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的第94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94周年。
对此,让我们再度将时间退回到94年前。
这个作品也是献给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爆发94周年。
甚至可以说,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已经站起来了,日本难道还不道歉?
在1940年2月23日,吉林濛江县三道崴子的林海雪原里,抗联第一路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的杨靖宇,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边缘。
日伪军的围剿已经十多天了,杨靖宇独自一人发着高烧,几天内粒米未进,再加上左臂的枪伤,已经让他没有力气再跑了。
远处传来了日伪军的喊话声,要他投降。
声音很熟悉,是杨靖宇的老部下,曾经的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
此人是杨靖宇一手培养的心腹,谁都没有想到,此人会成为围捕杨靖宇的汉奸。
杨靖宇很清楚,自己已经到了最后关头,死则死矣,何惧之有?
于是杨靖宇不再吝啬子弹,向日伪军猛烈开火。
看到杨靖宇宁死不降,日本讨伐队队长岸谷隆一郎,不得不放弃活捉杨靖宇的念头,然后下令开枪。
程斌拍了拍机枪手张奚若的肩膀,曾经抗联第一军第一师的王牌射手张奚若马上会意,一个点射,全部打进杨靖宇的胸膛。
曾经响彻白山黑水的一代英雄,就此陨落,时年只有35岁。
围上来的日本人非常好奇,天寒地冻、弹尽粮绝的杨靖宇,如何生存这么多天?
于是当场决定将杨靖宇开膛破肚。
但是打开一看,只有草根和棉絮,日本人看到这一幕都傻眼了。
岸谷隆一郎喃喃自语表示,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
事情还不算完,第二天一早,程斌接到岸谷隆一郎的命令,要把杨靖宇的头颅送到长春去示众。
【东北抗联的杨靖宇将军,值得敬佩】
于是程斌让张奚若的副射手白万仁执铡刀、弹药手王佐华抱着杨靖宇的头,张奚若则抱着杨靖宇的腿,抬到了铡刀上,白万仁合上铡刀,把杨靖宇的头铡了下来。
这几个人,都是杨靖宇曾经的部下,也正是他们,让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和身躯分离了18年。
从此之后,杨靖宇的头颅,辗转于长春、沈阳进行展览。
最后被泡进了福尔马林瓶子,遗忘于长春医学院的地下室。
一直到长春解放前,才被地下党员找到,存放于东北烈士纪念馆。
靖宇不负国,国定不负靖宇。
在1958年,时机终于成熟,国家为杨靖宇举行了公祭仪式,杨靖宇的头颅,终于能和身体合二为一。
67年之后的9月,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中国向世界呈现了一场宏大、精彩、威慑力十足的大活动。
在大活动之中,很多人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战旗方队接受检阅的时候,“央妈”给了杨靖宇支队这面战旗足足十几秒的镜头,远超其他部队的旗帜。
为什么?
因为杨靖宇值得,抗联值得。
第一,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一场可歌可泣的民族史诗,那么东北的抗战就是这部史诗的开篇。
在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按照光头的命令,率东北军撤出东北。
但是东北人民真的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有抵抗”吗?
并不是。
虽然光头当时有不抵抗的命令,但是依旧有一批东北军人没有将大好河山拱手让出,纷纷开始自发抗日。
比如说东北军王铁汉部、马占山部、唐聚五部,打响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枪。
东北全面撤退之后,还有一部分不愿意离开的东北军、警察、农民、工人等,坚持在敌后战斗。
他们组建了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大刀会、红枪会等组织。
统称为东北抗日义勇军。
如今我国的国歌,就是源自当年的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军歌。
但是这些义勇军没有统一领导和编制,各自独立、装备简陋、军费无着落,内部还山头林立、纷争不断。
虽然靠着血勇之气与日寇进行了殊死作战,但是自身也遭到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损失,很快就难以为继。
到了1933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的作战行动就陷入了低潮。
与此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逆势成为东北抗战的主流。
早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三天,我们就发表了相关宣言,号召各地组织各种形式的抗日义勇军,拿起武器抵抗日本的侵略。
于是我们派遣大量管理人深入东北腹地,组织抗日斗争。
与很多人印象中的东北抗联出身草莽不同,这些管理人多为当时的精英。
比如说杨靖宇、冯仲云、张甲洲、于天放毕业于清华大学,赵尚志是黄埔军校出身,周保中就读云南讲武堂。
赵一曼曾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等等。
经过他们不懈的努力,用了两年的时间,就在南满、东满、北满、吉东等地创建了十几支反日游击队,与东北抗日义勇军并肩作战。
到了1936年,眼看各地的义勇军抗日活动陷入低潮。
于是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抗联就此诞生。
抗联拥有11个军,第1、2、3、6、7军是以游击队为主。
第4、5军是以王德林和李杜余部为主。
【东北抗联,阻止关东军入关】
第8、9、10、11军则是以其他义勇军余部和抗日山林队为主。
虽然编成了11个军,但东北的环境并不支持像内地那样,属于完整的军队作战,每个军的人数其实也就1000至2000人,少的只有几百人。
抗联所谓的“军”,更像是一种迷惑敌人的手段。
这也就决定了,抗联的作战风格,与内地的那种大规模的师、团级作战不同。
是以袭扰战与伏击战为主。
比如说在1937年10月,杨靖宇指挥第一军的200余名战士袭击了宽甸县,击毙30多名日军、10多名伪军,烧毁了两辆汽车。
缴获步枪30多支,以及许多军需物资,打出了抗联的声威。
几乎在同一时期,抗联第二军也集中400人的兵力,奔袭辉南,也就是如今的吉林省通化市,并成功破城,消灭日伪军近200人。
而赵尚志指挥的战斗中,将讨伐队引入一段结冰的山涧河谷,然后伏兵突然开火。
日军仓促应战却频频滑倒在冰面上。
成为无处躲藏的“活靶子”,很多人还掉入了冰窟窿。
此次交手,东北抗联以7人牺牲的代价,歼灭日伪军200多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成为东北抗联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除此之外,抗联还频繁发动破袭战,针对日军的交通线、通信设施、仓库、工程实施精准破坏,切断日军运输、瘫痪其指挥、加剧其补给困难。
仅在1937年9月至1938年6月,抗联就出动3304次,战斗1242次。
哪怕1940年后,抗联生存日益艰难,不得不加入苏联整编,也依然坚持越境对日作战。
比如说赵尚志,加入苏联之后拿到了一批武器,马上就越境回到东北,打下一座日本人控制的金矿。
解救了大量被日军抓捕的中国劳工。
更为传奇的是,抗联教导旅第二营营长王效明,从1943年开始,就带人回到了东北进行了一系列侦察作战。
在1944年6月29日,袭击了关东军铁道兵第二联队,击毙了日军工兵大佐半田伊之助。
一个月之后,又袭击了关东军第五军独立工兵第七联队,击毙了联队长小金泽福次郎大佐。
这两人在事后都被追授少将军衔。
在1944年7月25日,王效明部还打下了日本一架战斗机,这架飞机上是日军陆航少将森玉德光,日军大本营事后追赠为陆军航空兵中将。
这也让王效明部成为东北地区击毙日军最多的抗联部队。
【九三大活动,展示杨靖宇战旗】
以至于老百姓中都流传这样的一个歌谣,那就是“敌气森森日月昏,关东父老盼联军,一声爆炸山河动,处处争颂王效明”。
总之,抗联14年的敌后作战,共使日军毙、伤、病、俘约17万人,伪军5万余人。
牵制日军兵力76万人,为关内战场减轻了巨大的压力。
在原来的计划中,七七事变爆发之后,日军是想往关内调兵的,但就是因为抗联的存在,日军不仅没有办法向关内调兵,东北的日军反而从20万增加到了50万。
此外还有大量的伪满军以及大量物资,也被牢牢栓在了关外战场。
就像教员说的那样,“例如东三省的游击作战,在全国抗战未起之前,不存在配合的问题,但是在抗战之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哪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名敌人,多消耗一枚敌人的子弹,多钳制一名敌人,让其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一份力量。给予整个敌人和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1945年9月,日军投降,但是抗联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抗联教导旅跟着苏军回到国内,随后扩编为东北人民自卫军,后来与挺进东北的军队合并,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
随后这一支部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入关京津,然后一路向南,一口气打到了海南岛。
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支部队的名字了。
那就是抗联的新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
第二,抗联的战绩是显赫的,也很快引起了日军的注意。
当时,日军对华全面战争箭在弦上,东北兵力是日军最大的仰仗,他们急于扑灭抗联,好挥师入关。
为了消灭抗联,日军在东北部署了11个师团的庞大兵力。
还有大量的守备队、开拓团武装作为支撑。
还好,东北地区面积广大、地广人稀,抗联以雪原密林为基地,神出鬼没打击日军。
而日军主要依赖交通线前进,不仅没能消灭抗联,反而在一次次围剿中被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痛定思痛的日军,在汉奸的献计之下,使出了三条毒计。
第一条就是“归屯并户”。
也就是说要将分散的庄、屯强行合并,把民众集中驱赶到比较大的“集团部落”统一居住。
在部落周围修建高墙,驻兵防守,百姓下地干活都得出示良民证。
在部落之内,实行粮食配给制度,当天只能领当天的粮食。
家家户户都没有余粮。
同时,日军在铁路、公路,重要河道等交通线和大小城镇全面布防。
形成了一条铁链,锁紧了抗联的活动范围。
这样一来,老百姓和抗联就被隔离开了,抗联的重要补给源,自然就被切断了。
第二条就是日伪军警分别编成“讨伐队”“出击队”“挺进队”“警防队”“游击队”“特搜班”等,对抗联部队进行分割包围,实施大规模搜剿。
日军还发明了一种“壁虱战术”,简单来说就是一旦发现抗联,就像“壁虱一样盯住不放”。
导致抗联每次战斗结束之后,要跑上百公里才能摆脱日伪军的追击。
第三就是成立了一个名为“长岛工作班”的特务组织,专门进行策反活动。
三条毒计一出,抗联马上陷入了困境。
过去,抗联主要依靠群众来买衣服、买粮食,但如今大片大片的土地成为无人区。
抗联衣食无着,生活艰苦。
但是这种隔离反而给日军的甄别带来极大的便利,只要出现在无人区的人,必然是抗联无疑。
抗联面临的真正考验,终于到了。
东北原本是苦寒之地,每年雪期有五月有余,天寒地冻之下,极端温度能达到零下四十、五十度。
现代人总觉得东北的冷也就那么回事,漠河、雪乡也不是没去过。
但是只有走进林海雪原,才能真正体验到极寒环境的冷酷无情。
哪怕太阳还在天上,地面上零下三四十度也是家常便饭。
抗联大多在深山老林活动,是不可能建设房子的,大多数抗联士兵只能“天当被地当床”,只有少数伤员才能住进地窖子。
那么问题来了,人在这样严寒的气候下,不拢火就会冻死。
但是拢了火又容易被日伪军发现。
很多时候,抗联战士不得不放弃拢火,晚上只能抱在一起睡觉,哨兵半个小时就需要把人叫醒,否则就会冻死。
李兆麟将军的《露营之歌》中,“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就是抗联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天寒地冻下,身体对热量的需求更大,但是问题在于,老百姓都被抓进“集团部落”,根本没有粮食。
长征再艰苦,起码走的很多区域都是有人区,打了土豪之后还是有粮食吃的。
偶尔还有肉吃。
可是抗联呢?
在茫茫雪原中,真的是没有半粒粮食。
在1939年10月21日,抗联第三路军冯仲云就表示,“1938年来,松江两岸之队伍大多被围深山密林,饥饿与寒冷、弹尽粮绝,整年吃树皮、青草、草根、松子、马皮,均为其难得而不能供给之食粮”。
饿的不行的时候,御寒的棉絮,都被搓成小团和着雪水囫囵吞下。
此前,担任杨靖宇将军警卫员的黄生发表示,“雪地行军,裤子总是湿的,被寒风一吹就冻成冰甲,很难打弯,也不知道有多沉,迈步都吃力,鞋子也跑烂了。至于衣服全部让树枝扯烂了,白天黑夜都挂着厚厚的霜,浑身上下全是白的,全是凉的。更难的是吃的,别说粮食了,连草都找不到,枝枝叶叶被霜打枯了让雪埋上。能吃的草根冻在土里没法找,只好吃难以下咽的树皮。先把老皮刮掉,把那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啊,嚼啊,但就是咽下去了,肚子都不好受”。
甚至别想着生火做饭,一冒烟,鬼子与汉奸就都知道了。
更别说煮也没有盐,只能勉强吃下去。
【东北抗联的牺牲,不容忽视】
别管肚子的感受,后续的问题,暂时不考虑。
这会儿能活下来,能拉枪栓,与鬼子干,就先说眼前,十几天看不到粮食,数十天不见盐粒,上百天看不到油腥,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当时,粮食成为危及抗联生存的最大问题,缺粮已经缺到敌人不用打,光困就能几乎困死大部分抗联的程度。
相比冬天,夏天的时候能稍微好一点。
至少能偶尔打到一只野兽。
可是夏天也谈不上是抗联的朋友,茫茫的密林区中,沼泽密布,蚊虫和水蛭特别多。
人从里面经过,要么被咬一身包,双脚长时间在沼泽里行走,被沤烂是常事,常常会因为感染引发高烧。
生病就更麻烦了,抗联缺医少药,有了病痛只能硬扛。
有时候挨了子弹,还得在没有麻药和消炎药的情况下,强忍着疼痛,自己给自己做手术。
然后用子弹火药消毒封口。
许多战士负伤之后,甚至连使用干净绷带包扎都做不到。
曾经在抗联第三军的女战士回忆说的,当时为了节约子弹,每逢打仗,拿枪的战士冲锋的同时,还有一群年龄比较小但不拿枪的孩子跟着往前冲。
这些孩子的任务,一是扔炮仗,吓唬敌人。
二是身边的战友牺牲时,一定要把他身上的枪支和弹药带回来。
这不是《兵临城下》的电影,而是发生在东北战场残酷的现实。
为了在冰天雪地中生存下去,杨靖宇参考“绺子”的做法,在密林深处建立密营,趁土地化冻的时候,将整排木桩打入地下,形成了墙体。
上面搭上木排和茅草,就能勉强住人,无论是供伤员休养,还是用于武器弹药储存地,都算是有地方了。
密营能遮风挡雨,也不怕日本飞机的空中侦察,为抗联的生存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密营很快就迎来了真正的敌人,那就是叛徒。
之前我们提到了,杨靖宇和赵尚志等人,是受上级委派组织抗日的。
但是从长征开始之后,抗联就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失联时间之久,在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在1936年,杨靖宇率领南满地区抗联部队两次西征,企图打通关内通道,与我们取得联系。
但是均以失败而告终。
在1940年,第一路军副总司令魏拯民,曾给上级写信,我们犹如在大海中失去舵手的小舟,犹如双目失明的孩提,东碰西撞、不知所从。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孤悬关外,消息断绝。
更看不到胜利的希望,只有身边的一个又一个战友牺牲或者冻饿而死。
在这种绝境之中,抗联迎来了最艰难的考验。
一支战斗队伍,最核心的任务是聚集人心,维持队伍。
人心怎么聚?
起码需要对外联络吧?
要让大家还有坚持下去的希望吧?
但是在东北这个信息孤岛之中,有没有人怀疑过我们已经放弃抵抗?
不会再有人来支援我们了?让自己的坚持成为笑话?
吃不饱穿不暖也就算了,但是连希望都看不到,还如何坚持?
正是因为看不到希望,所以叛变在抗联中,并不罕见。
再加上抗联多为地方自发武装整编而来,也没有时间进行系统性的组织整顿和思想清理。
从1939年,抗联步入困难的时候,开小差的人就没有停过。
如果开小差只是脱离队伍,那还算情有可原,可是有的人转身就投靠日伪军当了叛徒,就会给抗联造成极大的损失。
比如说抗联第三军的军长赵尚志,被苏联人称之为“中国的夏伯阳”。
结果在1942年2月的梧桐河金矿行动中,突然被叛徒刘德山开枪击伤,导致赵尚志被俘。
原本日本人并不确定这就是赵尚志,而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叛变之后,指认了赵尚志,导致赵尚志最终和杨靖宇一样,也被头身分离。
还有就是抗联第八军军长谢文东,由于经受不住严酷困难的考验和敌人的诱降,最终率部向敌人投降,抗联第八军随之瓦解。
真正可恨的,可惜的,那就是抗联第一军第一师师长程斌。
程斌是钟表学徒出身,九一八之后参加抗日义勇军,随后被编入抗联。
直接听从杨靖宇的指挥。
在杨靖宇的培养下,程斌进步很快。
在23岁的时候,就坐到了师长的位置上,成了杨靖宇的左膀右臂。
但是抗联一军一师参谋长,安光勋被俘叛变之后,给日本人出了一个主意。
要解决杨靖宇,首先要解决抗联第一师,要解决第一师,首先要解决师长程斌。
要解决程斌,首先要解决程斌的母亲。
于是,日本人就专门派出长岛工作班,抓来了程斌的母亲,然后把他母亲的照片印在传单上用飞机传播,还让叛徒带程斌的哥哥程恩到深山老林去找程斌劝降。
还送去了安光勋的劝降信。
最终,程斌没能扛住日军的引诱,在1938年6月29日率部投降。
然后程斌被用于专门追捕杨靖宇。
为何要说程斌的危害极大?
原因就是程斌跟随杨靖宇多年,对杨靖宇太熟悉了,听到打枪的节奏,就知道是不是杨靖宇打出来的。
对于杨靖宇的作战风格,思维习惯,可以说是非常了解。
也让日本人有了对付杨靖宇的办法。
有了程斌为虎作伥之后,日本讨伐队的效率得到极大程度提升,接连毁掉了抗联70多个密营,销毁了抗联存在密营的大量粮食、布匹、枪械、药物等等。
这些物资,都是抗联用来过冬的。
这样一来,杨靖宇部在辑安游击区彻底失去了立足的基础,不得不在1939年北上进入濛江县境内。
杨靖宇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次转移,居然会成为自己最后一次战斗。
杨靖宇部转移之后,程斌带人紧追不舍。
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走错路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只有杀了杨靖宇,自己才能真正得到日本人的信任。
在1940年1月,这个冬天格外寒冷,而比天气还冷的,是程斌的心。
在1月9日,程斌将杨靖宇围困于濛江县错草顶子,杨靖宇转移5个山头才逃脱。
在1月20日,程斌又在马架子合围杨靖宇,打死杨靖宇部7人。
1月28日,程斌成功劝降杨靖宇部机枪连。
最令人痛惜的是,发生在2月2日,在程斌的引诱之下,杨靖宇的养子,抗联一路军司令部特卫排排长张秀峰,携带机密文件和抗联经费下山投敌。
张秀峰是孤儿,是杨靖宇一手将其带大的,教他认字打枪,但是最后居然也叛变了。
最信任的人都叛变了,杨靖宇内心是什么感受?
同时,张秀峰不仅泄露了杨靖宇的突围计划,还暴露了杨靖宇的准确位置。
程斌得到张秀峰后大喜,马上让张秀峰带路,直扑杨靖宇驻扎地。
杨靖宇猝不及防,仓促迎战,边打边退。
到了2月4日,杨靖宇身边只有15个人。
在10日,只剩下12个人。
到了12日,只剩下8个人。
在15日,只剩下6个人。
当时,杨靖宇伤口感染并发烧,为了不拖累其他人,杨靖宇下令让警卫员黄生发,带着3名伤员先离开,然后让剩余两名战士想办法去买粮食。
结果这两人很快就遇到讨伐队,二人为了不暴露杨靖宇,马上往相反的方向跑,最终壮烈牺牲。
在2月22日,几粒米未进的杨靖宇,遇到了四个砍柴的村民,请求他们帮忙买点粮食送来,村民赵廷喜劝杨靖宇投降,但是杨靖宇说了,如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赵廷喜答应下山买粮,结果转头就出卖了杨靖宇。
这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那一幕。
在2月23日,杨靖宇在濛江县三道崴子遭到敌人包围,壮烈殉国。
第三,我们如何评价抗联?
如果从军事方面来看,抗联算不上成功。
毕竟,在敌众我寡和冰天雪地的情况下,即便杨靖宇和赵尚志的游击战术炉火纯青,面对数十万的关东军和数以十万计的伪军、开拓团、保安队等,也难以扭转绝对的实力差距。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杨靖宇的意义是巨大的。
为什么?
抗联内部虽然有叛徒,但是还有更多和日寇血战到底的战士。
抗联11个军3万多人,打得只剩下几百人,师以上的指挥官战死人数达到120人。
军以上的指挥官战死40多人,11个军长最后只剩下两个人。
这已经足以说明很多问题了。
第一军军长,杨靖宇牺牲时只有35岁。
第三军军长,赵尚志牺牲时34岁。
第四军军长,李延平牺牲时35岁。
第六军军长,夏云杰牺牲时33岁。
第十军军长,王雅臣牺牲时30岁。
还有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总指挥陈翰章牺牲时只有27岁。
第一路军总司令参谋兼警卫旅韩仁和牺牲时28岁。
第三军第一师第二团的赵一曼,牺牲时31岁。
还有投江的八名抗联女战士,最小的一名女战士只有13岁。
这些都不是传说,而是中华民族用生命写成得不屈宣言。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难想象当年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是如何在饿得皮包骨头、受伤到皮肤溃烂,在零下几十度的山林里冻掉指头的困境之中。
依旧选择坚持对抗到底的。
【日本虽然投降,但是并没有认错】
他们用自己的抵抗证明了一点,那就是中华民族始终有不屈的脊梁,有宁愿站着死、绝不跪着生、不愿做奴隶的气概。
如今,在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中,陈列着一件珍贵文物,杨靖宇将军的口琴。
这支口琴是杨靖宇最喜欢的个人物品,每当部队歇息的时候,杨靖宇就会吹响《义勇军进行曲》,为队伍提振士气。
杨靖宇牺牲9年之后,这首杨靖宇一遍又一遍吹响的曲子,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
这是我们全体中国人,对杨靖宇、对抗联、对那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烈士们,最伟大也是最动人的纪念。
如今,硝烟散去,山河无恙,但抗联的精神永不褪色。
他们活过的痕迹,就是我们挺直脊梁的根基。
他们坚持的信仰,就是我们永不跪下的理由。
抗联精神,时刻提醒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尊严不是乞求来的,是用怒吼与热血支撑起来的。
未来不是坐等来的,是用信念与牺牲开辟出来的。
抗联精神,时刻叩问着生活在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强盛时代,明明吃饱穿暖,但又时不时陷入悲观迷茫的我们。
是否还记得先辈在国家存亡时刻,那种不甘屈辱,挺身而出的勇气?
是否还能在无声的战场,无形的硝烟里,不消极、不畏惧,直面每一个挑战?
是否还能在科技封锁与霸权围堵中,咬紧牙关、自立更生,杀出一条血路?
是否还能在战争来临的时候,为了子孙的明天,喊出那句震彻云霄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向前,向前,向前......”。
面对这样的情况,日本人还不道歉,还不认错?
如果依旧执迷不悟,那么真的要新账旧账一起算了。
到时候可不是道歉和认错这么简单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