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1965年,毛主席得知陈毅警卫在井冈山后,为何下令:立即为他调岗

0
分享至

1973 年,开国大将肖劲光偶然听说一位老红军还活着,高兴得不行,当即亲自给中共江西省委组织部和省民政厅下指示,务必把这位老红军的生活安置妥当。

这位让肖劲光大将记挂这么多年的老红军是谁?为啥能让开国大将这么上心?这事儿还得从他的人生经历慢慢说……

1913 年,陈兴发出生在江西省贵溪市古港镇裴源村一个穷苦农民家里。那年代世道乱得很,底层老百姓都在苦海里熬日子,陈家也一样,一家人常年吃不饱、穿不暖。小陈兴发从没进过学堂门,打记事起就跟着爹在地里干活,农闲时还得跟爹进山打猎,换点东西补贴家用。

为了让陈兴发能学门手艺、少受欺负,爹妈狠心把他送到一位云游的拳师跟前学功夫。之后七年,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陈兴发练拳从没歇过,硬是练出了一身扎实的拳脚,身子骨也越来越壮。加上进山打猎练出的胆量、灵活身手和野外求生本事,这些都为他后来的革命路打下了好底子。



1929 年冬天,方志敏、邵式平带着队伍进了裴源村,就像黑夜里透进的亮光,在当地掀起了土地革命的热潮。当时才 16 岁的陈兴发,亲眼见红军纪律特别严,对老百姓一点也不犯浑,一门心思为穷苦人谋好处,这让他心里特别受触动。满怀着对未来的盼头和革命的热乎劲儿,陈兴发瞒着爹妈,果断报名参了军。

可陈兴发参军没多久,还乡团就反扑回来,对着革命群众下狠手报复。他的祖父母等 6 位亲人先后被敌人害死了。噩耗传来,陈兴发哭得撕心裂肺,可这也让他革命到底的心思更坚定了。从那以后,对亲人的想念和对敌人的恨,都变成了他在战场上拼命杀敌的劲儿。

陈兴发被分到了红 7 军团 19 师 56 团,在粟裕、萧劲光等将领的带领下,开始了打仗的日子。每次战斗,他都冲在最前面,把学的拳脚用到实战里,打仗特别勇猛,常常一个人对付好几个敌人,让敌人听见他的名字就害怕。很快他就在部队里出了名,被提拔成了特务连连长。1933 年 6 月,陈兴发光荣地入了党,打这儿起,他的革命信念更牢了,甘愿为党的事儿豁出性命。

1935 年一场恶仗里,陈兴发所在的部队跟敌军拼命。他带着特务连冲在前面,跟敌人近身拼杀的时候,一颗子弹 “嗖” 地飞过来,正好打在他左眼上,还穿进了颅骨,他当时就满脸是血,昏死过去了。战友们都以为他没了,把他抬下了战场。

那时候医疗条件差得很,伤成这样,大伙儿都觉得陈兴发肯定活不成了,连粟裕同志都以为他牺牲了,心里特别难受。多年后,上世纪 70 年代初,粟裕跟朱德元帅聊起过去的事儿,还提到了这桩事。可陈兴发凭着一股子顽强的求生欲,昏迷了好几天,居然奇迹般地醒了过来。只是这次重伤,让他左眼彻底看不见了,脑袋也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伤好之后,陈兴发身子大不如前,没法再像以前那样冲在前线打仗,可他主动找组织,想继续为革命做事。组织就安排他搞秘密联络工作。凭着机灵勇敢和丰富的战斗经验,他一次次把任务完成得特别好,护住了不少重要情报和革命同志。

做秘密联络工作那阵子,陈兴发的身份藏得特别深。有时候他装成商人,穿件长衫、提个公文包在城里的街上转悠;有时候又扮成朴实的农民,戴个斗笠、扛把锄头在乡下的田埂上走动。他行踪不定,就算在新四军里头,也没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和具体干啥活儿。

有一回,为了送一份关键情报,陈兴发和战友们想出个大胆主意 —— 抬着口棺材过敌人的关卡。



“站住!干啥的?停下检查!” 敌人跟恶狼似的拦住路,对过往的人查得特别严。

陈兴发穿一身白衣,一脸悲痛,没精打采地说:“出殡呢!家里人没了。”

“打开棺材看看!” 敌人一肚子疑心,举着刺刀就要撬棺盖。

陈兴发不慌不忙地说:“是得麻风病死的,你们还要看?”

敌人根本不信,非要查。可棺盖刚掀开一条缝,一股臭味就冲了出来,敌人吓得往后退,捂着鼻子挥手让他们赶紧走。

原来,陈兴发把重要情报藏在了尸体底下,就这么骗过了敌人,把情报安全送了出去。陈毅听说这事儿后,一个劲儿夸他机灵勇敢。

像这样的事儿还有不少,每次陈兴发都能平安躲过危险,顺顺利利把情报送到位。

1937 年抗日战争打响后,陈兴发成了陈毅的贴身警卫,同时还接着干秘密任务。

在陈毅身边,陈兴发时刻提着心,全力护着陈毅的安全。他既要对付敌人明着暗着的攻击,又要处理各种麻烦事和突发状况。

那些苦日子里,陈兴发跟着陈毅四处转战,经历了无数次战斗和艰难险阻。凭着对陈毅的忠心和自己的机灵勇敢,他好几次在紧要关头救了陈毅的命。不管是枪林弹雨的战场,还是藏着危险的敌占区,陈兴发始终守在陈毅身边,成了陈毅最信任的警卫之一。

1949 年上海解放,陈兴发跟着陈毅进了上海,被任命为华东军区交际处副处长、华东军区第一招待所所长。这时候他本该在热闹的上海享享清福,可心里一直惦记着老家。他知道老家建设刚起步,到处都缺人帮忙。琢磨来琢磨去,陈兴发做了个让人意外的决定:辞掉上海的工作,回江西老家去。

陈毅、曾山等领导和老战友听说后,都劝他留在上海,能发挥更大作用。可陈兴发主意已定,诚恳地说:“部队需要我冲锋的时候,我从没往后退;现在老家需要我回去建设,我也不能躲开。我要回故乡,给乡亲们办点实在事。” 最后,组织答应了他的请求。



1950 年,陈兴发回到江西,当了贵溪县人民武装部副部长。可他还不满足,主动找组织,想去条件更苦的边远山区干活。1952 年,组织安排他去革命老区宁冈县,陈兴发立马答应:“我听组织的,回老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出点力。”

宁冈县对陈兴发来说,既熟又亲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候,他跟着陈毅在这儿打过游击,这儿的山山水水和老百姓都让他觉得亲近。到了宁冈,他被安排到县供销社当主任。他一点官架子都没有,跟着职工们一起挑着货郎担,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给老百姓送生活必需品。在他的带领下,县供销社干得特别好,先后拿到了全省供销社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

上世纪 50 年代初,山区老百姓用纸特别难,地区要求建纸厂,可没资金。陈兴发听说后,亲自跑到上海找老领导,凭着真心和一股子韧劲,最后争取到了 50 万元援助款。在他的奔波下,县造纸厂顺利建起来了,当地用纸难的问题解决了。

1965 年 5 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陈兴发作为宁冈县的干部,被任命为外围警卫副总组长,负责毛主席的安全保卫工作。命运就是这么巧,让他又回到了这片满是革命回忆的土地。警卫的时候,汪东兴偶然看见了陈兴发,一眼就认出了这位老战友,又惊又喜。

汪东兴立马把这事儿汇报给毛主席,毛主席听了特别感慨,当即让人给陈兴发调个工作,还托汪东兴去慰问他,问问他生活过得咋样。

当汪东兴把毛主席的关心和指示转达给陈兴发时,他却委婉地拒绝了:“好多同志为革命牺牲了,连尸骨都找不到。我能有现在的日子,已经很满足了,没啥困难,不想给组织添麻烦。” 这话里,全是一位老红军的高尚品性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966 年,陈兴发光荣离休,享受十一级行政待遇。离休后,他还是保持着简朴的日子,从不跟组织提要求。党组织拨款给他盖房子,问他有啥想法,他只说:“能住就行,别浪费国家的钱。”

陈兴发对自己要求严,对子女的教育也不含糊,教他们要能吃苦,靠自己的本事过日子。长子高中毕业时,按政策能留在城里安排工作,他却非要让儿子去乡下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次子初中毕业想参军,凭他的关系很容易办成,可他还是让儿子先去乡下锻炼。后来,长子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鹰潭市公安局,成了一名警察;次子也经过努力,如愿参了军,保卫国家。



1977 年,陈兴发受邀去参加毛主席纪念堂落成典礼,跟着江西省委、省军区组织的全省红军长征老干部一起去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在北京的时候,他去看望了粟裕和萧劲光两位老首长,三位老人聊起过去打仗的日子,心里都特别有感触,老首长们对他还活着的消息都特别惊喜。

1980 年初,因为脑袋上的旧伤复发,陈兴发在江西去世了,享年 67 岁。他走了,好多人都特别伤心。追悼会上,中共江西省委、省政府、省军区都派人来了,中共上饶地委、行署也受委托办了隆重的追悼会。同年,国家民政部给了他革命烈士的称号。

后来有人说起陈兴发的故事,老人们总说:“陈老红军啊,就一只眼睛看世界,可比谁都看得明白 —— 他心里装着的,从来都是别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卧看风吹雨
卧看风吹雨
阴雨天,一盆炉火,一页书,岂不甚好?
252文章数 346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