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新华社
■范会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全球治理倡议引领全球治理变革之际,构建与之适配、彰显中国特色与人类关怀的协商话语体系,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的必然选择。
全球治理倡议为协商话语体系赋予新使命
全球治理倡议的时代召唤。全球治理倡议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秩序深度调整的历史关口提出的。当前,冷战思维、单边霸凌阴魂未散,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持续扩大。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与日俱增,全球治理呼唤新思维、新话语。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明确“坚持主权平等、坚持国际法治、坚持多边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力求实效”这“五个坚持”核心准则。它旨在打破少数西方大国把控全球治理话语权的旧格局,推动全球治理从“一家独大”或“小圈子决策”,迈向共商共建共享的新轨道。
话语构建契合倡议精神内核。中国协商话语体系构建,是落实全球治理倡议理念主张的话语表达工程。主权平等是全球治理倡议的首要前提,要求在话语场域里,无论强国弱国,其声音都应被倾听,发展中国家的诉求应通过协商话语得到充分表达与传递,矫正国际话语权分配失衡的状态。多边主义作为全球治理倡议基本路径,注定了中国协商话语不会是单边式、指令性话语,而是强调以联合国为多边核心平台,广纳众言、兼容并蓄,让全球事务决策话语生成于多元主体的平等协商与充分互动之中。以人为本是价值取向,意味着协商话语要饱含人文温度,聚焦民生福祉,将各国人民对全球治理的利益关切,转化为协商议题与话语内涵,使全球治理协商话语成为民众利益诉求表达、获得感保障的载体。
现行国际话语体系困境与协商话语构建价值
传统国际话语体系的沉疴积弊。长期以来,国际话语权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话语体系呈现出霸权化、碎片化与功利化病症。西方凭借经济军事优势与传播技术垄断,强行输出“普世价值”,将自身政治制度、发展模式作为全球治理圭臬,要求他国照单全收,这是霸权式话语逻辑。同时,西方阵营内部为争权夺利,在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议题上,各执一词,让国际治理话语分裂。在减排责任分摊话语交锋中,欧盟、美国就碳关税、资金技术援助等问题相互推诿,使全球气候治理话语共识难产。另外,功利化特征显著,面对网络空间、极地深海等治理新疆域,西方只在涉及自身商业利益、军事价值的领域,才匆忙炮制话语规则,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的数字包容、海洋资源开发公平等议题,则充耳不闻。
协商话语体系构建的特殊意义。构建协商话语体系,是为全球治理祛魅破障的关键一招。从理念重塑角度看,协商话语以“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为底蕴,超越西方“文明优越论”“赢者通吃”的话语偏执。协商话语强调对话而非对抗、包容而非排斥,倡导各国在承认文化差异、制度差异基础上,协商治理思路,这有助于化解国际治理领域的观念冲突。在实践操作层面,协商话语能促进共识达成。协商本身就是各方摆诉求、找交集、求公约数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治理规则协商中,发展中国家可以借助协商话语渠道,充分阐述数字技能薄弱、算力资源不足等国情特点,与发达国家就技术转让、伦理标准制定等进行探讨,推动兼顾创新发展与风险管控、发达国家利益与发展中国家权益的全球AI治理话语框架诞生。从国际关系调适视角,协商话语有利于增进互信。当各国习惯于通过协商话语机制表达政策意图,而非搞突袭式外交动作、威慑性军事部署,国际政治生态就会趋于缓和。大国间定期的战略安全对话协商话语平台,能避免误判,为全球治理营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精准施策构建中国特色协商话语体系
要把全球治理倡议的价值理念转化为话语基石。深入阐释主权平等话语,强调每个国家在联合国大会投票权平等、国际组织席位分配公平等具象化表达,用数据、案例揭示现存主权话语中强国对弱国的压制性事实,让“主权不容侵犯、内政不可干涉”成为掷地有声的协商话语金句。将国际法治话语进一步细化,比如在国际商事纠纷仲裁中,中国可以积极传播“同案同判”“中立第三方裁决”等理念,批判某些西方国家利用国内法长臂管辖侵害他国企业权益的行径,推动“国际法面前无例外”协商话语深入人心。对于力求实效话语,要在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议题协商中,多讲具体行动方案、阶段性成果评估方式,少喊空泛口号,用务实话语让全球治理倡议中的行动导向,成为协商各方遵循的话语行动纲领。
借助国际组织多边平台传递协商话语。在联合国框架下,中国可利用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审议会议等契机,分享中国在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协同推进中的经验,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治理观”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协商话语,供各国参考借鉴。积极打造区域协商话语阵地,比如在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围绕新开发银行扩容、本币结算推进等务实内容,与巴西、俄罗斯等成员展开深度协商,形成新兴市场国家团结协作、自主创新的话语共识,并通过联合公报、新闻发布等途径,向全球传播。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智库等民间话语渠道效用。国内环保类社会组织可与东南亚、非洲环保团体对话,就生态保护补偿、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协商,用“社区参与、生态生计平衡”等鲜活话语,将中国绿色治理经验输送到国际民间治理话语场,补充官方协商话语维度。
采取故事化叙事优化协商话语质感。在全球卫生健康治理协商中,可讲述中国医疗队在非洲抗击埃博拉病毒时,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分享防治方案的真实故事,用“生死相依、医道无界”的感人叙事,替代生硬的“大国援助”表述,让“健康命运共同体”协商话语更容易被国际社会情感认同。运用数据化叙事提升协商话语可信度。在全球贸易治理协商中,面对“中国市场封闭论”等不实言论,用详实的货物贸易进口额、服务贸易开放清单、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缩减幅度等数据,构建“中国市场之门越开越大”协商话语链,以数据说服力回击无端指责,为多边自由贸易话语注入强劲动力。运用对比性叙事凸显协商话语优势。将西方对外援助附加政治条件导致受援国政局动荡、债务高企的实例,与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秉持“三共”原则,让老挝、柬埔寨等国交通改善、产业发展的成效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清晰呈现全球治理倡议协商话语比西方霸权话语更具道义性、建设性。
全球治理倡议为全球治理变革锚定航标,协商话语体系是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话语推进器。中国唯有精研细磨协商话语体系构建,方能在国际治理浪潮中,以清晰、有力、亲和的协商话语,传递中国方案、聚合全球智慧,携手绘就人类命运共同体壮美画卷。
[范会勋,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本文系作者主持的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话语体系历史生成和现实构建研究”(22JD710002)阶段性成果]
总 监 制丨王列军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