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的叶德山静坐在上海浦东机场候机大厅,目光掠过身旁年轻人指尖轻点手机屏幕,扫码支付便一气呵成的模样,心底蓦地泛起一阵难以名状的惆怅。
他的思绪飘回三个月前,德国法兰克福那个湿冷的雨夜。当他掏出手机,试图完成支付时,金发店员脸上那抹困惑的神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有些真相,非得历经一生的时光,方能渐渐明晰。
01
叶德山慢慢将手机收进衣袋,目光穿过候机厅那扇宽大的落地窗,投向远方的天际。
三个月前,他踏上了欧洲之旅,本意是庆祝自己从上海一家国际贸易公司光荣退休,却不承想,这次旅行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颠覆性的全新认知。
“爸,您怎么突然萌生出写回忆录的念头啦?”电话那头,女儿叶妍的声音满是关切,“您这辈子投身国际贸易,足迹遍布那么多国家,经历的故事肯定一箩筐,写出来肯定精彩。”
叶德山嘴角泛起一丝苦笑:“妍妍啊,你可知,我干了三十多年的国际贸易,一直自认为对世界了如指掌,可直到这次欧洲之行,才惊觉自己其实如井底之蛙,一无所知。”
“您说的是在德国的那段经历吗?”叶妍的声音瞬间柔和了几分。
“可不止德国。”叶德山的眼神变得深邃而悠远,“还有荷兰、瑞士、法国……我一口气去了八个发达国家,却意外发现了一个让我大为震惊的现象。”
电话那头,叶妍静静地聆听着,等待着父亲继续诉说。
叶德山深吸一口气,缓缓道:“在国内,就连街边卖煎饼的大爷都熟练使用二维码收款了,可在那些我们眼中最为发达的国家,人们却依旧习惯于用现金和信用卡支付。”
“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吗?”叶妍一脸困惑地问道。
“起初,我也和你想的一样。”叶德山一边说着,一边从座位上站起身,在客厅里缓缓踱步,“但渐渐地,我开始察觉到这背后似乎隐藏着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秘密,一个关乎信任、文化,甚至人性的秘密。”
窗外,上海的夜景灯火辉煌,宛如璀璨星河,而叶德山的思绪却早已飘向了那遥远的欧洲大陆。
那是一个雨夜,他独自站在法兰克福的一家小咖啡店里,目光落在收银台旁的信用卡机上,年轻的德国店员正礼貌而坚定地指向它。
“Sorry, we don't accept mobile payment.”店员的英语字正腔圆,语气中却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坚决。
叶德山当时还以为是这家咖啡店比较守旧、传统,直到后来的一次次经历,才让他意识到,这绝非偶然个例。
02
一阵轻柔的敲门声,打断了叶德山飘远的思绪。
“爸,我给您沏了茶。”叶妍推门而入,手中稳稳端着一壶热气袅袅升腾的铁观音。
父女俩挨着坐在沙发上,馥郁的茶香在客厅里悠悠散开。
“妍妍,你还记不记得小时候我经常出差的事儿?”叶德山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缓缓问道。
叶妍轻轻点头:“记得,您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带各式各样的礼物,德国的音乐盒、瑞士的巧克力、法国的香水……”
“那时我总觉得,发达国家就是先进的代名词。”叶德山眼中闪过一抹追忆之色,“他们的技术、管理、文化,样样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现在想法变啦?”
叶德山沉默了片刻,才缓缓开口:“这次去欧洲,我碰上一个人,一个彻底改变了我对世界认知的人。”
那是在阿姆斯特丹的一家书店里,叶德山正为无法用手机支付而发愁时,身后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您是从中国来的吧?”
叶德山转身,只见一个约莫五十岁的荷兰男人,戴着金丝边眼镜,身着整洁的毛衣,正微笑着看向他。
“是的,您怎么知道的?”叶德山有些诧异。
男人微笑着解释:“因为您在尝试用手机支付呀。在荷兰,很少有人这么做。”
“我叫彼得,彼得·范德贝格。”男人伸出手,“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教经济学。”
叶德山握住他的手:“叶德山,来自上海。”
这次偶然的相遇,成了叶德山此次欧洲之行最重要的转折点。
彼得热情地邀请他到附近的咖啡馆坐下,两人从支付方式聊到文化差异,从经济发展聊到社会信任。
“您知道吗?”彼得一边轻轻搅拌着咖啡,一边说道,“手机支付在中国的广泛普及,其实反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叶德山满是好奇地望着他。
“这可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文化和社会结构层面的问题。”彼得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
03
“文化和社会结构?”叶德山喃喃重复着彼得的话,手中茶杯不自觉地微微颤动。
叶妍敏锐地察觉到父亲情绪的起伏,轻轻握住他的手,柔声安慰:“爸,您别着急,慢慢说。”
叶德山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心绪,继续沉浸在和彼得的那次对话回忆中。
“彼得跟我说,在荷兰,乃至整个欧洲,人们对待新技术的态度都极为谨慎。”叶德山的声音低沉下来,“倒不是因为他们不懂技术,而是他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就十分稳固完善。”
那天午后,彼得陪着叶德山漫步在阿姆斯特丹的街头。
“您瞧,”彼得抬手指向街边的一家银行,“我们的银行系统已经运转了几百年,信用卡网络覆盖全面,现金支付体系也成熟可靠。对大多数荷兰人而言,这些已经完全够用了。”
叶德山当时还是有些不解:“可手机支付多方便啊,为啥不用呢?”
彼得停下脚步,目光认真地看着他:“便利性(convenience)并非总是首要考量因素。对我们来说,隐私、安全还有传统,这些或许更为重要。”
两人路过一家老式面包店,店主是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站在收银台后整理账目。
“您看那位老先生,”彼得压低声音说道,“他经营这家店都四十年了。他的顾客大多是老邻居,彼此间信任深厚,对他们来说,用现金交易是一种仪式(ritual),一种别样的仪式感。”
叶德山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而且,”彼得接着说道,“在欧洲,我们对数据隐私极为敏感。GDPR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手机支付意味着每一笔交易都会被记录、被分析,这让很多人心里不踏实。”
那一刻,叶德山开始意识到,自己过去的认知或许存在偏差。
晚上回到酒店,叶德山躺在床上,脑海里不断回放着白天的对话,一个问题反复在他脑海中浮现:为什么中国人这么轻易地就接受了手机支付?
04
"那晚,我辗转难眠。"叶德山手指轻抚着茶杯边缘,缓缓开口,"我开始思索,我们中国人对待新技术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
叶妍安静地聆听着,不时为父亲添上热茶。
"次日,彼得又领我逛了阿姆斯特丹的几处地方。"叶德山目光变得深邃,"我们去了超市、餐厅,甚至走进了政府办事大厅。"
在阿姆斯特丹的Albert Heijn超市里,叶德山细细观察着当地人的支付方式。
年轻人多选择无接触信用卡支付,中年人偏爱刷卡并输入密码,而老年人则习惯用现金。
"您看出了什么?"彼得在一旁发问。
"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自己偏爱的支付方式,"叶德山沉思道,"而且,他们都显得从容不迫,没有丝毫的急躁。"
彼得点头表示赞同:"这正是我想让您见识的。在荷兰,我们没有支付方式的焦虑。现金、信用卡、接触式支付,每种方式都有其用武之地和适用场景。"
用餐时,叶德山注意到服务员处理账单时的细致与耐心。
一位年轻的荷兰女服务员,对每位顾客都轻声询问:"现金、卡,还是无接触支付?"
无人催促,无人显得不耐烦。
"这种耐心,"彼得解释道,"源自我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荷兰,人们无需为基本生存担忧,因此他们可以悠然地、仔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叶德山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上海的地铁站、商场、餐厅,那些快节奏的生活画面。
"效率和便利性,在我们的文化中确实占据重要地位。"叶德山坦言。
"确实如此,"彼得说道,"而且在中国,新技术往往被视为进步的象征,是积极的。但在欧洲,我们对变革持更为谨慎的态度。"
当天下午,他们在一间有着百年历史的咖啡馆里继续交谈。
咖啡馆的墙上挂满了老照片,记录着阿姆斯特丹的岁月变迁。
"您知道这家店的故事吗?"彼得指着墙上的一张老照片问道。
照片上是一九二零年代的咖啡馆,模样与现在几乎无异。
"我的祖父就是在这里邂逅了我的祖母。"一位老店员走过来,自豪地介绍道。
叶德山环顾四周,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奇妙感觉。
05
“那一刻,我突然领悟了些什么。”叶德山的声音微微发颤,带着几分哽咽,“不是他们太过落后,而是我们太过急切了。”
叶妍轻轻抚上父亲的肩膀,柔声道:“爸,您说得在理。每个社会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步调。”
叶德山接着回忆起那个下午的种种。
在那家有着百年历史的咖啡馆里,他邂逅了形形色色有趣的人。
一位退休的银行家感慨道:“我用现金和支票交易了四十年,为何要改变呢?这些方式让我觉得安心又熟悉。”
一位年轻艺术家坦言:“我特意选择现金支付,因为这样能让我对消费保持警觉。每花一欧元,我都能真切感受到它的分量。”
一位中年教师解释说:“在学校里,我们教导孩子们如何管理金钱。而现金支付,无疑是最直观的教育手段。”
这些对话,让叶德山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状况。
“彼得,依你看,为何中国的手机支付发展得如此迅猛?”叶德山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