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查看详情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指出,“杭州过去是风景天堂,西湖天堂,下一步是硅谷天堂,高科技天堂”。G20杭州峰会期间指出,“杭州是创新活力之城”。2023年杭州亚运会期间考察浙江时再次提出要求,“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
7月29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召开,全会作出重要决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
9月1日起,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联合《杭州》杂志、各区县市融媒体中心推出“北高峰观察·峰云访谈——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区县市一把手专题访谈”,聚焦全会决定部署,结合未来发展实际,畅谈创新活力之策。
今天,走进临安区,听听临安区委书记杨国正怎么说——
临安区委书记 杨国正
创新是临安最鲜明的标识
也是临安最强大的动力
青山湖科技城已经集聚了31家科研院所、机构和6所高等院校,全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了700家,创新指数连续5年位于全省第一梯队。
我们正在致力于打造新型存储的国家级中试基地。在新型存储的赛道,临安在杭州已有一席之地,也在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的“存谷”。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召开,临安将努力当好东道主,让世界在临安看到美丽杭州、美丽中国。
记者:本次市委全会的主题是创新,科创是临安的三张“金名片”之一,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临安有哪些具体成效和工作举措?
杨国正:创新是临安最鲜明的标识,也是临安最强大的动力。
第一个维度是创新平台越来越强。目前,全区已经集聚了31家科研院所、机构和6所高等院校,同时青山湖科技城承接了中电海康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清华大学的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分室,创新硬核支撑力不断增强。
第二个维度是创新主体越来越多。全区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经突破了700家,创新指数连续5年位于全省第一梯队。
第三个维度是创新空间越拓越宽。三年腾拓空间有1万多亩,新增创新空间63万方。今年上半年,光是楼宇创新空间项目就有170余家。
记者:这一次市委全会提出要谋深做实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请问临安目前在“两新”融合方面有什么具体的工作举措?
杨国正:一个方面,我们以产业链布局创新。
比如像生物医药赛道,目前日本大冢公司就将中国区总部设立在临安,华东地区唯一的P3实验室也在临安青山湖科技城。
比如说在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我们集聚了杭叉智能和新剑传动,包括优必选、中科智能等11家主要企业。
比如说新型存储这条赛道,临安已经拥有了驰拓科技和昕原半导体,也在努力打造成为中国的“存谷”。
另一方面是以创新链来提升产业链。
我们已累计实现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65项,撬动企业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去年技术交易额增幅居全市第1。
记者: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临安如何立足于自身的生态优势,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呢?
杨国正:一是以高度自觉保护生态环境。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召开,临安将努力当好东道主,让世界在临安看到美丽杭州、美丽中国。
二是以融合的理念来绘就全域景区。我们打造了太子尖的观雾观星、青山湖“萌鹿仙踪”等一批引流圈粉的人气景点,去年全域接待游客超过1500万人次。
三是以创新的路径推动富民增收。我们创建了“天目山宝”农产品的区域公共品牌,比如像天目小香薯、天目雷笋等以“天目系”命名的产品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记者:今年是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周年,临安作为吴越文化的发源地,在文化建设上有什么特色措施?
杨国正: 我们专门成立了吴越国衣锦城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局,吴越国王陵也创立了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安全防范的示范基地,全力守住历史之根,留住城市之魂。
今年年底,纪录片《吴越国》和电视剧《太平年》也将投放市场,“吴越文化”列入了十大现象级的省域文化标识。
我们在全力地推进“一街三区块”的建设,临安博物馆焕新开馆,吴越文化博物馆开馆以来共接待游客35万余人次,跻身全国百强热门博物馆。
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为何选择杭州?
再过3天,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将在杭州开幕。
来自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00名代表将齐聚杭州,共商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发展大计。
这是50年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也是该大会首次落地亚洲。
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很多,如此高规格的大会为何会在杭州举办?是大会选择了杭州,还是杭州吸引了大会?
毋庸置疑,不管哪个原因,都绕不开一座山——临安天目山。
最近,记者扎进了天目山深处,走访大山里的居民、企业和护林员,尝试寻找答案。
从砖瓦厂到美丽乡村
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这下好啦!梦云和家宽都回来了,在村里创业,赚世界的钱……”
9月9日上午,临安於潜镇涌村村民周根娣家的“日咖夜酒”正式开业,闻着一杯杯香气四溢的美式、拿铁、澳白、摩卡……57岁的她笑容满面,不过更让周根娣高兴的是,一双儿女都从城里回村,开起了咖啡馆。
上世纪90年代,周根娣家边上就是两个砖瓦厂,让这个距天目山景区约10公里的小山村难言美丽。“家里就四五亩地,东一块、西一块,想种雷笋么没技术。”
1997年,周根娣和丈夫带着5岁的女儿,背井离乡开启了新的谋生之路,他们先后辗转于临安城区、黄山市、宁国市、绍兴柯桥等地打拼,这期间他们又有了小儿子。“考虑到孩子们念书,我也想过回於潜发展,但没找到合适的行业,就又出去了。”周根娣说。
直到去年回家,看到砖瓦厂拆除后的大开发,涌村迎来和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频共振的机会,周根娣决定落叶归根,回乡发展。
涌村的变化吸引的不只有叔叔阿姨辈的“返乡人”,还有90后、00后年轻人,其中就包括周根娣21岁的儿子范家宽和34岁的女儿范梦云。
范家宽在余杭阿里园区的咖啡连锁店当过店长,看到村里发展起来了,他回村开了一家“日咖夜酒”。范梦云也从临安城区回到了村里,在店里帮忙做甜点。
如今的涌村,焕然一新:外立面改造后村舍更加靓丽,电线“上改下”告别了杂乱,美丽庭院和乡村小品提升了“颜值”,农家乐、民宿、村咖、乡村书屋、乡村非遗手作店……如雨后春笋一般冒了出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回到她身边。
“醇正的咖啡做好了,存酒的橡木桶也买来了,我们还打算在小院里弄个投影,让客人吹着晚风喝咖啡、看电影、看浙BA、听音乐、聊人生。”周根娣望着百米开外的幸福摩天轮,笑着说,乡村能留得住年轻人,才是最好的振兴。
从传统照明到“阿拉丁神灯”
光影黑科技深度融入临安文化
晚饭后,周根娣习惯沿村旁的东关溪散步。很快夜幕降临,村口的“光影秀”吸引了她的目光。
蝴蝶张开双翅在微光中翩跹流转,树叶脉络似星河流动,灵动可爱的小鹿仿佛在跳跃奔跑……这些栩栩如生的光影黑科技,是临安的杭州矽能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的“光触膜”技术。
这项技术核心在于纳米级精密操控,通过在高分子材料上面加入很多可控的微纳结构,使普通高分子材料蜕变为具备光学功能的智能薄膜,呈现出流动的光影效果。
周根娣看到,被“光触膜”点亮的摇曳芦苇、威武云豹、灵动翠鸟、大山雀和轻盈绵毛鹿茸草,仿佛一幅“鸟兽同游”的天目山生态画卷;天目山凤仙花、大红蛱蝶、华南梅花鹿、茶胸斑啄木鸟以及天目铁木,勾勒出“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的野趣。
矽能新材料是如何创新开拓这片新“蓝海”的?公司董事长佘晓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不停地创新。真正原创的东西,从来没有很简单地做出来,这项技术是我们全球独创的,前后花了12年时间创新研发,从装备技术到实施手段再到材料,难度都非常高。”
2021年,光触膜技术获得了中国照明领域的“奥斯卡”金奖——阿拉丁神灯奖。三个技术奖我们拿回来了两个——最佳技术奖和最佳产品奖。
但光有技术还不行,佘晓峰认为,只有将创新与文化深度融合的产品才真正具有生命力。“我们提出了一个‘艺术照明’理念,就是将光触膜技术与传统文化相融合,让未来的每一个灯泡,每一盏照明,都是充满艺术和文化的。”
佘晓峰说,临安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可挖掘的文化元素非常多,接下来他们不仅努力让光更生动有趣,还要让光在不同叙事中“复活”临安历史文化。
从巡山和尚到专职护林员
传承千年的文化在天目山流淌
9月12日,午后烈日灼人,57岁的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科科长、护林员赵明水攀爬在天目山的巡山道上,汗水划过他的脸颊,滴落在地上。
天目柳杉
流传千百年的巡山护林,也是临安天目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根据《西天目山志》记载:天目山历代寺院都有专职“巡山和尚”,少则几人,多则数十人,常年巡护山林,凡偷盗树木,一经抓获,必罚缴大米或白银。
历代僧众不仅护林,还要不断营造。譬如从三里亭至老殿的登山道两旁的巨大柳杉,多呈行道树状,为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年)筑路前后所栽。
天目月乡村落景区
新中国成立后,对天目山的保护越来越规范,先后设立了专职护林员、管护点、管护站、天目山管理局,1988年,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两年后,升级为“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如今对天目山的保护更是引入了大数据、无人机、红外摄像机等现代科技手段。
银杏Ginkgo biloba(一级)
“每棵树都有自己的故事,柳杉记录了千年的风雨,银杏承载着物种的秘密,天目铁木则是‘地球独生子’。我的工作,就是守好这些故事,把它们一直讲下去……”穿梭在天目山的“大树王国”,赵明水和150余名守山人的脚步一步比一步坚定。
天目山文化、吴越文化和浙西民俗文化是临安数千年璀璨文化中的三颗明珠。今天的天目山,因为传承千年的保护,已拥有上万个物种,被誉为“世界物种基因宝库”;因为一系列丰富的文化,又被称为“浙江第一名山”。
生物圈保护区距离城市越近,保护难度越大。
天目山保存着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中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也是全国与大城市空间距离最近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但天目山不仅成为“世界物种基因宝库”,还实现了生态美、产业旺、百姓富、文化兴。
杭州走出了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和谐共生的路子,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提供了“杭州样本”。
这或许才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选择天目山、选择杭州的重要原因。
橙柿互动·都市快报 记者 王斐帆
视频 李雪 肖宽 王颖子
摄影 陈中秋
编辑 成嘉怡
审核 毛迪 王晨郁
BREAK AWAY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