与青少年赛事激发运动兴趣,既能培养青少年的运动意识,养成终生运动的习惯,也能带动家庭消费,为扩大消费人群储备核心力量。此外,体育明星、社会体育指导员、运动达人也应深入社区,传播运动理念并传授运动技能。他强调,培养民众的体育消费意识和消费习惯是一场持久战,应多方发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体育的浓厚氛围。
△ 2025年3月23日,在成都东安湖公园,参加“欢乐跑”的运动员们从起点出发。图片来源:新华社
丁亚琳也认为,消费理念的培育需要时间积累,而当前赛事供给不足、供需匹配度不高、经营主体不成熟等问题,也制约了消费潜力释放。“当前能实现收支平衡的赛事相对有限,赛事体系仍在培育阶段,赛事生态尚不完善,经营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尚不成熟,专业办赛能力不足,供需错配导致群众消费意愿变现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她建议在丰富赛事供给方面,打造多层次赛事体系,确保赛事“源源不断”供给,为群众提供持续参与的机会;在优化消费供给方面,要匹配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提供精准服务,通过政策牵引,发挥好体育社会组织和俱乐部作用,加强运动项目普及推广和赛事供给。此外,要搭建赛事信息平台破解信息差,提高群众参与便利性,完善交通食宿等配套服务,拓展赛事二次消费,推动形成体文旅商融合发展的赛事经济生态。
△ 2025年7月11日,两名滑雪爱好者在内蒙古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的雪道滑雪。当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市凤凰山景区启幕雪夏欢乐季活动。当地利用去年冬季储存的积雪,在景区内铺就一条雪道,以季节反差为游客营造出独特的冰雪运动体验。图片来源:新华社
让更多人爱上体育,挖掘体育消费潜在人群,政府对体育项目的大力宣传极为重要,樊小卉称,“以滑翔伞运动为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拥有驾照的运动员从6000多人增长至3万多人,但相较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各项体育活动的影响力,让更多人爱上体育,愿意为体育持续消费,同时赛事举办方也应注重与其他产业实现联动发展。”
产业兴则体育强
筑牢体育消费市场根基
体育企业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核心枢纽,其竞争力直接决定体育消费的质量与规模。优秀的企业能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但当前我国体育企业仍面临“小、散、弱”的困境。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经营主体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育产业投资大、利润薄、回收慢,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社会力量进入体育领域。”丁亚琳建议,可以从政策扶持、环境优化和加强服务三方面发力,在政策扶持方面,针对体育产业不同业态通过办赛奖励、场地补贴、服务购买等不同形式的“真金白银”来支持企业发展;在环境优化方面,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标准化建设和市场管理,优化营商环境;在服务企业方面,搭建多种形式的政产学研金交流平台,开展企业专业人才培训等。
△ 2024年7月15日,在成都一家攀岩馆内,一名教练指导孩子们攀岩技巧。图片来源:新华社
“人才与资金是中小企业的两大痛点。”樊小卉以滑翔伞行业为例,教练缺口推高人力成本,行业内“抢人大战”频发,严重限制规模扩张,而融资难更让企业在场地建设、运营、创新等方面举步维艰。她建议,院校开设体育相关专业,为企业输送对口人才;政府设立体育专项资金,破解融资难题,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樊小卉称,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关键在于当地体育产业的深厚积淀。“长远来看,建议打造本土特色赛事、专属IP,在与其他产业的联动中形成规模化效应,从而让流量可持续,助推体育产业常青。”
鲍明晓也表示,中小企业是体育产业的根基,是释放体育消费活力的重要支撑。当前,应补齐产业链上的短板,相关优惠政策也要落地。“近年来,大学生从事体育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创业的积极性也很高,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支持,为体育产业注入源头活水。”
从7万亿元目标到日常生活,体育消费的发展之路,既是产业升级之路,也是民生改善之路。在政策东风与市场活力的双重驱动下,当体育消费真正融入经济血脉与生活肌理,必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为美好生活注入更多动感与活力。
记者:鲁雅静
文字编辑:李恒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