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听取了关于检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去年11月1日,《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决定》(下称决定)正式实施。近一年过后,全省各地在依法推动未来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新成效?今年8月,省人大常委会对决定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深入摸排我省未来产业发展情况,用人大监督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检查情况来看,决定实施以来,我省各有关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多措并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取得了良好效果。
未来产业以颠覆性技术和革命性创新为本质特征。检查发现,我省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制定出台有关实施方案,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同时,推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五大研究院建设全超导磁体应用、脑成像、药物研发等成果转化平台,并与行业龙头企业成立联合实验室44个,形成各类技术成果789项,孵化企业64家,招引企业34家。
决定实施以来,我省先后在4个市设立10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合肥建成开通全国规模最大的量子城域网,量子产业链企业达75家;芜湖已初步形成“制造—飞行—安全—服务”低空经济全链条产业生态。
根据决定明确的重点方向,我省确定了空天信息、通用智能等领域的未来产业培育工程。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已集聚空天信息企业650余家,全球首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行合格证落户安徽。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建成智能算力规模超3.7万P。省属企业聚焦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生命科学产业,累计投资项目434个,投资总额285.27亿元。
此次执法检查,也发现决定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组织推动还需加力、创新驱动仍需强化、要素保障尚需加强等。对此,报告就做好下一步工作给出了多方面建议。
报告指出,要遵循未来产业发展规律,统筹全省未来产业布局,以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为示范引领,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力、环境承载力等实际情况,引导各市找准主攻方向和细分赛道,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未来产业,避免陷入盲目布局、扎堆发展局面。
发展未来产业,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报告强调要紧盯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快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发展。开展“双招双引”精准对接,推动一批高成长性创新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通过股权投资、场景开放、政策协同等方式,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构建“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协同共生的未来产业企业矩阵。
在强化要素保障方面,报告提出,要完善多元投资增长机制。推动设立未来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国资国企和社会资本投向未来产业,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构建支持未来产业全链条发展的耐心资本体系,协同推进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 本报记者 范孝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