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先别扯那些 “龙生龙凤生凤” 的老调调,也别对着 “我家没背景” 的破账本唉声叹气,今天咱要聊的,是约翰・洛克菲勒这位 “石油大王” 埋在话里的狠活:
真正把人钉在底层动弹不得的,从来不是你出生在贫民窟还是城中村,也不是你身边全是摆烂的街坊,而是你脑子里那套 “我不行”“没机会”“就这样吧” 的破逻辑。
你品,你细品,是不是身边总有这样的人:一说起没成功,就拍着大腿喊 “我要是生在有钱人家里,早飞黄腾达了”;一看到别人赚钱,就撇着嘴说 “他那是运气好,我没这命”;每天加班到半夜,回头一看工资条,又骂骂咧咧 “努力有个屁用,还不是给老板当牛做马”。
咱先别急着同情这些人,不如问问:为啥同样是出身底层,有人能像洛克菲勒那样从簿记员干成石油大亨,有人却一辈子在 “受害者剧本” 里打转?答案藏在思维里,不是藏在户口本里。
![]()
一、“环境牢笼” 是思维织的茧,你以为的绝境,其实是自己画的圈
总有人把 “我没机会” 归咎于 “我家穷”“我没资源”,这话听着委屈,其实是在给自己的思维偷懒找借口。
咱先看看洛克菲勒的起点:他爹是个游走江湖的 “假药贩子”,妈是个每天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家里别说 “资源” 了,连稳定的住处都没几个。
16 岁那年,洛克菲勒去找工作,揣着简历跑了六周,被拒绝了十几次,换作现在的某些人,早该躺平喊 “资本家看不起穷人” 了,可他没这么干。
每次被拒绝后,洛克菲勒都会回家把面试细节记下来:今天面试官问了啥?我哪句话没说对?下次该怎么改进?后来他终于找到一份簿记员的工作,月薪 5 美元。
这工资放当时够干啥?也就够买几袋面粉。可洛克菲勒没抱怨 “工资低”“老板抠”,反而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公司,把账本整理得清清楚楚,连客户的偏好都记在小本子上。
有一次,老板发现他把一笔模糊的账目捋得明明白白,还顺便算出了客户可能需要的后续服务,惊讶地说:“你小子比我还懂生意!”
你看,同样是 “底层环境”,有人看到的是 “我没资源,干不了”,洛克菲勒看到的是 “我能从现有小事里挖机会”。
“环境差” 不是牢笼,你脑子里 “环境差就干不了” 的想法才是牢笼。
就像有些人手里拿着钥匙,却非要砸门,还骂 “这门太硬,我打不开”,这不纯纯大冤种吗?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喊着 “环境困住我” 的人,往往对 “身边的机会” 视而不见。
我有个朋友,老家在小县城,总说 “小地方没发展,只能出去打工”。
结果去年春节我回他家,发现他家楼下的菜市场里,有个卖卤味的大叔,每天下午三点出摊,六点就卖光,月入两万多。
我问朋友:“你咋不试试做卤味?” 他说:“那多累啊,而且我没学过,肯定做不好。” 你看,不是小地方没机会,是他的思维把 “没学过”“太累了” 当成了挡箭牌,把机会挡在了门外。
洛克菲勒后来回忆早年生活时说:“我从来没觉得自己穷,我只觉得自己需要更懂怎么做事。”这话戳中了很多人的痛点:你以为的 “绝境”,其实是你用 “我不行”“没资源” 的思维织的茧,你不愿意破茧,就别怪茧把你裹得严严实实。
![]()
二、“机会绝缘体” 本质是思维的过滤网,你看不见的机遇,都死在 “这不可能” 里
现在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是 “机会太少了”,可真的是机会少吗?不是,是你的思维里有个 “过滤网”,把所有机会都过滤成了 “这不可能”“这是骗局”“我没本钱”。
洛克菲勒发家的时候,石油还是个 “没人待见” 的东西,当时的人觉得石油又脏又臭,不如煤炭好用,连铁路公司都不愿意运石油。
可洛克菲勒看到石油时,眼睛都亮了:“这玩意儿以后肯定能替代煤炭,是未来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