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焦作日报
鼓荡太极风 滚涌世界潮
——讲述“一赛一节”的故事之二
万里黄河到中游,接纳伊洛河,清混旋转间,乍现阴阳奇观。陈家沟,就在这河边。
河边的小村庄里,陈王廷创拳、杨露禅学拳、大咖云集探秘、“洋弟子”组团拜师……关于太极拳发源地的传奇故事数不胜数,绵延不绝。
时光如梭。举办首届国际太极拳年会,已经是33年前的事情;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已跨过6个年头。从黄河岸边的小村庄走向世界大舞台,太极拳已成为一张享誉全球的文化名片,悄然舞动着世界风潮。
这个“潮”,是坚定文化自信,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指示,倾力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文化潮”;
这个“潮”,是坚持内外兼修,把太极拳普及推广到不同年龄、不同群体、不同场地、不同肤色的中国“功夫潮”;
这个“潮”,是坚持守正创新,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动静融合、传统和现代等多种融合的“创新潮”。
河洛交汇处,潮起太极生;清浊旋转间,飒飒拳生风。如今,发源于黄河之畔的太极拳,习练者已遍布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太极拳组织和团体,习练太极拳人数达数亿人。
“文化潮”:根深干壮枝叶长
黄河岸边、旭日东升。金色光影下,白色长衫随风舒展,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学员演练太极拳,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这幅水墨丹青里的中国功夫,正是发源于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
明末清初,陈家沟人陈王廷融合太极阴阳、中医经络与道家吐纳学说,吸收各家拳法之长,在这里创编出内外兼修的太极拳法。
数百年沧海桑田,陈家沟至今仍保留着20多处太极拳名师传艺授业故居,年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这个“世界村庄”越来越引起世人关注。
喝喝陈沟水,都会翘翘腿。这个3000多人的小村庄,80%以上的群众会打太极拳,拥有太极拳馆52家,还有一些青年拳师在线上授拳。
清风岭上的陈家沟,因太极拳名播四海。2007年,温县相继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2020年,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以此为契机,我市构建太极拳高质量发展体系,推动太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文化焕发时代光彩,推动小村庄里的“太极传奇”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法治护航。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实施《焦作市太极拳保护和发展条例》,为太极拳传承发展保驾护航。
人才培养。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体系,把太极拳师纳入全市人才管理和发展战略;举办太极拳教练员培训班,多所高校开设太极拳专业。
搭建平台。连续举办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让世界了解太极拳价值,品味太极拳神韵。赛事活动以打造“跟着赛事去旅行”特色品牌为核心,推动体育与旅游深度融合。
推广普及。在全市开展太极拳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等“六进”活动,编写太极拳普及教材,在全市中小学开设太极拳课程,在海外建立培训点和教学基地。
标准制定。我市组织专家团队挖掘、收集、整理太极拳历史文献,建立完整的太极拳数据库;制定一系列标准化管理办法,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文化传播,创意无限。太极拳“数字女孩儿云曼曼”教你太极功夫、《陈王廷创编太极拳》动画绘本精彩上线、太极拳公益创意系列短片《别急有太极》总阅读量“1亿+”……
黄河岸边孕育的“太极传奇”,还在书写着最新鲜的故事,太极文化正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功夫潮”:万水千山总是情
太极拳发源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
来自以色列的姑娘塔丽娅与陈家沟结缘14年。从2011年开始,她每年都会来到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塔丽娅还在这里收获了跨国爱情,她和来自德国的丈夫都是太极拳老师,因太极拳而结缘,一起来到陈家沟拜师。
在陈家沟太极拳学校,太极拳名家陈自强指导漂洋过海而来的外籍学员练习“雀地龙”。这些洋弟子中,有人专程前来修正线上学习的动作细节,更多人则通过博物馆的AR导览系统,在陈王廷创拳的雕像前感受历史脉动。
“太极拳在全球的影响和传播范围日益扩大。”陈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冲说,“每年慕名来陈家沟习拳10万余人次,仅每年暑期就有数万人次来陈家沟学拳、参赛。其中‘洋弟子’占比越来越高。”
来自全国各地的太极拳爱好者也常来切磋。8月23日,2025年“企业家杯”全国太极拳比赛在陈家沟太极拳文化国际交流中心拉开帷幕。来自北京、江苏等7个省市的540余名太极拳爱好者同场竞技,以武会友,切磋技艺。
这场赛事,是温县今年举办的“百场赛事”活动中的一场。温县以市场化模式谋划赛事活动,打造品牌赛事,全国太极拳公开赛(河南赛区)等一批赛事和太极拳培训交流活动在陈家沟举办,吸引全球太极拳爱好者走进发源地。
打响“中国功夫”牌,着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聚焦名师,请“大师回归”。实施“大师回归”工程,将在外发展的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请回来”兴祖业;创办太极文化研习院、武馆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授业基地,吸引拳师创办工作室。
聚焦赛事,打响“太极功夫”牌。打造品牌赛事、全力争取上级赛事、扩宽渠道多方办赛、创新模式商业办赛,今年将举办“百场赛事”。温县开“村办国赛”先河,承办全国武术太极拳公开赛、全国武术之乡武术套路比赛等国家级赛事。
聚焦人才,构建多层次国际传播体系。目前,我市已形成规模可观的太极拳人才队伍。就温县而言,目前就有3120名拳师常年在国内外教授太极拳,在国内外开设太极拳馆4030余家。陈式太极拳第12代传人陈炳在美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设立太极院,让一大批“洋弟子”爱上太极拳。
聚焦大众,推动全民健身。我市创编简单易学、易练易推的少儿太极操、太极广场舞等,推动太极拳在全年龄段的推广普及;温县262个行政村实现太极拳健身站点全覆盖,吸引全球太极拳爱好者前来学拳、观光。
如今,太极拳全球习练者达数亿人,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
“创新潮”:多元融合向未来
“白天在拳馆里学拳,晚上逛夜市品尝中国特色美食,还能体验‘今夜·东沟’沉浸式夜游,真是太有意思了!”来陈家沟学拳的荷兰游客Vincent激动地说。
来自法国的Silvia是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陈炳的弟子。他说:“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正宗的太极拳,还体验了独特的甜蜜文化,融合的魅力让我舍不得离开。”
太极拳是我市构建“一核引领、两极支撑、三带协同”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中的“两极”之一,又是我市“山、河、拳、城”联动发展蓝图中的一项重要资源。如何发挥禀赋优势,以创新的思维找准发力点,让更多人在全新的体验中感受太极文化、中原文化的无限魅力?
举办高水平赛事,做好“功夫”文章。焦作国际太极拳大赛每年吸引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赛,全国武术套路锦标赛(太极拳赛区)、全国太极拳公开赛(河南赛区)、太极拳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也相继落地我市,形成了良好的赛事格局。
推动“太极”与“雪王”牵手,做好流量文章。今年年初,温县谋划实施太极·蜜雪文旅融合示范区项目,推出“太极雪王”新IP,用“沉浸式理念+现代科技手段”“复活”东沟,让“雪王”产业融入陈家沟文旅链条,打造更深层次的文旅新生态。据初步测算,游客人均停留时长可延伸至3~5天,二次消费占比可提升至62%。
实施“太极+”战略,做好创意文章。开发太极拳系列研学寻根线路,文体旅融合发展;融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体系,打造“功夫之旅”品牌;布局精品旅游线路,推动太极文化、怀药文化、黄河文化、院士文化等深度融合;做好“太极+”“文化+”“体育+”“康养+”文章,推动融合发展。
传统业态与新业态“牵手”,做好产业文章。从陈家沟到雪王市集、从观光学拳到茶饮体验、从传统文旅到工业旅游,业态的融合让游客从“一日游”到“住下来”,从“看看景”到“动动手”,带动多个项目共同“出圈”,如同打通“任督二脉”。
黄河滔滔,太极翩翩。曾经秘不传人的家传武学,从黄河岸边的小村走向世界舞台,又带来全球的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黄河岸边的太极故事推陈出新、绵延不绝,那种浸润在陈家沟土地里的太极气韵,鼓荡起一条神奇的文化纽带,见证万水千山,驰骋星辰大海。
焦作日报重点报道组
部分内容和图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原创文章版权属《焦作日报》(微信号: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版权所有:焦作日报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0013
总值班:吕正军 统 筹:王 鹏 梁易凝
责 编:王建新 审 核:赵晓晓
编 辑:苗佼菲 校 对:薛 莹
本报全媒体常年法律顾问:律师吕晓燕 律师朱建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