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所的灯光下,藏着太多细碎的温暖。
是街头普法时把法条揉进家常,是调解室里用情理解开死结,也是社区矫正档案里的耐心叮嘱,安置帮教路上的反复走访——他们不仅把法律送到群众身边,更在迷途者身后架起归途,为需要的人撑起重新出发的底气。
这些故事里,有法的严谨,更有人的温度。接下来,就听他们讲讲,那些关于守护与新生的日常。
我的普法故事
张营司法所 胡佳妮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司法协理员,今年年初刚踏入张营司法所,恰逢“八五” 普法收官之年,就这样,我怀揣着紧张与期待,一头扎进了普法依法治理的工作浪潮之中。
初来乍到,面对复杂多样的工作任务和形形色色的群众,内心满是迷茫与不安。还记得第一次参与普法宣传活动,我站在人群前,准备分发宣传资料,可看着村民们那疑惑又疏离的眼神,原本准备好的介绍话术,一下子就哽在了喉咙里,紧张得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但工作不能退缩,为了让自己尽快上手,我跟着所里经验丰富的前辈们走村串户。前辈们总是能和村民们打成一片,用最质朴的语言把晦涩的法律条文讲得明明白白。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慢慢找到了诀窍。有一次,村里两户人家因为邻里纠纷问题起了争执,矛盾一触即发。他们来到了司法所寻求调解帮助,我鼓起勇气,先安抚双方情绪,随后详细了解事情经过。工作人员依据《民法典》中关于相邻关系的法律条文,向双方耐心解释。在前辈补充解释下,双方终于冷静下来,同意通过合法途径解决问题,一场邻里纠纷在司法所的普法调解下得以妥善化解。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法律知识在化解矛盾中的力量,内心满是成就感,也坚定了继续做好普法工作的决心。
在日常工作中,聚焦群众需求,我们打造“多元化+场景化”普法模式,让法律从条文走向生活。为了让更多村民参与,我们在国家安全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与同事深入村庄与集市,在村道小巷挨家发放宣传资料,涵盖国家安全知识、法律常识及法律援助申请信息,并张贴相关横幅营造法治氛围。在集市,工作人员设摊递资料、讲案例,耐心讲解法律要点,吸引群众了解法律知识,有效提升了大家对国家安全及法律的认知,像婚姻家庭、土地承包、民间借贷等。每次看到村民们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后来围坐在一起认真听讲,积极提问,我知道我们的努力有了回报。有位大爷说:“你们这些娃娃讲得好啊,以前好多事儿我们不懂,差点吃大亏,以后可得多讲讲。” 这句质朴的肯定,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得。
文艺普法润乡土,我们在小姚村开展移风易俗文艺汇演法律宣传,通过法治小品、法律知识问答等形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六一”活动期间,我们走进张营小学,以《校园欺凌如何应对》等案例开展专题讲座,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为学生们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社区矫正作为刑罚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社矫人员的教育改造,更是帮助他们重拾生活信心、顺利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而普法教育,正是这条“新生之路”上的一盏明灯,为社矫人员照亮方向、明晰边界。我们针对社矫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化普法活动。考虑到社矫人员的特殊情况,我们摒弃了以往“大水漫灌”式的宣传,转而采用“量身定制”的方式。通过一对一访谈,了解他们的犯罪类型、认知误区以及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在此基础上精心准备普法内容。为了让普法效果更持久,我们还为社矫人员发放了法律知识手册,定期在线上微信群推送法律资讯和典型案例。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深刻体会到,普法依法治理不仅仅是传授法律知识,更是在改变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我从一个面对群众讲话都会紧张的新人,成长为能熟练开展普法工作、调解矛盾纠纷的司法协理员。在“八五” 普法收官的这一年,我有幸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这段经历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激励我在未来的普法道路上,继续坚定地走下去,为乡村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永济市掌上1234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