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军报
采访手记
守护生命的空中救生员
文 | 刘林菁
7年前,关文洁从“台前”走到了“幕后”。
那时,关文洁是空降兵某部一名侦察兵。得知上级单位正在选拔空中救生员,他主动报名。不少战友不理解关文洁的选择,大家觉得还是当侦察兵更好。
与冲锋一线的侦察兵比起来,空中救生员常常身居幕后。但关文洁认为救援工作同样重要,当救援对象遭遇险情,执行空中搜索救援任务的救生员便是守护这些生命的一道重要防线。
很快,关文洁顺利通过选拔考核,成为北部战区空军某旅一名空中救生员。
一次夜间海上搜救训练,让关文洁对空中救生员的重要作用感受深刻。那次任务,刚刚成为空中救生员的关文洁负责扮演等待救援的落水飞行员。
寂静的夜晚,关文洁独自漂浮在一望无际的海面。四周一片漆黑,海天相接之处的轮廓已无法用肉眼分辨。更令他难熬的是,冰冷的海水正在渐渐夺走身体的余温。尽管采用蜷缩姿势保持体温,他依旧能感受到身体越来越冷,几乎失去知觉。
“虽然知道自己将在某一刻‘得救’,但等待中的每一秒都格外漫长。”关文洁至今记得,求生的念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
终于,隆隆的轰鸣声越来越近,直升机的灯光打在他的身上。紧接着,一名战友从头顶索降下来,将他从海中“救”起。
空中救生员搭乘直升机,能够第一时间到达作业现场,高效实施搜索救援任务。关文洁知道,这是他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有人称我们是‘空中120’,在每一次生死较量中,我的心中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无论我们已经完成多少次训练,下一次任务中我仍然会像第一次一样,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实际上,空中救生员常常称自己的工作为“战斗搜救”。执行航空搜救任务所面对的现场情况十分复杂,为了保证抵达目标的速度和实施救援的精度,他们往往也在经历着生死考验。
和关文洁一样,该旅许多空中救生员来自不同战位。怀着守护生命的梦想,他们一次次越海洋、闯高原、探密林。无论遇到多少未知与挑战,他们始终保持战斗状态,尽全力完成好每一次冲锋。
特 稿
有这样一支队伍,危急关头,他们凌空掠海冲得上去,勇闯难关救得下来。这群“搜救奇兵”,就是搭乘救援直升机执行搜救任务的空中救生员。
除了救援时刻,他们平时很少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更没有人知道,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任务技术难度高、危险系数大,常常和“惊心动魄”相伴。
“我们不惧怕危险,更在乎能否以最快速度完成救援任务。为战友带来生的希望,是每一名空中救生员的愿望。”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北部战区空军某旅空中救生员,了解这群从天而降的“搜救奇兵”。
从天而降的“搜救奇兵”
文 | 刘林菁、周运佳、邹於希
“当危机突然降临,总有人挺身而出”
“航空搜救,不就是吊着绳子把人拉上来嘛!”这是很多人对空中救生员的第一印象。
事实并非如此。发现救援对象后,空中救生员仅靠一条钢索,从高空垂直而下,完成一系列行动指令后将目标救回机舱。遇到复杂地形,直升机悬停位置能达到10层楼的高度,因而,克服对高空的恐惧是他们要越过的第一道坎。
北部战区空军某旅空中救生员正在进行搜救训练。张天赐摄
空中救生员刘栋曾经是一名机务兵,他回忆起多年前刚刚成为一名空中救生员时的体会:“那年第一次上直升机,舱门一打开,不敢向下看,浑身麻酥酥的,手心也一直冒汗。”
刘栋说,身边一些新战友从地面部队选拔而来,缺乏空中经验,一到高空便十分紧张。有人曾在训练中主动申请多上机舱,等直升机抵达高空后便在舱门边咬着牙往下看,让自己适应高空环境。
起吊回舱的过程同样充满挑战。在直升机旋翼带来的气流和钢索扭转力矩的干扰下,钢索会发生旋转,并且速度越来越快。刘栋说,最初的过程中,空中救生员很容易头晕目眩,没有几个人能忍住不吐。
一次海上搜救训练,刘栋起吊回舱时,风向和风速突变导致钢索以极快的速度旋转,他不得不一只手紧紧抱住“伤员”,另一只手举过头顶,在快要抵达直升机时反复“蹭”机舱底部来抵抗巨大的扭转力。
困难远不止这些,空中作业意味着各式各样的危险情况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空中救生员陈志佳对一场海上搜救训练印象深刻,任务目标是从船艇甲板上搜救“伤员”,那是他第一次执行这项任务。
危险发生在陈志佳和“伤员”起吊回舱的过程中,他一边紧紧抓着怀中的“伤员”,一边抬头向直升机上的队友打手势。
随着直升机移动,钢索在惯性作用下大幅度摆动。突然间,一种本能的直觉让他感受到危险正在靠近。他下意识扭身,才发现自己的后背刚刚和高高的桅杆擦肩而过。
虽然惊出一身冷汗,陈志佳仍保持头脑清醒。他冷静预判下一次和桅杆相遇的时机,准确用脚蹬在桅杆上借力改变方向,才化解了险情。
尽管回想起过往的种种场景,陈志佳时常觉得后怕,但只要任务一来,他仍会第一时间进入战斗状态,义无反顾奔赴训练场。
除了应对突如其来的险情,空中救生员还要在各种极端条件下锤炼搜救能力,这意味着他们必须适应恶劣的现场环境。
在氧气稀薄的高海拔地区训练,即使是习惯了高强度体力消耗的空中救生员也难免喘不上气,他们必须克服一切不适保持最佳状态;海上搜救训练,空中救生员反复在咸腥的海水里上上下下,皮肤一次次浸泡海水,又一次次被烈日晒干,他们常常忍受着身体蜕皮后又疼又痒的痛苦,第二天照常执行任务。
刘栋告诉笔者,夜间的海上搜救训练难度更大,由于视野不佳,直升机悬停时的高度变化比白天更为剧烈,已经入水的救生员会被钢索拽着在海里起伏,海水不断涌进鼻腔和口中。
这些年,刘栋和战友数次度过危险时刻,但他一直坚定地铆在战位上:“我了解这份工作的危险性,但内心深处还是喜欢向极限发起挑战,这是勇敢者的战位。”
由于担心刘栋的安危,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他转岗。这些年,看着刘栋总是神采奕奕地讲述自己获得的荣誉,家人渐渐理解了他的选择,默默支持着他。
2020年,一部反映海上应急反应特勤队工作的电影《紧急救援》带给观众很深的印象。刘栋将这部影片看了两遍,每次看到特勤队员吊着钢索飞身而下的身影,他都会想起自己和战友在海上搜救训练时的样子。之后,他常把其中的一句台词挂在嘴边:“当危机突然降临,总有人挺身而出。”
“用智慧和勇气,完成好每一场蓝天接力”
空中救生员对“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体会尤为深刻。
空中救生员正在进行海上搜救训练。张天赐摄
“例如海上搜救,海水的热传导率是空气的数倍,救援对象长时间浸泡其中会出现低温症。因而海水温度越低,留给我们的黄金救援时间越短。另一方面,由于燃料限制,直升机悬停时间也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空中救生员林世明告诉笔者,完成救援任务的时间没有最短,只有更短。
每次执行训练任务,林世明的内心都会出现一个声音,“快一点,再快一点”。“救援速度哪怕是提升1秒,我们搜救生命的信心都更多一分。”
想要和时间赛跑,由飞行员、绞车手和救生员共同组成的救援小组必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将对高效的追求贯穿任务每一个环节。
绞车手是整个团队的核心人物,既要操作钢索收放,配合救生员的救援工作,又要与飞行员持续沟通,让直升机保持救援所需状态,必须做到“眼到、嘴到、手到”。只有经验丰富且通过考核的救生员,才能担任绞车手。
一项名为“吊三角标”的训练课目十分考验绞车手和飞行员的默契程度。在地面放置一个由细钢管扎成的三角标,绞车手指挥直升机从上空飞过,同时下放带挂钩的钢索,利用直升机的移动将三角标勾起。
在训练现场,笔者目睹了这个课目的困难程度。直升机旋翼飞速转动,狂风吹起一片飞沙走石,笔者位于机舱中,完全无法用肉眼准确识别出三角标的位置。只听绞车手不断提醒“稳定住,再慢一点”,因为毫秒之间,钢索挂钩便与三角标相差甚远。
林世明说:“最初,大家对于如何有效完成这个课目感到一筹莫展。只能下决心,靠一次次飞行试验彼此磨合。”每次训练结束后,小组成员都会仔细复盘,绞车手们还整理归纳出不同飞行员的操纵习惯,以求双方完美配合。最终,所有机组在此项课目上全部达到优秀标准。
相比于飞行员,绞车手和救生员之间的关系更可谓生死相依,由绞车手控制的钢索是连接救生员的“生命线”。
“通常,这条‘生命线’是一直相连的,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在高海拔地区,直升机要尽量减少悬停时间,有时救生员下放到目标位置后要和钢索脱钩,等到和伤员绑定后,直升机再飞回来接走他们。”说着,林世明讲起他和关文洁在高原上经历的一场“生死时速”。
为了成功完成任务,两人事先进行了几次全流程模拟试验,但训练现场的直升机速度还是比他们设想的略快一些,眼见最佳时机转瞬即逝,担任绞车手的林世明临时加快了钢索下放速度,关文洁则抱着“伤员”往飞机行进方向快赶了几步,最终成功回舱。
“战友嘛,就是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谈起和关文洁的战友情,林世明神情自豪地说。
“救生员一旦连上钢索,就是把生命交托给我们,不能辜负这份信任。”刘栋告诉笔者,处于空中的绞车手无法准确判断地面或者海面情况,通常会绝对信任救生员给出的收放钢索信号。
一次夜间海上搜救任务中,刘栋担任绞车手,他刚刚将救生员李志祥下放到目标位置,突然一个海浪涌来,李志祥的身影便被漆黑的海水吞没。数秒后,心急如焚的刘栋才看到李志祥从水里钻出来。回舱后,刘栋才得知钢索在海水的搅动下缠绕住李志祥,又碰上直升机高度突然变化,他的手臂因此受伤。临危不乱的李志祥以最快速度脱困,并忍痛绑好“伤员”,顺利完成任务。
没有及时发现李志祥受伤,刘栋十分自责。从那以后,刘栋为自己定下目标,决不让救生员在自己的手里受伤。
一次海上搜救训练,刘栋发现钢索末端时而绷直时而弯曲,结合直升机的高度变化,他意识到救生员潘新超可能出现异常情况。刘栋连忙调整钢索长度,在下方挣扎的潘新超才有了喘息之机,很快追上目标,成功实施救援。
原来,那天风急浪大,刚刚抵达海面的潘新超就被汹涌的海浪包裹,连喝了几口海水,没能顾上打手势。回舱后的潘新超激动地说:“还好刘栋及时发现,不然我今天就危险了!”
救援流程环环相扣,任务的出色完成,建立在团队成员之间高度信任、默契配合的基础上。空闲时间,大家喜欢聚在一起打篮球。他们觉得,每一次传球、投篮,也是彼此协作、建立信任的过程:“打球和救援有共通之处,我们用智慧和勇气,完成好每一场蓝天接力。”
“航空搜救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见证着我们的努力”
如何在吊救过程中迅速有效绑好救生担架,是空中救生员马殿坤始终在研究的课题。
几年前,马殿坤琢磨出“2.0绑法”,比起常规操作的“1.0绑法”更适用于各种体型的搜救对象。前段时间,他再次钻研出更加便捷高效的“3.0绑法”。经过实践验证,新方法的确让捆绑担架的各个步骤之间更加“顺滑”,大家一致同意将这项成果更新到《直升机搜索救援手册》中。
谈及这本手册,刘栋感慨颇深。它是该旅每一名空中救生员都会仔细研读的“宝典”,由刘栋的专业笔记发展而来。
刘栋是该旅第一批空中救生员,如今这支较为成熟的航空搜救队伍的建成,离不开他和战友们从“0”到“1”的探索和努力。
最初的专业笔记上,清晰记录着一次填补荒漠救生领域空白的实践成果。那是刘栋带领战友们第一次前往荒漠地区训练,陌生地域起初让他们兴奋不已,但现实很快给大家泼了盆冷水。
相比常规训练场地,目标在遍布低矮灌木的荒漠地区中相对隐蔽、不易辨认。为了找到救援对象,直升机必须降低悬停高度。但挑战随之而来,直升机悬停带来弥漫的尘沙,不仅影响空中救生员视野,也可能有沙砾卷进直升机发动机造成事故风险。
如何依靠现有条件完成搜救任务?一番研讨后,刘栋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案:“我们尽量让直升机在安全高度保持缓慢移动状态,并提前将救生员下放到一定高度,慢慢接近目标,以最快速度把人救走。”
那段时间,大家从早到晚和沙砾扬尘打交道,整日“灰头土脸”。幸运的是,方案可行性得到验证。
蹲点驻训的日子里,机组全员攻克了荒漠搜救的种种难关,刘栋也将众多训练心得写进笔记本。但他清醒地知道,要想让这些成果真正成为航空搜救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必须形成体系化内容。他鼓励每一名空中救生员革新理念、实践深耕,为梦想的实现添一把火。
“航空搜救事业的每一步跨越,都见证着我们的努力。”这些年,随着大家的步伐越走越远,刘栋那本薄薄的笔记本已经变为一本汇集了操作流程、特情处置、训练方法、考核标准等内容的专业手册。
“一开始,源源不断的专业知识让手册越变越厚、干货满满。如今,手册又越来越薄,语言更加精炼,内容朝着模块化、标准化发展。”刘栋说,每隔一段时间,该旅空中救生员都会在分享会上研讨有关创新成果,进一步优化这本手册。不少才能出众的青年官兵接连崭露头角,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取得进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