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近年来,滁州市琅琊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一站式”解纷平台为载体,通过深度融合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等多种手段,构建起高效协同的矛盾化解体系,切实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最暖一公里”。
2023年9月,许大姐在某餐饮企业工作期间不慎摔伤,导致腰椎骨折。然而,因其已超过法定退休年龄,人社部门以“不具备劳动关系主体资格”为由撤销了工伤认定申请。维权陷入僵局的许大姐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来到区综治中心“一站式”服务窗口。窗口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启动分类受理机制:法律援助窗口迅速审核其经济困难证明与案件材料,认定符合援助条件后,不仅协助整理医疗记录、工资流水等关键证据,还代拟了仲裁申请书;仲裁窗口则主动对接市工伤认定部门,详细梳理案件时间线,协助寻找目击证人,并承诺在行政认定结果明确后立即启动调解程序。最终,在综治中心全程跟踪,人社、司法、街道等多部门协同下,这起纠纷以“工伤补偿+雇主责任险赔付”的组合方案达成和解。
如果说行政调解彰显的是法治刚性,那么人民调解则体现了社会治理的温度。在琅琊区综治中心,一起看似普通的民间借贷纠纷,因调解员的“法理情”融合处理,成为修复社会关系的典范。
退休老人王某来到中心,情绪激动地诉说自己的遭遇:他轻信老友吴某的“投资项目”,将积攒的20万元养老钱借出,不料吴某因经营失败无力偿还,甚至避而不见。在随后的调解中,调解员采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步,以民法典为依据,明确借款合同法律效力,要求吴某履行还款义务;第二步,引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强调对老年人财产的特殊保护,警示拒不还款的法律后果;第三步,从两人几十年的情谊切入,唤起双方的情感共鸣。经过多次面对面调解以及背靠背沟通,吴某最终签订还款计划,并通过司法确认固化效力,实现了“案结事了心亦合”。
两起典型案例的背后,是琅琊区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机制的深度实践。这套机制以“三个聚焦”为核心:中心将原本分散在人社、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多个服务窗口整合为“综合受理-分类转办-结果反馈”闭环链条,群众只需“进一扇门”,即可享受法律咨询、调解、仲裁、诉讼等全流程服务。同时,开发线上调解平台,集成在线申请、视频调解等功能,减轻群众诉累。建立“1+N”联调机制,以综治中心为枢纽,联动法院、检察院、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重大疑难纠纷实行“一案一专班”。
“社会治理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琅琊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殷志鹏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以更精细的机制、更温暖的服务、更创新的手段,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琅琊力量,让平安基石更牢固,让治理效能更彰显。(杨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