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的晨雾中,震旦鸦雀的鸣叫划破芦苇荡的宁静,丹顶鹤的羽翼在曙光中舒展,数以万计的候鸟组成“鸟浪”在黄河口夜空翩跹起舞……这些珍稀画面被《大河之洲》第二季悉数收录。《大河之洲》第二季将于9月27日通过国家地理频道《华彩中国》栏目面向全球首映,并于10月5日晚间黄金时段在山东卫视4K高清频道国内首播。这部以三年时间精心打磨的自然地理纪录片,将黄河三角洲的生态之美转化为无需翻译的世界语言,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荧屏上的唯美光影,不仅续写着大河流域的青绿画卷,更谱写了一曲万物共生的生态颂歌。
《大河之洲》的成功并非偶然。回首第一季作品,早已以其卓越品质斩获第45届泰利奖电视纪录片自然类金奖、摄影类金奖和短纪录片类银奖三项大奖。该片不仅在国内引发强烈反响,更通过央视、国家地理频道、哈萨克斯坦丝绸之路国家电视台、韩国中华电视台等平台走向世界,让黄河故事、山东故事、中国故事以生动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触达全球观众。这种国际传播力的取得,源于创作团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刻理解。
山东广播电视台的纪录片创作早已形成独特风格与品牌效应。从探索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大泰山》到追溯文明源流的《城子崖》《大汶口》,从解读石刻艺术的《武梁祠》到记录时代变迁的《蔬菜改变中国》,这些作品坚守“悠久文明 青春中国”的定位,坚持山东题材、全国意义、时代精神、国际表达、共同价值的创作理念。2019年以来,山东广播电视台已拍摄播出40余部纪录片,形成独具特色的“鲁派纪录片”流派。这些作品构成了“鲁派纪录片”的精神谱系,形成了一种兼具东方美学意蕴与国际表达能力的共同体美学,成为观察解读中华文明和中国故事的新渠道、新窗口。
《大河之洲》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对影像美学的极致追求。创作团队运用4K超高清、6K航拍、红外隐蔽拍摄及延时摄影等技术,将黄河三角洲的四季轮回、万物生长表现得淋漓尽致。片中既有黄渤海交汇处的宏观奇观,也有东方白鹳夫妇在风雪中守护生命的微观细节;既有秋风瑟瑟的芦苇荡,也有白雪皑皑的滩涂地。创作团队延续了《长山列岛》等佳作的精益求精,以超高清技术捕捉每一片羽毛的颤动、每一滴露珠的晶莹,让影像本身成为生态美学的典范。这种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得该片每一帧都宛如壁纸,每一景都是生态赞歌,打造出了黄河版的“国家地理”。
更为难得的是,纪录片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更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故事。电力工人为东方白鹳“为爱筑巢”,在四十多米高空安装特殊设备;科研人员持之以恒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当地围绕双碳目标推进生态保护项目。这些朴实无华却直抵人心的叙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了人类与万物生灵命运交织、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正是这些守护者的不懈努力,让昔日条件恶劣的“退海之地”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宝地,让盐碱荒滩成为鸟类天堂,印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深刻哲理。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相册”,《大河之洲》第二季的全球首映,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国际展示,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实践。该片以湿地为窗口,以国际视野展现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魅力,以国际化表达传递中国生态文明价值观。正如古语所云:“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种着眼于大生态、大环境的表现方式,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着眼于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微观缩影。从发展优先到发展与保护并举,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河之洲》所呈现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图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河奔流,不舍昼夜。《大河之洲》第二季既是记录者也是参与者,它记录着黄河三角洲的生态变迁,参与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黄河三角洲这片年轻土地上的生命故事,正通过《大河之洲》的镜头走向世界。当我们看到东方白鹳自由恋爱、丹顶鹤自然繁育、鸟类形成壮观“鸟浪”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是一种文明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对自然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对和谐的不懈追求。这种力量,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持续发展的精神密码,也是中国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的宝贵智慧。(文/蔺炳正)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