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直接影响了工农红军的计划,在这个紧要危机的关头,中央领导们迅速作出决定,开始长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但是,上万人的部队转移不亚于一场巨大的异地迁徙,中央领导们对部队主力要前往的目的地也产生了分歧,我们这支部队该前往何处呢?
![]()
一、未知路在何方
在万里长征的路上,中央红军的领导人们有过许多设想。
他们曾经考虑在湘西、云贵川等地区建立新苏区,甚至考虑前往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再建立新苏区。
然而,这一路上的各种设想都因为各种各样的现实原因被迫中断,一直到1935年,部队进入甘肃之后,中央领导们还没有确定新的落脚点。
在这个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中央领导人们认为有必要开一场会议讨论一下红军的未来走向。
1935年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肃地区开了一场会议,各方代表在会议上仔细分析现状,暂时决定继续北上,意图打到中苏边境线附近。
初步确定方向之后,工农红军的先头部队攻克了甘肃岷县下辖的哈达铺。哈达铺位于甘川古道,自古便是商贸重镇,很多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聚集。
![]()
刚刚爬过雪山、翻过草地的工农红军们疲惫不堪,他们急需一个地方进行部队休整,哈达铺内丰富的物资成为了工农红军们的首选。
当工农红军们在哈达铺进行部队休整的时候,心思敏锐的情报人员们意识到哈达铺的特殊之处。
哈达铺四通八达,各地的客商涌向哈达铺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消息,这也让工农红军们收到了远方的讯息。
彼时,红军侦察连的几位战士迅速行动,前往了哈达铺上的邮局,作为负责运输资料的重要枢纽,邮局内残余的报纸成为了重要的情报资料。
几位战士将邮局中的资料打包,带回了红军驻地。这批情报资料中有《大公报》《山西日报》等当时国内比较权威的报纸,成为了中央领导们的重要参照物。
![]()
“陕北共匪甚为猖獗”“刘志丹赤匪部已占领六座县城”几个标题非常显眼,瞬间吸引了几位领导人的眼神,报纸上记载了国民党部队正在对陕北苏区开展“围剿”行动。
毛泽东、张闻天和周恩来等人看到报纸之后,领导人们迅速意识到陕北地区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红军武装,他们默契地有了一个想法。
二、才思敏捷的年轻人
几位领导人对于陕西地区的红军武装了解有限,他们需要一位合适的工作人员分析一下这份情报内容。
这时,一位年轻人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他就是贾拓夫。
贾拓夫,陕西省神木县人,他是党内重要的经济工作领导人,他14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2年后就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
他早年的工作地区一直在陕西省境内,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他本人对陕西地区的革命情况非常的熟悉。
1933年,陕西省委遭到破坏,贾拓夫就此转移前往江西向党中央汇报工作任务。
此后,他就一直在中央苏区担任职务,开展执行新的工作任务。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贾拓夫就跟随中央红军一路走到甘肃,他非常了解西北地区民情,主要负责侦查、收集情报和征集资粮的任务。
这样一个深谙西北地区民情的“活地图”成为了领导人眼中的重要解答者,他们赶紧叫来了贾拓夫,请他分析一下当前的情报。
贾拓夫赶到办公地点的时候,他仔细阅读了报纸和当前现有的资料,经过慎重的分析思考之后,他向几位领导报告,报纸上的讯息具有可靠性。
![]()
经过分析,他确认陕北地区有比较好的民众基础,并结合自己对于西北地区民情的了解,向领导人们分析了陕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敌人的兵力部署。
得到确认的中央领导人们思索片刻,9月22日,毛泽东在哈达铺关帝庙召开了一场干部会议。
在会上,毛泽东宣布中央红军的前进目标是陕北,确认北上,前往抗日前线。
本场会议正式确认“到陕北去”的重要决策,红军部队也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此后,有了目标的中央红军一路北上,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抵达陕北吴起镇。
贾拓夫作为先遣人员,联系当地部队,顺利促成会师。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红军部队走得每一步都需要深思熟虑,因此,情报分析工作为红军长征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
2.《聂荣臻回忆录》
3.《彭德怀自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