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19日讯金秋时节,硕果渐丰。2025年9月15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25年度重点调研课题 “人工智能价值对齐与司法裁量协同机制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山东财经大学法学院召开。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相关领导、法学与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学者、基层法院代表、律师事务所代表及课题组成员参会,共同为课题研究规划路径、提供指导。
本次论证会按照既定议程进行,由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宣传处处长、二级巡视员郑红军主持。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谢申祥在致辞中强调,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度融入司法领域,智慧司法建设是推进“数字强省”“法治山东”战略的关键环节。该课题直面司法智能化进程中的“算法黑箱”“人机权责边界模糊”等核心痛点,兼具理论创新价值与实务应用价值,对提升山东司法审判质效、缓解一线法官办案压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山东财经大学将充分依托“山东省社会治理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开放研究院资源、协调跨学科研究力量,全力支持课题开展与成果转化落地。
会上,课题主持人之一、山东财经大学杨鹏教授代表课题组作开题报告,系统阐述课题核心内容。报告指出,课题聚焦山东省司法实践中“案件数量激增、同案不同判现象突出、判后舆情防控压力大”等实际问题,构建“司法价值动态对齐”理论框架,设计“技术适配—实践验证—制度保障”三维解决方案。计划开发包含“裁量偏差提示”“判后答疑生成”核心模块的AI司法辅助产品,依托沂源法院作为课题研究试验单位,并选取历下、槐荫、章丘等基层法院开展协同研究。同时,报告还从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进度安排、预期成果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明确课题将通过实证调研、跨学科协作、试点验证等方式,确保研究成果贴合山东司法实务需求。
在专家评议环节,与会专家围绕课题展开深度研讨。中国政法大学范明志教授肯定课题“人工智能价值对齐”研究方向的前沿性,提出需进一步清晰界定司法裁量权的研究范围,建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算法设计,实现司法裁判法律效果、社会效果与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山东财经大学韩慧健教授从技术层面提出,应重点突破多模态认知技术,通过知识图谱构建证据关联体系,同时针对性解决人工智能“不可解释性”难题,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信度。瀚高基础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丁召华总经理结合数据库建设实践经验,强调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建议依托现有技术积累优化研发路径,降低课题实施成本。
基层法院、律师事务所代表结合实务工作提出建议。章丘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基层法院法官人均年办案量已超500件,办案压力持续增大,迫切需要智能化辅助工具提升工作效率,期待课题成果能在类案检索、证据审查等场景快速落地。山东隆湶律师事务所李富民主任、山东文康(济南)律师事务所邱莹莹主任关注算法信任构建与当事人权益保障,建议在产品设计中充分考量律师角色,通过人机协同模式提升司法过程透明度,增强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认同感。
作为课题试验单位沂源法院徐嘎院长锚定司法智能化实效,提出AI司法辅助产品“可用、爱用、管用”标准,建议衔接“全国法院一张网”、完善数据对比,以技术赋能基层司法、服务裁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技术室黄世栋肯定了课题研究价值,同时结合司法技术实践提出指导意见,指出司法AI应用的核心难点在于同案类案推送因缺乏证据要素关联难以突破,且训练模型所需数据获取难、现有案件数据模型无法自主分析,建议联合构建事实与证据要素知识图谱。
课题组其他成员也对专家及代表的建议逐一回应,明确后续将进一步细化研究框架,优先选取刑事量刑、简单民事案件等可控场景开展试点,强化数据安全管理与伦理审查机制,确保研究成果切实服务司法实务。山东省人民政府张述存参事在总结中强调,课题需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实用为先”原则,通过“小步快跑、试点迭代”的方式,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务工具,为山东司法智能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此次开题论证会的成功召开,为课题研究明确了方向、凝聚了共识。该课题由山东财经大学与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开展研究,汇聚高校、法院、科技企业等跨领域力量,计划于2026年3月完成全部研究工作并提交成果。下一步,课题组将以此次论证会为起点,深耕司法与人工智能交叉领域,全力推进课题研究,为构建更智能、更透明、更公正的山东智慧司法体系贡献力量。
闪电新闻记者 赵继伟 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