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九一八上映,《731》让历史再一次震撼

0
分享至

文︱陆弃

今天,电影院的灯光亮起,《731》在全球上映。网络数据显示,截至18日19时53分,单日票房突破3亿,刷新中国影史纪录,也同时登顶单片单日总场次榜和首映日总场次榜。这不仅是商业上的胜利,更是一场历史与记忆的唤醒。

《731》讲述的是抗战胜利前夕,日军为了扭转战局,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展开细菌战研究,屠戮无数百姓,进行人体实验的惨烈故事。侵略者曾试图掩盖真相,用谎言掩饰罪行,但中国人民揭露历史的决心,像那一条条被炸毁的铁路轨道般坚韧,永不消散。屏幕上每一个场景都让人震颤,历史的阴影跨越时间,直击观众心底。



选择在9月18日上映并非偶然。1931年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从此陷入长达14年的浴血抗争。那场浩劫,不仅是东北大地的破碎,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沉痛记忆。日军731部队的残暴延续了这段历史,从1937年至1945年,他们在中国各地及东南亚建立起细菌战网络,留下人类至暗的一页。电影用影像让沉默的历史重声呐喊,让每一个观众不得不正视那段无法忘却的国耻。

首场放映定于9时18分,并标注“警钟长鸣”,这既是纪念,也是提醒。提醒每一代人,无论历史如何远去,真相必须铭记。电影院里的每一排座椅,都像是一座沉默的祭坛,观众坐下,眼前不是虚构的娱乐,而是鲜血和苦难的真实映照。银幕上被实验的人群、被摧毁的家庭、被迫害的生命,都在无声控诉,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不容轻忽。

《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对历史记忆的再现,是对民族精神的召唤。那些残酷的细节、科学实验背后的冷血逻辑,每一帧都让人警醒:战争与侵略从未因时间而消逝,遗忘就是纵容。在这样的影像冲击下,观众的心中涌起的不仅是愤怒,更是反思——为何历史的悲剧会一次次被书写,又为何正义与记忆需要不断守护?



影片的票房与场次纪录,也折射出当代中国观众对历史真相的渴望。人们愿意走进影院,不是为了刺激和娱乐,而是为了重温那段被侵略者刻意掩盖的历史,为了让国耻成为警钟,为了提醒自己:自强不息,不容忘却。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也是对先辈牺牲的致敬。

《731》呈现的,不仅是历史的阴暗面,更是民族精神的光芒。在屏幕之外,九一八的记忆仍在城市街头、博物馆中、教科书里回响。电影让那些曾被尘封的名字、被掩盖的事件重新鲜活,每一位观众都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通过影像,记忆得以传递,警钟得以长鸣。



这部影片告诉我们:历史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真相不会因掩盖而被遗忘。那些被侵略者试图掩盖的惨剧,被电影呈现,被观众铭记。每一个镜头都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国土和尊严需要守护。看完影片,走出影院的瞬间,仿佛听到历史在耳畔低语:吾辈自强,勿忘国耻。

从票房的数字到观众的反应,《731》不仅刷新了影史纪录,更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历史的力量。它让每一个中国人明白,记忆不只是过去的伤痛,更是未来的警示。纪念九一八,不只是翻开一页历史书,而是让民族的自尊与警觉长鸣不息。今天的《731》,让我们在影像中重温过去,在心中立下誓言:铭记历史,守护和平,吾辈自强!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陆弃 incentive-icons
陆弃
历史春秋网总编辑,青年作家
7000文章数 127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