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大家铭记历史,国务院政治部和很多导演都开始拍摄有关毛主席时代的影视剧,而扮演毛主席一角的演员有很多,其中包括,古月、唐国强、还有年轻的于和伟等等。
但网友普遍认为,扮演最像的还是古月,古月也被称为“毛主席特型演员”,可在1983年,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尚昆看见古月时直言:“你一点都不像毛主席”。
杨尚昆为何会这样说?要知道古月可是叶剑英元帅亲自选定的特型演员,杨尚昆这句话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原因呢?
古月1937年出生于湖北武汉,他的父母在解放前牺牲,从小和姐姐在孤儿院长大,1949年,解放军在桂林的一家孤儿院救出了古月和他的姐姐,从此以后古月就在部队生活。
古月的人生转折点发生在一列火车上,当时他对面坐着一个乘客,一直盯着他看,还拿出一幅《毛主席去安源》的油画,指着画说:“你像画上这个人”,这次偶然的相遇让古月开始注意到自己与毛主席的相似之处。
1978年,国务院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决定拍摄一部有关毛主席的影视剧,为了选定演员,开始向全国发布通告。
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胡可听说云南军区有个叫古月的文职人员长得像毛主席,特地跑到昆明去见古月,胡可一见古月,顿时心里就打定了主意:毛主席的特型演员非古月莫属。
其实在古月之前,全国已经选出了20多位扮演毛主席的候选人,胡可把古月的定妆照带回北京,别人看了后都兴奋得拍案叫绝。
这些照片被送到叶剑英元帅的办公桌上,叶帅拿着放大镜一张张地审看,当他看到古月的照片时,眼眶泛红连声说道:“像,很像” ,之后叶剑英提起笔,在古月扮演的毛泽东照片背面画了一个圈,这个圈改变了古月的命运。
1980年1月,古月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的特型演员组,尽管长相酷似毛主席,但古月从未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为了演好毛主席,他做出了巨大努力。
查看许多与毛主席有关的影像和文字资料,还特地前往毛主席的老家韶山,与毛主席家乡的人进行交流,学习当地的方言。
1981年,由古月扮演毛主席的《西安事变》上映了,观众看到荧幕中的古月后,竟一时分不清是不是真的毛主席。
古月扮演的毛主席形象,从此深入了人心,据说,古月生前每到一地,都会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鲜花与掌声不断,群众将对毛主席的敬仰与热爱都转移到了他的身上,见到他时不称其名,而直呼“毛主席”。
甚至连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在一次剧组探班时见到古月,也情不自禁地脱口叫了一声:“爸爸……”!
1983年,古月参与拍摄的第二部电影《四渡赤水》在全国上映,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杨尚昆观影后非常高兴,随即派人将古月接进中南海。
当时古月刚刚结束了一场拍摄,还没来得及卸妆,就匆匆忙忙赶到和杨尚昆会面的地方,他略有些紧张,和杨尚昆握手以后就坐了下来。
杨尚昆上上下下打量了一下古语,随后皱着眉头说到:“你一点都不像毛主席,毛主席可不像你一样拘谨”。
杨尚昆曾任毛主席的办公厅主任,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他后来解释道:“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我所了解的毛主席绝不会像你这样拘谨,无论何时,他总是表现得坦荡、洒脱,显得非常大度”。
杨尚昆注意到,古月见到自己后过于紧张,一坐下来双膝就不自觉地并拢,肩头微微下塌,而毛主席性格自信潇洒,坐下来时要么翘着二郎腿,要么双腿打开,绝不会膝头并拢。
杨尚昆的批评让古月意识到,仅仅外表像毛主席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从内心理解毛主席,把握毛主席的精神气质和举止风范。
古月把杨尚昆的建议铭记在心,只要有时间,他就翻阅毛主席的书作,从心底揣摩毛主席的各种表情和活动。
古月还专门找了湘语老师,为了发音更像,长期含着东西去发音,他的房间里到处都是毛主席的照片,各个表情的都有,毛主席的著作堆满窗台。
为了更贴合角色,古月对自己的身材控制特别严格,毛主席年轻的时候比较瘦削,到中年有点发福,古月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减掉几十斤,而下一部片子开机前,他又得拼命把自己吃胖。
特型演员的工作不同于一般表演,它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巨大责任,演毛主席不是闹着玩的,演员必须多读毛主席著作,多看有关纪录片,广泛收集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
古月曾坦言:“既然大家都信任我,我肯定不能让大家失望,能在荧幕上让大家看到毛主席,是我最大的荣幸。”
古月不仅是在扮演一个角色,更是在帮助一个民族维系与历史人物的情感联结,对于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老同志来说,古月的表演更是寄托了他们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
而古月的努力没有白费,1990年夏天,古月在中南海参加了一场文艺演出,当时,杨尚昆等多位中央领导一起去观看。
最后要大合影时,有工作人员提前给首长们安排了一排座椅,大家正要入座时,杨尚昆却说:“毛主席还站着,我们怎么能入座?撤掉!撤掉!”
杨尚昆的这一举动,不仅表达了对毛主席的缅怀,同时也肯定了古月的精湛演技。
从受到质疑到得到认可,古月二十余年的演艺之路,见证了艺术与历史的交融,古月前前后后总共饰演毛主席87次,成为扮演次数最多的演员,也是中国人心中最尊崇的毛主席扮演者。
2005年,古月因心肌梗塞去世,当年杨尚昆的“不满意”,指向了一个比外貌更像的东西:那种举手投足间的气场,那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不是单靠化妆和模仿能获得的,它需要从心底长出来,才能真正打动那些曾与毛主席共同经历岁月的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