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关镇豆腐村(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遗址附近)发掘出一批青铜建筑构件,其中双面蟠螭纹双头齿方筒形铜构件是典型代表。该构件现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双面蟠螭纹双头齿方筒形铜构件,作为春秋时期建筑材料,长61厘米,宽14厘米,高12厘米。双头锯齿形,相接两面正面饰蟠螭纹,另相接的两面均为梯形骨架连接,一正面边沿处有两个孔,孔径2厘米,两孔相距16厘米。
- 尺寸:长46.3厘米,重7千克,长方筒状,两端透空。
- 纹饰:两面饰有三枚锯齿,满布蟠螭纹(两条或以上小龙相互交结环绕的纹饰,象征守护与权力);另两面透空,中有隔梁。
- 结构:双头齿设计用于固定木构,方筒中空结构可箍套木柱,增强建筑稳定性。构件两端呈兽首状,齿状凸起沿边缘排列,可能用于固定木质结构(如车舆、建筑构件)或作为礼器组合的连接件,体现春秋时期“器用合一”的实用主义倾向。
- 方筒形制:中空方筒结构,四壁等厚,内壁光滑,外壁以蟠螭纹装饰,兼具承重与装饰功能,暗示其可能用于高等级祭祀或贵族仪仗场合。
春秋时期,大型宫殿建筑采用“土木混合结构”,竖向构件为壁柱,横向构件为壁带,青铜构件则用于转角、尽端和中段等关键节点。双面蟠螭纹双头齿方筒形铜构件通过箍套木构,既加固了建筑框架,又以精美的蟠螭纹装饰墙体表面,体现了“实用与艺术”的统一。
凤翔雍城遗址共出土64件青铜建筑构件,分为10个类别(如曲尺形、楔形中空等),形制统一且系列化。西北大学检测显示,这些构件含铜量73%~83%、含锡量10%~18%、含铅量1%~10%,符合《周礼·考工记》中“金有六齐”的合金配比标准,证明春秋时期已具备标准化生产能力。
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遗址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城南,是秦国自前677年至前383年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历经19位国君统治,
雍城遗址位于凤翔区南郊,地处雍水河以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塬上。遗址总面积约31.56平方千米,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约3300-3480米,南北宽约3130-3200米,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城外以自然河流(纸坊河、雍水)为天然屏障,西垣外挖掘人工城壕,形成“水系+城墙+壕沟”的三重防御体系。
雍城遗址由城址区、秦公陵园区、国人墓葬区三部分组成,出土文物3000余件,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经济实力、文化及礼仪。
探明8条纵横相交的大道,城内中部偏南的姚家岗出土3批64件窖藏青铜建筑构件,大多呈长方形筒状,表面施饰蟠螭纹。
秦公一号大墓:1976年发掘,墓主为秦景公,出土陶器、铜器等文物,是已发掘的先秦时期最大墓葬。
前677年(秦德公元年)至前383年(秦献公二年),历时294年
秦国19位国君在此执政,是秦国历史上执政国君最多、延续时间最长的都城。
献公东迁栎阳后,雍城虽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但作为故都,仍保留秦人宗庙和陵寝,许多重要祀典继续在此举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