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是一场看似普通的婚礼。
北平的冬天已经有些冷了,屋里却热闹非凡。
宾客穿梭,笑语不断,外头的风都被挡在了门外。
可是没人想到,就在这场喜气洋洋的婚宴上,有几位“朋友”递过的名片,其实成了一场政治风暴的引线。
时间是1946年,地点在北平。
新婚的主角是陈链和袁永熙。
陈链,是国民党高层幕僚陈布雷的女儿;袁永熙,彼时还只是个身份普通的青年,实际上却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
那会儿陈布雷还在南京,得知女儿要结婚,心里其实挺复杂。
他对袁永熙并不了解。
但碍于女儿坚持,又不想明面上反对,只好托了北平副市长去“打听打听”。
结果那位副市长太直接,直接去问了袁的老师。
老师当然知情,但没说实话,只说袁是个“思想左一点”的爱国青年,有志气有担当。
陈布雷听了,心下稍安。
婚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可是事情没完。
不到一个月,军统破获了一个秘密电台,抓到了地下党员李政宣夫妇。
这俩人一审就开了口,把知道的都供了出来。
田仲严的名字被抖了出来,而他正是在婚礼上和袁永熙交换过名片的那位。
袁永熙和陈链,很快也被抓了。
这事儿传到南京,陈布雷彻夜未眠。
他明白,军统不会轻易放人,但他也知道,这事要是闹大了,不光女儿,自己也保不住。
他找到了蒋介石。
“她年纪小,不懂事。”陈布雷说得很恳切。
蒋沉默了一会,只说:“好好教教她吧。”
陈布雷松了一口气。
女儿和女婿最终被放了出来,但这件事在他心里埋下了一根刺。
说起来,陈布雷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在蒋介石身边的。
他早年在浙江做教育,后来因为文笔好,被蒋看中,成了“笔杆子”。
那时候的他,常常为蒋写文稿、起草文件,是国民党内部极少数能“动笔影响政策”的人。
可他这个人有个特点——不愿意睁眼说瞎话。
尤其是到了抗战后期,国共矛盾越来越激烈,他心里其实挺反感的。
他不止一次写信劝蒋,“不要打内战”。
蒋不听,他也没办法。
身边的人都劝他:“你就别说了。”
可他还是说。
说到最后,连话都不想说了。
1948年11月13日,南京。
陈布雷在家中服下大剂量安眠药,静静地走了。
他没留下遗书,只留下了一句话:“愿以死,止戈。”
那时候,离辽沈战役结束不到一周,国民党节节败退,局势一片混乱。
蒋介石听说陈布雷自杀,只说了一句:“他太软弱了。”
从那以后,没人再提起他。
可陈布雷的子女,没有一个“软弱”的。
长子陈砾,直接去了解放区,后来成了《中国日报》的总编辑,级别正厅;次子陈过成了浙江卫生厅厅长,搞医疗;女儿陈重华,当过杭州市副市长。
陈链,那个曾经差点死在军统手里的姑娘,后来也在新中国做了很多实际工作。
只是因为“历史问题”和当时的政治环境,晚年选择了自杀。
这个家族,命运像被撕裂的纸,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最让人难以释怀的,是陈布雷的长孙陈师孟。
在台湾政坛打拼多年,做过“监察委员”,也做过台北市副市长。
但他的言行,却越来越偏离祖父的道路。
他公开主张“台独”,在岛内外引起极大争议。
有人曾经当面问他:“你爷爷是为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而死的。
你这样做,他要是知道了,会怎么想?”
陈师孟没回答。
可这个问题,很多人记住了。
陈布雷这一生,最怕的就是内战。
最不愿意的,是看见亲人对立。
但偏偏,他的家族成了这场历史洪流中的一面镜子:有人走向光明,有人走入歧路。
不是谁对谁错,时代就是这么复杂。
那场婚礼之后,陈布雷再也没见过袁永熙。
参考资料:
文楚,《陈布雷家族的风雨人生》,中国知网,2020年。
李敖,《蒋介石研究》,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
傅国涌,《陈布雷传》,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央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国民政府时期(第六辑)》,中华书局,201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