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铜的化学组成与结构
从化学组成来看,黄铜主要由铜(Cu)和锌(Zn)两种元素构成。普通黄铜仅包含铜和锌,而特殊黄铜则在此基础上添加了其他元素,如铅(Pb)、锡(Sn)、铝(Al)等,以进一步优化其性能。在黄铜的微观结构中,锌原子融入铜的晶格结构,由于锌原子与铜原子大小略有差异,这种原子尺度的 “混搭” 导致晶格发生畸变,从而赋予黄铜区别于纯铜的特性。
以常见的 H62 黄铜为例,其铜含量约为 62%,锌含量约为 38%。不同的锌含量对黄铜性能影响显著。当锌含量较低时,如在 35% 以下,锌原子可完全溶于铜中,形成单相 α 固溶体。此时的 α 黄铜具有良好的塑性,易于进行冷加工,适合制造诸如销钉、螺栓、弹壳等零件。而当锌含量在 36% - 45% 之间时,黄铜中除了 α 相,还出现了以铜锌为基的 β 固溶体,形成 α + β 双相黄铜。β 相的存在使得黄铜的塑性降低,但抗拉强度上升,这种特性使其更适合热压力加工,常用于制造水龙头把手、门窗配件等产品。
二、黄铜的化学性质与反应
(一)耐腐蚀性
在大气和淡水中,黄铜展现出较好的耐腐蚀性。这是因为在其表面会缓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如同给黄铜穿上了一层 “防护铠甲”,阻止了内部金属与外界环境的进一步接触,从而减缓腐蚀速度。然而,在海水中,黄铜容易发生脱锌腐蚀。海水中富含氯离子,氯离子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够破坏黄铜表面的氧化膜,使锌原子优先溶解,导致黄铜结构受损。不过,通过在黄铜中添加少量的砷(As)、锡(Sn)等元素,可以有效提高其耐海水腐蚀性。例如,海军黄铜中添加了锡元素,大大增强了其在海洋环境中的抗腐蚀能力,被广泛应用于船舶制造领域。
(二)与酸碱的反应
在非氧化性酸,如盐酸(HCl)、稀硫酸(H₂SO₄)中,黄铜反应相对缓慢。以与稀硫酸反应为例,锌作为较活泼金属,会与稀硫酸中的氢离子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H₂),同时产生锌离子(Zn²⁺)进入溶液,而铜由于活动性较弱,基本不参与反应,反应方程式为: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但在氧化性酸,如硝酸(HNO₃)中,黄铜会迅速发生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不仅能与锌反应,还能与铜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氮氧化物(如 NO、NO₂等)和相应的铜盐、锌盐。例如,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 4HNO₃(浓) = Cu (NO₃)₂ + 2NO₂↑ + 2H₂O。
在碱溶液中,一般情况下黄铜相对稳定。但在高温、高浓度的强碱溶液中,黄铜也会发生腐蚀。这是因为强碱会与黄铜中的锌发生反应,生成锌酸盐,从而破坏黄铜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