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50年彭德怀挂帅赴朝时,昔日的一野猛将众多,为何没人一起出征?

0
分享至

1950年10月4日晚,北京西郊机场灯火通明,彭德怀刚刚从西安转机抵京,机舱门一开,周恩来快步迎上去,只说了一句:“时间紧,车上细谈。”这天之后短短十三天,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而被誉为“西北霸王”的第一野战军,几乎一将未随。外界疑惑随之而来:老彭麾下猛将如林,为何无人同行?



要弄清这个谜团,先得把镜头拉回四个月前。6月末,朝鲜半岛战火骤起,中央立即批准在东北组建边防军,核心为四野38、39、40军。粟裕任司令员,一道电令把十几万官兵钉在图们江、鸭绿江沿线。中央此举用意很直白:谁守边,谁就最先进朝。一野长期驻守西北高原,既不在序列,也不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名册里自然缺席。

有意思的是,最初志愿军司令员的绣花名单里并没有彭德怀。粟裕身体尚好时,中央是想让他领兵;粟裕住进疗养院后,林彪被推到台前。林彪自己反复掂量,觉得美军不好惹,10月2日的政治局会议上他含圈带点地提出“援而不战”。毛泽东没有当场反驳,但步出会议室时留下一句:“还是得找个敢打的人。”于是,西安的电话响了,彭德怀被请进了候选名单。



时间紧、任务急,彭德怀到京当天就看完了作战参考资料。夜深,灯下的他只问作战厅值班参谋一句:“四野干部熟悉人情地理吗?”参谋答:“在东北混了四年,闭着眼也能画地图。”彭德怀点头,再没提调人之事。原因很简单——首批六个军的骨干归四野,与他昔日的西北系将领磨合成本高,十几天内完成组织重构几乎是奢望。

气候问题同样无法忽略。朝鲜北部冬季气温常逼近零下三十度,四野官兵在解放战争里就吃过“松花江上打滚”的苦头,保暖经验丰富;一野大多数时间扎根关中、陕甘宁,零下十几度算极端天气。试想一下,若把在戈壁沙尘里闯荡的西北兵临时空投到长津湖,冻伤数字只会更难看。兵贵神速,更贵适应,中央没理由冒这个险。



还有组织任务的牵扯。一野刚在西北站稳脚跟不到一年:新疆要安抚、青海要整编、宁夏要肃残匪。彭德怀离开时,王震在乌鲁木齐、张宗逊坐镇西安、韩练成奔波陇东——个个脱不开身。“西北这摊子不能塌”,是毛泽东对周恩来的原话。于是,一野高层被按在各自岗位,哪怕内心再想跟老彭冲锋,也只能先守后方。

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怀与四野的交情并不浅。早在抗战时,他任八路军副总司令,林彪、刘亚楼、邓华等人都受过他的指挥。论资历威望,他调动四野并不存在沟通障碍。换句话说,他带原班人马未必更顺手,带熟面孔也能直插要害。基于此,中央直接沿用边防军架构,顺理成章。

有人会问:难道一野就完全缺席了吗?事实并非如此。1951年2月,杨得志率19兵团跨江北上;同年8月,甘泗淇空降志愿军政治部主任,与彭德怀再度配合。只是这些都是第二梯队动作,首批名单里确实见不到“一”字番号。



看似偶然,实为必然。抗美援朝对手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中央能投入的只有最硬的拳头。四野装备精良、人员整编完整、北方作战经验占优,于情于理都是第一选择;一野被留守西北,同样属于战区平衡的需要。换人容易,换区难,这句行军老话至今适用。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先头部队悄然过江。当夜彭德怀在前线指挥所收到一封密电,末尾署名“西北同志们”。电文只有十六字:“老总放心,西北稳如泰山,盼捷报。”简短,却道出了两线战友的默契。出征与留守,不过各司其职罢了。



把这些线索串联,就能明白首批出征为何见不到一野猛将:时间逼迫、地理优势、气候差异、后方稳定、多年交情,层层叠加之后,彭德怀最终选择了最“省事”也最有效的方案——利用现成的四野班底。历史往往如此,关键节点不是没得选,而是只能选最可行那条路。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大运河时空 incentive-icons
大运河时空
研究历史资料,搜集传说典故
1086文章数 1212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