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近年来,河池市宜州区以党建为引领,以文明实践为载体,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全力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仅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建引领,筑牢文明实践根基。宜州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构建起“党委带动、支部推动、党员行动、群众互动”的多级联动机制,将党建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各乡镇组建“党员先锋队”,开展“板凳党课”“庭院宣讲”等特色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党的创新理论,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该区怀远镇通过“重走红军路”“革命故事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将红色故事融入古镇游览线路,筑牢群众爱国主义思想,提升群众文明意识。2024年,粤东会馆、宜氮小学2处基地被命名为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均接待党员培训、青少年研学约2万人次。
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尚。宜州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扎实推进移风易俗问题治理。宜州区各乡镇通过“五个统一”工作法,将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有效遏制了陈规陋习。通过常态化宣传“厚养薄葬”“婚事新办”理念,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石别镇清潭村通过规范理事会章程和运转机制,充分发挥四会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积极作用,坚持每季度将全村红白事操办情况进行记录和公示,大操大办、攀比浪费之风得到有效遏制,“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共识。
文明实践,激发乡村自治活力。宜州区以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激发乡村自治活力。各乡镇根据群众需求和志愿者特长,制定了志愿服务年度“菜单”,涵盖理论宣讲、文化文艺、科普宣传、医疗健康等多个领域。怀远镇的“邻里守望”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定期上门为独居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服务;罗山村的“环保卫士”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开展环保宣传、爱护水资源等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绿色环保意识。2024年,龙江河(怀远镇罗山村河段)荣获年度广西幸福河湖。
文化传承,赋能乡村振兴。宜州区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传承民间艺术与传统技艺。怀远镇整合利用中小学、老年大学等资源,把社区教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设山歌彩调、手工祭月、画饼、八宝饭制作等特色课程,培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通过大年初二民俗巡游、中秋民间祭月等品牌活动,实现“老记忆新展示”。2025年,怀远镇怀远社区《多彩韵绘魅力白饼》获评自治区“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怀远社区参赛选手范金莲荣获广西第四届“能者为师”达人组二等奖。同时,宜州区以“古镇文化+生态旅游”为抓手,推进骑楼古街保护,打造红色旅游线路,带动古镇特色产品经济。
积分管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宜州区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模式,推行文明积分制,活用村集体经济,将“红事新办白事简办”“杜绝厚葬薄养”“鼓励升学”“响应征兵号召”等乡风文明行为量化积分,通过积分兑换“爱心超市”奖品,强化群众文明观念。怀远镇拉外村、大任村、楞达村、谭村村等通过奖励本村好学子、传承好家风的方式,促使村民家家户户以教育成才、家庭和谐为荣,让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在村民心中潜移默化。
典型选树,引领乡风文明建设。宜州区通过评选“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展示宣传先进事迹、典型人物,以榜样的力量强化正向引导,引领乡风文明建设。怀远镇怀远社区制作200个家风家训牌匾挂在家门口,内容包含廉孝敬亲、邻里和睦、勤俭节约、诚信友善等各方面,通过把家风家训“亮”出来,潜移默化影响居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推动形成家风正、民风淳、乡风美的良好社会风尚。宜州区通过党建引领、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文化传承、积分管理、典型选树等多措并举,让文明新风在乡村大地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林秋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