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北大教授朱青生: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更是观念与制度的革命

0
分享至


北京大学教授、图像学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国际艺术史学会原主席朱青生接受国际在线采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冯薇薇):9月16日-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陕西西安举行。本届论坛以“数联古今 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旨在加强交流对话、凝聚广泛共识,更好以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来自全球50余个国家和地区,及9个国际组织的约800名嘉宾参会。

论坛期间,北京大学教授、图像学实验室首席专家、上海外国语大学世界艺术史研究所所长、国际艺术史学会原主席朱青生接受采访,就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意义、技术路径与未来方向分享见解。朱青生指出,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观念革命。

三十年技术积累,从汉画到埃及的突破

朱青生带领的团队已深耕文化遗产数字化领域三十年。从1995年开始,团队就致力于中国汉代图像的数字化工作。“当时扫描一个不太清晰的图像就要3-4个小时,花费1万多元。”朱青生回顾了早期的技术困境。如今,中国的微痕扫描技术早已达到世界前沿水平。2023年,团队凭借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3卷《汉画总录》,正是三十年工作的集中体现。

中国团队的技术实力在国际合作中得到充分验证。朱青生透露,团队技术曾帮助埃及发现了新的法老墓入口,震惊埃及古学界。“我们能够将看不见的细节通过工业级设备扫描下来,再通过算法和专家解读呈现结果。”朱青生说。

超越技术层面,构建系统解决方案

朱青生强调,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是保存技术,更是一套系统解决方案。例如,通过高精度的微痕扫描技术,可以清晰呈现文物表面的细微痕迹,而索引语言方案(IIML)则为图像的标注和检索提供了标准化工具。在理论层面,朱教授提出了“形相学”理论,对图像的本质和分类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图像不仅仅是物的再现,更是人类对真理的一种图表解释。这一理论为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

观念转变与市场运作:文化遗产的全民共享

面对数字化进程中的现实挑战,朱青生提出了以市场机制推动数字资源共享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将数字文化遗产产品转化为可分割、可交易的股权式产品,通过区块链等技术保障版权,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学校、机构甚至个人都能以较低成本获取高质量数字资源。

朱青生强调,文化遗产数字化不仅是一项技术工程,更是一种“向美的传播”。他期待团队未来能以技术为支撑、以理论为引领、以市场为机制,率先走出一条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之路,为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作出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国际在线 incentive-icons
国际在线
读懂国际 点赞中国 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
427293文章数 284386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