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姆林宫的会场,普京开口那刻,没人敢挪椅子。去年开过类似的会,抑制通胀、稳增长、别把货币政策整坏,几条线画得清清楚楚。话讲到这儿,普京抬眼扫了扫,会场稳得像是被钉住。接着,他没有任何铺垫,丢出第一个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了什么?
场内静了,安静到能听见笔尖轻触纸面的那种静。没人回应。普京没等。他把数据摆上台面:今年前7个月,GDP增速1.1%。7月同比0.4%。这速度不够。话锋一转,又接连抛出两个问题:我们能不能达到自己设的目标?还是要考虑其他措施,甚至更高利率?
三问落地,还是没人吱声。不是听不见,也不是听不懂。大家都明白,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例会,这是未来三年的国家账本,是俄罗斯经济的体温计。数字在降,压力在涨。
这场会,议题很硬,预算、增速、通胀、利率,哪个都不轻。官方的时间线摆在那儿。去年到今年,俄罗斯曾连着两年跑在4%以上,风头很猛。到了今年,节奏慢下来了。出现了自2022年以来第一次季度环比萎缩,这一刀捅破了气球,所有人都知道,势头没了,接下来要靠真本事。
经济团队早嗅到苗头,米舒斯京这边,把2025年的预期先从2.5%改到1.5%,又从1.5%改到1.2%。两次下调,说明判断更趋保守。对照一下IMF给的全球预期,大约3%。差距摆在眼前。也正因为这样,普京给出了新的硬目标,增速要跑赢全球,起码3%以上,还点名财政稳定和政策执行力,别空喊口号,得落到纸背后的那笔钱上。
乌克兰战场的态势,外行也能看出个轮廓。俄军手里占着场面,但要把对手完全压到谈判桌上,没那么简单。乌东几处要塞,都是多年构筑的硬骨头。攻坚战哪有省钱的,炮弹和燃料都是真金白银。那句老话一点没过时,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一天不收尾,国防开支就一天不可能松。
外部环境也不帮忙,制裁在加码,能源价格没有前年那样的好运气,乌克兰对俄油气设施的袭击不时出现,能源出口收入就容易掉链子。财政收入缩了口,政府优先级只能往前线倾斜。民生、创新、产业升级这类慢活,资金被挤压,赤字的压力也在那儿鼓着。财政这口锅,越烧越容易糊底。
会场那一阵沉默,背后其实是对现实的默算。加息,能挡住通胀,但会打掉投资和消费的胆量;降息,可能会给经济一点活水,可通胀的口子又担心绷不住。两难,典型的两难。普京的三问,就是要团队给出选择,给出代价,给出时间表。是守住物价,还是稳住增长,能不能兼顾,拿什么兼顾,怎么兼顾。这才是会场没人敢接话的根。
另一个角度看,解决办法不只在利率表上。对外,是不是能打开新的收入阀门?普京刚从北京回去,和中方、蒙古谈了天然气管道的合作,备忘录已签。如果几个月内真能敲定供销协议,照付不议的条款可以带来一笔预付款,财政的喘息空间会大一点。话又说回来,管道项目牵扯的细节多得很,商业、技术、地缘、定价、结算,环环都要卡实。真要在短时间内磨合好,难度不小。
对内,增税是最快的路子。收得快,来得直接。但眼下的收入、就业、物价,哪一个不敏感?一加税,企业成本更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更薄,舆情也会更紧。用不用这把刀,怎么用,切哪儿,不只是经济判断,还牵扯社会承受力。普京会不会拍板,外界心里都没底。
俄罗斯的结构性问题卡在三处,增长动力弱了,过去靠能源的大块头在缩水,战事相关的高温区撑着面子,但很难带动全局;物价与利率纠缠,央行与财政拉扯,政策需要一把梳子;外部制裁没有松动迹象,新市场、新伙伴、新产品线,都得更快落地。只靠一次会议,不可能把这团线梳顺,可有些话要讲清楚,有些账要摊开。有目标就要有路径,有路径就要有节点,有节点就要有人背责任。
这时候,管理层最怕三件事,怕空话,怕拖延,怕互相甩锅。说一千道一万,企业关注的是融资利率何时能下,订单能不能稳;居民关心的是工资涨没涨,物价能不能稳住,贷款压力有没有缓一缓。宏观的句子太远,小日子的账本最实在。这也是那三问的刺点所在。看到了什么,能不能实现,需不需要加码。每一个问题背后,都对应一串具体动作。
战时经济不是常态,国防订单的放大效应,掩盖不了产业链的短板。关键零部件、装备更新、民用科技转化,这些不出亮点,增长的台阶很快会见顶。非能源收入比重上不来,财政的稳定性就反复。有人会说,靠资源、靠大宗,也能撑住。问题是,价格有周期,制裁有变量,通道有风险。越到这个时候,越需要耐心做长期主义的难活。
很多人关心央行的态度,会上一言未发,并不代表没有方案。利率走廊、出手节奏、预期管理,央行向来讲究节奏感。问题在于,货币政策能管住通胀,却管不出新的增长点。要新增长,得靠财政、产业、科技一起上。预算怎么编,项目怎么投,补贴怎么投向,税制怎么调整,这是政府序列要给出的硬答案。
企业要的,是确定性。贷款什么时候好谈,税负是不是稳定,外贸通道有没有保障,汇率波动会不会再来一波。居民要的,也很朴素。菜价、房贷、医疗、教育,能不能不再节节攀升。每一次政策摇摆,都是信心的消耗。大家都明白,经济不是军令状,但经济也吃军令状,尤其在战时环境下,纪律最能省掉试错的成本。
三问之后的沉默,不一定是尴尬,也可能是谨慎。任何一句“能达成、能实现”,在这个节点都要带注脚。怎样达成,付出什么,承受什么,时间表怎么排,先难后易还是先易后难。没人愿意在镜头前随口应诺,也没人敢在这个话题上讲漂亮话。这种克制,未必是坏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