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芝皇农业丨芝皇菌业:以创新为钥,开启现代农业新征程
在四川芝皇农业的菌菇展示中心,一块电子屏实时刷新着精准数据:黑木耳大棚温度稳定在 22℃、湿度保持 85%,桑黄培育室 CO₂浓度控制在 450ppm…… 这些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参数,源自遍布大棚的 500 余个传感器,背后是西南大学教授团队研发的 “食用菌智能栽培系统”,彰显着企业深植的科技基因。
作为全国首家实现全桑枝食用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芝皇农业的创新之路从成立之初便直面挑战。2021 年企业落地时,桑枝纤维粗、木质化程度高的问题,导致直接用于培育菌菇的菌丝成活率不足 50%。为此,公司联合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组建 12 人专项研发组,历经 300 多个日夜攻关。
“我们测试了 20 多种预处理方案,最终‘蒸汽爆破 + 酶解’组合脱颖而出。” 研发负责人介绍,该技术能有效打破桑枝细胞壁,使纤维素转化率从 35% 提升至 72%,菌丝成活率跃升至 90% 以上。2022 年,“全桑枝食用菌生产技术” 斩获国家发明专利,目前已应用于 50 余种菌菇培育,其中桑黄生物转化率较传统木屑基质提升 40%。
智能化生产让科技成果快速落地。制袋中心内,8 台装袋机分工协作:4 台适配直径 15cm 的香菇菌棒,4 台对应直径 12cm 的木耳菌棒,搭配爬坡机与皮带运输机,每小时可制袋 3000 个,效率较人工提升 8 倍。养菌车间的 28 栋培养室中,AI 摄像头实时监测菌丝颜色变化,若出现杂菌污染(表现为局部发黑),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定位区域,工人精准处理即可,将损失率控制在 0.5% 以内。
种质创新更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团队从 200 份野生菌株中筛选出 “武芝 1 号” 香菇品种,不仅能耐受 35℃高温正常出菇,菇肉厚度还比普通品种增加 2mm。2023 年四川高温天气中,该品种亩产仍达 800 公斤,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30%。目前,公司已建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保存菌株 238 份,每年研发投入超营收 5%,累计申请专利 46 项,其中 “桑枝菌渣有机肥制备技术” 还入选农业农村部 “年度十大主推技术”。
从实验室的技术突破到田间的成果转化,芝皇农业正以创新为笔,重新书写现代农业的发展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