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扩大消费的“倍增器”、拉动投资的“加速器”。
在2025年9月19日举办的“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一场,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介绍,“十四五”以来,四川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全省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城镇常住人口超过5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
▲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陶剑锋
陶剑锋用“四个心”来概括“十四五”期间四川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成绩。
让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更“安心”。四川始终把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推动各地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目前,全省除了成都中心城区,其他地方都已实现城镇落户“零门槛”;另一方面,强化常住地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进城农业转移人口同等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64项,涵盖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民生领域,特别是在大家关注的教育方面,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比例达到92.8%,比“十三五”末提高了11个百分点。在更为便捷的落户渠道、更加均等的公共服务促进下,这几年,已有两百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安家落户。
让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齐心”。四川顺应人口流动和产业转移趋势,推动形成1个超大城市、4个大城市、32个中小城市和2016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成都加快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80%,带动德阳、眉山、资阳同城化发展,成都都市圈以全省6.8%的地域面积集聚了36%的人口。绵阳、南充、宜宾、泸州4个大城市功能品质不断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2个中小城市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实现特色化发展,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以来128个县(市)新增城镇常住人口占全省的比重,较“十三五”时期提高了5倍。
让城市生活空间更“舒心”。四川深入实施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整合各类资金加大投入,推动城市内涵式发展,全力打造高品质宜居生活空间。比如,在城市更新领域,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5万个,在改造中同步推进水电路气信等配套设施提档升级,270万户居民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的转变。又比如,在城市建设中,重“面子”、更重“里子”,推动更新改造了一批燃气、供排水、污水等城市地下管网及设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安全韧性水平明显提升,燃气普及率、供水普及率分别提升至96.3%、99%。
让城乡双向奔赴更“顺心”。四川着力写好城乡要素、产业、设施、治理“四个融合”大文章,绘就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城乡新画卷。比如,在要素融合方面,以试点探路,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形成的人才入乡、农村金融服务等4条经验,先后在全国层面推广。产业融合方面,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行动,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村居民就业增收,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三五”末的2.4:1降至2.2:1。设施融合方面,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居于全国首位,行政村实现“村村通5G”。治理融合方面,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编辑 许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