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七年,北平城的深秋带着刺骨的寒意。琉璃厂的 “文兴书局” 里,学者周敬之正对着一卷泛黄的《六祖坛经》出神。他今年三十五岁,曾在北京大学讲授哲学,因不满时局动荡,一年前辞去教职,隐居在书局后院,靠校勘古籍为生。近日,北平城内局势越发紧张,街头不时有游行队伍经过,枪声与口号声交织,让他内心充满焦虑与迷茫 —— 乱世之中,人该如何坚守本心?又该如何在苦难中寻得安宁?
书局老板是周敬之的老友,见他整日愁眉不展,便从库房里找出这卷清代刻本《六祖坛经》,递给他说:“敬之,我知道你心里烦闷,这卷《六祖坛经》是前几日收来的善本,你不妨读读,或许能从中找到些慰藉。”
周敬之此前对佛教经典涉猎不深,只听闻《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的重要典籍,由六祖慧能的弟子整理其言行而成。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了经书,却没想到,这一读,竟让他在乱世中找到了内心的方向,也渐渐读懂了这部经典中超越时代的智慧。
核心智慧一:明心见性 —— 本心即佛,无需外求
周敬之读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句偈语时,心中豁然一动。这句偈语是慧能大师针对神秀大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而作,直指《六祖坛经》的核心思想 ——“明心见性”。
他放下经书,走到后院的银杏树下,看着落叶飘零,思绪渐渐清晰。民国以来,社会思潮激荡,有人追捧西方学说,有人固守传统礼教,有人为了权力争得头破血流,有人为了生计奔波劳碌。就像神秀大师认为 “心需时时拂拭”,许多人也总在向外寻求 “安宁之道”—— 求名师指点,求权贵庇护,求财富傍身,却不知,真正的 “佛性”,早已在自己的本心之中。
周敬之想起自己辞去教职后,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觉得 “离开校园便无价值”,这便是 “向外求” 的执念。而慧能大师的偈语恰恰点明:本心本就清净,如同 “本来无一物” 的虚空,无需刻意 “拂拭”,只需认清本心,便能找到安宁。
为了验证这一思想,他开始在生活中践行 “明心见性”。以往,他校对古籍时,若遇到疑难之处,便会焦躁不安,甚至迁怒于他人;如今,他遇到问题时,会先静下心来,问自己 “此刻的焦虑,是源于问题本身,还是源于‘怕出错’的执念”。渐渐地,他发现,许多烦恼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己对 “结果” 的过度执着。当他放下执念,专注于 “当下校对” 这件事本身时,不仅效率提高了,内心也变得平和起来。
书局的学徒小林,因家境贫寒,总觉得 “自己低人一等”,做事畏首畏尾。周敬之对他说:“小林,慧能大师出身樵夫,目不识丁,却能成为禅宗六祖,靠的不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