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柯文哲提出维持台海和平两大战略,称愿意和大陆谈,但有一个前提

0
分享至

柯文哲这趟赴日,本来是去谈台湾地区相关政治议题,结果两岸关系话题还是引发关注。

2023年6月8日,他在日本外国特派员协会的演讲中,谈及促进台海和平的相关主张,称愿意跟大陆沟通,但提出了一个前提。这事儿一出,岛内及外界引发不少讨论。



柯文哲的从政经历中,早年与两岸事务无直接关联。他是外科医生出身,专攻心脏移植等领域,从台大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台大医院工作,积累了一定社会名气。

2014年他当选台北市市长,以无党籍身份就职,当时两岸交流态势良好,他推动举办双城论坛,促进台北与上海两地官员就城市发展等议题展开交流。

该论坛共举办八次,每次均强调透明互信,不搞小动作。这一经历让他对两岸民间及城市层面互动有一定体会,不同于部分政客侧重口号宣传。

后来他于2019年创立民众党,2024年参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得票位列第三,成为所谓“第三势力”代表。选前选后,他常提及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赴日前一周,他刚从美国返回,期间也聊过类似话题。

柯文哲的相关观点受其医疗背景影响,倾向于“逐步拆解问题”的务实风格。岛内政坛存在分歧,他试图在不同立场间寻找中间路径。

赴日时机恰逢2024年台湾地区选举临近,他借日本相关平台发声,既有拉拢中间选民的意图,也试图借外部场合表达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柯文哲访日抛出的两岸和平路径

赴日行程从6月4日开始,柯文哲先在早稻田大学谈及“第三势力”相关话题,期间会见小池百合子,行程尾声在外国特派员协会阐述了对两岸关系的看法。

演讲主题为台湾地区政治相关内容,问答环节中,媒体聚焦两岸和平议题。他表示,促进台海和平需两大路径:一是提及加强地区防务能力,称意在让对岸认识到冲突代价高昂;二是恢复两岸交流对话,认为关系越紧张越需沟通。

关于防务层面,柯文哲称,地区安全不能单纯依赖外部力量,需提升自身能力。他提到,当自身防务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可让对方更审慎考量冲突成本。但这一主张的实际操作面临诸多挑战——台湾地区防务预算虽近年有所增长,但与大陆相比差距悬殊。

他未具体说明如何提升防务能力,外界推测可能包括采购武器、强化军事训练等。岛内对此看法不一:部分人表示认可,认为可稳定社会情绪;也有人担忧,相关投入可能挤压民生领域开支。柯文哲强调,防务建设的目的是“避免冲突”,而非准备战争,这一表述符合其务实风格。



第二个路径是交流对话。他强调,两岸关系紧张时更需保持沟通,以避免误判引发危机。柯文哲以自身担任台北市长期间的经历举例,称双城论坛通过聚焦交通、环保等民生议题,在透明沟通中积累信任,即便存在争议也能妥善处理。

他提到,诚信是两岸互动的关键,反对“耍小动作”。还以大运会为例,称两岸运动员同场竞技及场外交流,能拉近彼此距离,让和平理念更易被接受。其核心思路是“搁置政治争议,从民生议题切入”,先让民众感受到交流的实际益处。

这两条路径看似互补,但落实需结合两岸关系实际态势。2023年,大陆因台湾地区相关势力挑衅多次开展军演,岛内也存在不同声音。柯文哲的表述试图为紧张局势降温,与民进党相比更强调交流,与国民党相比更突出防务议题,符合其“第三势力”的定位。

选择在日本发声,也考虑到日本对台海议题的关注,此举既试图对外传递自身立场,也意在对内争取支持。本质上,这些主张是他此前相关观点的延续,并非全新提出。



前提条件里藏着的信任难题

柯文哲称愿意与大陆沟通,但提出“提升自身防务能力”这一前提。这一表述引发讨论:为何沟通需以“强化防务”为前提?本质上,这一前提反映出两岸互信基础薄弱的现状。

两岸交流近年来时断时续,互信建设面临挑战。柯文哲以2014年相关事件为例,称当时部分民众对两岸经济合作的红利分配存在疑虑,导致相关政策推进受阻。

他提到,若交流成果无法惠及普通民众,仅由少数群体获益,会削弱民众对两岸互动的支持。因此他强调,恢复交流需“让台湾民众感受到实际益处”,而双城论坛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公开透明、争议共商”,通过积累诚信夯实互信基础。

这一前提看似模糊,实则是柯文哲的核心诉求:在沟通前确保台湾地区有“自主话语权”,避免在互动中处于被动。



这一主张也反映了岛内部分民意——既担忧冲突风险,也担心在两岸交流中“利益受损”。柯文哲试图通过“防务打底、交流开路”的平衡策略争取认同,同时也呼应了外部势力推崇的“威慑理念”。

赴日期间,他还会见麻生太郎,闭门谈及安全相关议题。这一动作暗示,其所谓“前提”不仅针对大陆,也有向外部势力示好的意味。他的表述透露出,两岸沟通需兼顾外部因素,单边推进难度较大。

前提问题还涉及经济层面。两岸贸易往来密切,在ECFA框架下,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占比很高。但柯文哲提醒,若经济红利分配不均,会酿民怨。恢复交流,得从互惠起步,让中小企业、年轻人受益。否则,谈了也白谈。

202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后,柯文哲虽未当选,但民众党在立法院有席次。他的战略思路,影响后续相关政策讨论。赖清德上台后,台湾地区防务预算继续增长,对话渠道虽窄,但民间交流没停。



柯文哲的八次双城论坛经验,被拿来参考。前提互信这点,也成共识,岛内智库报告常提。说实话,这番赴日言论,没改变大局,但给台海和平添了点务实色彩。

长远看,柯文哲的路径考验执行力。防务能力提升得钱得人,对话前提得民意支持。两岸变数多,大陆经济放缓,台湾地区出口压力大。柯文哲的逻辑是,硬实力加软沟通,才能稳。

接地气地说,这就像邻居吵架,先做好自身防护,再坐下来聊。赴日后,他继续活跃,办党务、谈民生,但两岸这张牌,他总留着。总之,这两大路径加前提,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得看后续怎么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老谢谈史 incentive-icons
老谢谈史
热爱生活、分享历史知识、一起学习
5192文章数 9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