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 ,成都部分商圈出现零售“新物种”:外观酷似无人驾驶的小车,安装了裸眼3D屏幕,搭载L4级别人工智能移动技术,能在复杂路况下自动做好路径规划,实现厘米级精度移动。它还有一个很潮的名字——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适用于移动宣传和移动零售等场景。近日,聊起产品在成都落地感受,成都迪立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迪立科技”)总经理孙劭恒喜上眉梢,“相比传统经营形式,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为客户提升超过30%的经营效果,目前还在持续增长。”
在几个月前,迪立科技研发团队苦于为这款自研产品找“婆家”。“项目落地涉及经营与投放等流程,须与多个政府部门沟通对接,客户想尽快看到新商业场景落地,我们想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仅靠企业一己之力打通应用场景‘堵点’,难度很大。”孙劭恒说,企业的急难愁盼,最终通过成都场景创新工作“化解”。
半年来,通过场景创新驱动,成都加快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落地应用。来自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已组织60余家家单位开展场景创新需求(供给)发布活动,发布场景需求930条、能力供给490条。
随着机会清单释放应用场景,
成都搭建城市级“试验场”,
让更多创新主体大试身手,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机会清单密集释放
以“小切口”促供需匹配
营造创新生态
场景创新是什么?一个共识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产业升级和技术迭代的过程。
场景创新的重要性,从国家“顶层设计”中可见一斑: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两次提及“场景”一词,强调“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
在四川,“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成为全省建圈强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个抓手。
![]()
国家、省谋划场景创新工作之际,成都识变应变求变。着眼全市一盘棋,体制机制搭建“先行一步”,成都总体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思路分层次推动场景创新工作,建立了涵盖全市23个市级行业部门、16条重点产业链、16个市属国有企业、23个区(市)县的场景工作小组,做到体系化全覆盖。
场景创新工作机制“四梁八柱”既明,
如何精准发力?
成都以发布场景机会清单为抓手,
推动供需双方精准对接。
成都的细化“打法”是,按照“分类别、分区域、分批次”的工作要求,组织市级部门、市属国企、事业单位、区(市)县等单位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蓉漂人才活动日”、中国移动产业投资生态合作大会现场密集开展场景供需清单发布活动。
梳理机会清单发现,成都已发布“基于AI模型的锦江夜游智能导游”“川西竹海景区适老化智能装备”“西岭雪山滑雪无人机”和“全域数字化低空安全管控平台”“消费级 AR 眼镜光机模组”等细分领域场景机会清单。
![]()
▲夜游锦江
一个尤为明显的特征是,机会清单以“小切口”视角,聚焦成都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银发经济等16条重点产业链。
清单即机会,一目了然的需求和供给信息助力提升“为产品找场景、给场景找产品”的成功率。“公司从事无人机‘黑匣子’研制,属于产业链上游,可与成都低空经济下游企业形成就近配套。”于今年3月举办的成都国资国企专场场景创新需求清单发布会上,成都和为时代科技企业代表在现场找到了潜在合作方,计划通过产业链互补实现共赢发展。
![]()
还有一个趋势是,半年来成都多场场景机会清单发布活动,除了供需双方外,投资机构也频频亮相,形成了“科技+场景+资本”多方联动的场景创新模式。在部分投资人看来,创新产品若受到一个乃至多个需求方青睐,这是证明其实力和投资价值的“佐证”,给资本入局提供了参考。
事实上,并非每一次场景机会清单的发布就让供需双方“一拍即合”。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在“寻求”真实应用场景时,其技术和模式会面临一个再突破的过程。
今年4月,成都发布住建领域场景创新需求清单,本地在建项目“抛”出一项“建筑机器人”应用需求,技术难度较大,一些潜在供给方不敢轻易“接招”。迎难而上,中国五冶集团瞄准高空焊接领域存在的高风险、低效率等老大难问题,通过课题立项形式开展技术攻坚,将强磁吸爬壁车与六轴机械臂结合,最终研制能在垂直钢壁作业的机器人,实现代替人工作业。
![]()
新需求倒逼新技术攻坚,这是今年以来成都场景创新催生的一个新现象,正是来自众多创新主体的攻坚克难,聚项目、聚人才、聚资本、聚平台,推动城市创新生态营造。
精准回应场景诉求
树立“产品经理”思维
助企打破“成长的烦恼”
围绕成都“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简称“进解优促”工作),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积极回应企业提出的场景诉求,会同有关单位深度参与协调服务,努力为企业找到真实的应用场景。
迪立科技于2020年落地成都,从事自动驾驶车辆实地路测技术研发。初创型科技企业往往研发投入大,研发过程中,为自研产品找“卖家”,带来现金流,让研发行为可持续,这几乎成为每家初创型企业的生存考量。
扎根成都,迪立科技的产品已打入成都部分办公园区、旅游景区、体育场馆、高校校园等公共空间。 “公司产品此前在成都高新区落地应用,项目实施过程中,在科技研发、办公场地、场景落地等方面都获得当地发改、数字经济等部门支持。”孙劭恒说。
![]()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成都是文创和消费市场旺盛的地方,在成都推动商业化场景落地,对公司长远发展会带来很强的助力。”在拓展市场时,孙劭恒和团队成员看中了武侯区部分商圈,“我们发现公司产品和拟投放区域智慧化管理经验、区域规划及商业氛围契合,在具有智慧生态的区域实现产品投放,便于链接相关产业链企业,打造应用示范,为后续更多场景验证提供数据支撑。”
产品在商圈落地并非易事。人流密集,无人车运行中的安全性、投放合规性等都可能成“拦路虎”。一边是客户期盼产品落地,一边是企业希望拓应用场景,这一“尴尬局面”亟待打破。“涉及近10个部门协作,企业自身沟通协调耗时耗力。”孙劭恒坦言。
在成都“进解优促”工作机制助力下,迪立科技的场景诉求进入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企业服务专班视野,随即,市、区联动,研判开辟智驾移动商业机器人应用场景的可能性, “答案”是:可行。
![]()
▲迪立科技智驾移动商业场景
如此支持创新主体发展,实则藏着成都以“产品经理”思维助企拓场景、促发展的深层逻辑。唯有一个个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落地应用,成都急企业之所急 纾企业之所难,通过“政府之手”助企行稳致远,为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实物工作量。
“今年7月中旬提出诉求,8月初实现问题基本解决,服务响应速度快,实现项目精准落地。”孙劭恒为成都的场景创新工作点赞。
通过开展“进解优促”工作,成都形成了一套“收集—办理—反馈—问效”全流程管理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上述机制收集企业问题诉求,再发挥场景创新作用,最终实现精准助企,类似案例不在少数。
一方深耕数字医疗产品和服务,期待为产品和服务找到应用场景;一方在多方寻找合适的供应方,探索构建数字医疗业务体系。供需双方都没有打过交道,正是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牵线”下,成都企业华景数字医疗和本地几家医院代表面对面探寻合作可能性。这是今年5月13日,在成都市场景创新工作机制作用下促成的一对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会。
![]()
▲5月13日下午,市发展改革委举办“精准数字医学产业创新中心—智能体共创平台建设及场景应用方案”座谈会
对创新主体而言,成都场景创新过程中打出的一系列“实招”,让助企惠企政策更加可感可及,奋进创新之路更有动力。
促消费、优治理
发挥先行先试作用
政府投资项目嵌入新场景需求
在国家层面关于场景创新工作的“顶层设计”中,强调了“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
如何为国家重大布局探路?细看半年来成都场景创新工作,场景创新正在刺激消费领域释放新活力。在成都崇州市,当地通航企业推出高空跳伞、空中游览、动力伞飞行、飞行体验等消费场景,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前来体验低空经济项目的游客络绎不绝;在成都金堂县,淮州机场实用空域面积已达1652平方公里,让成都低空经济场景打造有了更多创新空间,在成都东部新区,英武通航正在谋划如何念好eVTOL的“生意经”——未来将在三岔湖、丹景台等景区打造多点联动的低空文旅交通应用网。
![]()
▲崇州豪芸通用航空飞行基地
低空消费场景渐渐兴起,“政策之手”也在助力。日前,一场聚焦低空经济的政策解读暨供需对接会在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现代产业发展促进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举行,现场发布《成都市低空经济创新场景需求清单》,对外释放21条需求信息。
上述“21条”中,来自成都龙泉驿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等地抛出的需求“橄榄枝”,指向了低空文旅、低空物流、低空研学等消费场景。以龙泉驿区为例,当地释放的消费类场景信息是,计划在工业园区、大型商超、大型公园等场所开展无人机外卖、无人机快递等城市物流配送试点。
如何将更多低空消费场景的憧憬变成现实?距离成都市中心70余公里的成都彭州市,当地依托“国字号”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为无人机消费场景落地打造“试验场”。据基地运营方、四川翔彭智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小明透露,基地打造了10个试飞场地,物流应用场景已开通69条航线、64个站点。
![]()
▲彭州市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
在江天一色的四川天府新区兴隆湖,“你”可以乘坐科技感十足的无人船——“未来之舟”,它配备了激光雷达、智能传感器等高科技设备,实现全向感知和自主避障。
会下棋的机器人、三分钟左右就能炒好一道菜的机器人,会格斗的“机械战士”……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新川创新科技园亮相,机器人零售、文创、服务、表演等互动体验类创新场景备受关注。
![]()
▲西部首个机器人公园—新川之心机器人公园
成都场景创新工作“触角”并不局限于消费领域。在上述彭州这一“国字号”基地内,每天都在开展无人机河道巡检测试、水污染环境测试等科研任务,一系列新技术为成都探索更多超大城市治理的创新场景。
随着城市场景创新持续推进,如何以更大力度、更广范围纵深推动场景创新工作?成都着力推动在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制度上大胆试、大胆闯。
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成为首批“吃螃蟹”的区域。具体的“打法”是,通过政府投资项目立项、评审等环节上的制度性创新设计,要求项目业主按项目总投资的一定比例刚性谋划嵌入新场景,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首试首用创造条件,推动场景应用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今年上半年,上述三个城市新区均已印发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正在把蓝图变成现实。
场景创新,事关城市高质量发展。当前,成都已建立场景清单项目台账,持续跟踪、协调推进科创企业场景诉求落地。下一步,将以产业链场景需求与场景供给“两张清单”融合匹配为重点,持续开展场景供需对接、“产业链+”场景、标杆场景推广、场景清单发布4类主题场景活动,扎实推动场景创新工作走深走实。
“我为成都‘十五五’发展献一策”
活动正在征集,
戳下图提出你的宝贵建议↓↓↓
![]()
▶ 来源 | 市发展改革委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