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德国人李希霍芬与四川盆地

0
分享至

川味文化作者:井络

在前,笔者曾编有《“四川得名”史料汇辑》(凡三节五篇,请翻阅本号前期文章),梳理了“四川”得名来历与内涵。下面,谈一谈 “四川盆地”的由来及其初期定义者的事迹。

导读:

一、对李希霍芬的典型评价

二、李希霍芬其人其事

三、李希霍芬定义“四川红色盆地”

1.学者之眼

2.间谍之眼

3.游客之眼

李希霍芬(1833-1905)这个名字,可能现在许多人觉得陌生,但他在地学界着实赫赫有名,这位活跃于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的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密切。

1868至1872年,李氏先后七次赴中国各地考察,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如提出黄土高原“风成说”、命名“丝绸之路”、示意“罗布泊”位置、命名景德镇“高岭土”、定义“四川红色盆地”等,至今仍强烈影响着相关研究与实践。


李希霍芬像

一、对李希霍芬的典型评价

中国首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在《李希霍芬与中国之地质工作》中称:“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李氏对于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及地文之观念,其伟大之贡献,实无其他地质学家足与伦比。”该观点代表了民国地学界的普遍看法。

同为第一代地质学家的章鸿钊,在《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里写道:“他们关于中国地质方面都有过相当的报告,但远不如德人李希霍芬氏踏查之普遍,著述之精深而博大。”这里的“他们”,指早年入华考察的美国人庞培莱(R.Pumpelly)、法国人戴维(A.David)、英国人金斯密尔(T.W.Kingsmill)等。

另一位地学巨擘丁文江,直接把李氏的话“中国书生性质迟钝,无处不为一切进取之障碍而无以弃其旧有之偏见,此辈视跋涉为苦事,以地质学家之生活为有失人生之庄严”,载入《中国地质学会会志》发刊词,以激励年轻的中国地质人。

较之同行景仰,鲁迅则入木三分。他于1903年作《中国地质略论》,认为李氏的考察让中国以“世界第一石炭国之名,大噪于世界”,旨在向德帝献策“惟扼胶州,则足制山西之矿业,故分割支那,以先得胶州为第一着”,后果则是“盖自利氏(即李氏)游历以来,胶州早非我有矣”。尽管他揭露考察者的真实面目是“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但也只能发出“吾同胞其奈何”的叹息。

二、李希霍芬其人其事

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西里西亚省卡尔斯鲁厄的一个贵族家庭。1850-1856年就读于勃莱斯劳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化学、矿物学及地质学。他的老师古斯塔夫罗赛,曾与近代地理学奠基人洪堡到中亚考察。1856年博士毕业后,他在南提罗尔、阿尔卑斯山区等地工作。

1860年,普鲁士政府派大使奥伦勃克去东亚,与中国、日本洽谈商约,同行的还有亚考纳号、泰提斯号、佛罗劳普号三艘军舰,及以地质学家身份登船的李希霍芬。当时中日都禁止外国人在内陆随意活动,李氏只得先至东南亚旅行,两年后又转赴美国加利福尼亚。

1868年初,东亚情形有所变化,李希霍芬遂拟定中国大陆考察计划,并得到地理学家惠特尼的赞同,在加利福尼亚银行的经费支持下,他启程去中国。后来的提供经费者为上海欧美商会,条件是他必须提供完整的实地考察报告。

1868年9月至1872年10月,李氏以上海为起点,对中国展开了七次大的考察旅行,足迹遍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江西、广东、湖南、河南、山西、河北、陕西、四川等多地,除1870年9月至1871年5月在日本考察外,其余时间都在中国。

1872年12月,李氏结束中国之行,踏上阔别12年的故土。此时,德意志国已于上年建立,新政府对科研全力支持,给他带来充足的资金和施展空间。他获选柏林地理学会会长,把精力放在有关中国的著述上。1877、1881两年,他分别完成《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简称《中国》)一、二两卷。

李氏之《中国》,从时空维度引序山脉构造、气候形成、河流分布、人类活动之间的关联和影响,阐述如何认知中国与亚洲大陆尤其是中亚的关系,详载中国华北等处的考察成果。全书共五卷,后三卷由李氏学生及友人完成。他的《中国旅行日记》最后也由学生整理出版。而在这之前,上海欧美商会便已把他的经济报告辑录成《李希霍芬男爵尺牍》出版。三者内容相辅相成。

1905年10月5日,李希霍芬在柏林病逝,终年72岁。


《中国》

三、李希霍芬定义“四川红色盆地”

李希霍芬的中国考察之行,时间长、范围广、成果多,在早期来华外人中首屈一指,对中国地学影响空前,“丝绸之路”、“罗布泊”、“高岭土”、“泰山系”等论断在学界早已奉如圭臬。然而,他定义“四川红色盆地”一节却鲜被提及。

1872年2月2日,李氏从陕西进入四川,开启第七次大旅行的最后一段,遍历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乐山、宜宾、重庆等地,4月30日出川至武汉,5月21日到上海,10月便启程回国了。在川境行进的三个月时间里,他用学者之眼、间谍之眼、游客之眼,审视着巴蜀大地的一切。

1.学者之眼

地学为李希霍芬本职,他每到一地,都会察看地形地貌,对山石、河流、道路、动植、居民、行人、物产皆加留心。他刚一入川即获惊喜,从五丁关以南的大巴山河谷开始,轻易搜集到大量化石,特别是神宣驿一段,“巨大的珊瑚石到处都是,完全裸露在外且保存完好”,是他“在中国见到的最丰富的化石区”。

在广元,李氏“首先看到的是煤炭层形成的低矮的、排列得很规则的丘陵地带……丘陵后面是较老岩层形成的更高的深色山脉,轮廓线又长又平,对应着漫长的山脊”。在七曲山,他眺望到一个“巨大平坦的盆地”,借助水准仪发现西侧等高线与东侧分水岭位于同一高度,“保留着高地的特征……南边的高度有所降低……北边仍能看到高山脉的前山”。显然,他已留意到盆地周山的差异。他还发现了数量众多但品种稀少的蜗牛,“局限于三四种蜗牛、两三种豆螺和一种烟馆螺”。类似细致观察比比皆是。

李氏分析四川的地层、构造及矿藏,推理沉积、风化等过程,建立了“广元煤系”说,把盆底表面的红砂岩层命名为“红色盆地系”,并划入白垩系,进而提出“四川红色盆地”概念——“红色”二字,包含构造、年代、系统、演变等诸多信息,后来的赤盆地、紫色盆地、信封盆地等说,皆以此为宗——他勾勒的红色盆地范围,东南界由湖北秭归县,经重庆綦江区,至泸州叙永县;西界从宜宾屏山县,经乐山犍为县,至雅安,延至都江堰,再到绵阳平武县;北界不连续,大致是从绵阳平武到湖北秭归。

同李氏对中国其它地区提出的地学论断一样,他对四川盆地的认知也存在着时代性偏差,但其基本论断和基础框架则被延续下来,经劳策、奥布鲁契夫、杜克劳斯、维理斯、阿本丹农、林仪一郎等外国学者,及丁文江、翁文灏、赵亚曾、黄汲清、李春昱、谭锡畴、谢家荣、侯德封、厉鼎勋、李四光、刘增乾、喻成炳等中国学者不断更正完善,最终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地质演变序列,形成今天四川盆地的科学阐述。


李氏著作插图

2.间谍之眼

鲁迅说李希霍芬等人是导致“中国大陆沦陷之天使”,千真万确。早年来华的外国人,不管打着传教、传学还是援助旗号,大都带着政治、军事或经济目的,资源掠夺即其首要。

李氏的著作表达清晰、语言优美、描述细腻,体现着一个理科生超乎寻常的文字功底,但他在表达中国考察的原始动机时,则直接暴露出殖民者的野心。

在《中国》一书中,李氏强调德国要注意华北门户胶州湾的战略重要性,鼓吹中德两国应有更密切的联系,甚至对山东和胶州湾作了专述,在《华北大地质及地理图》中勾画出潜在宝藏。他建议德国在舟山找到立足点,因为其战略地位极佳,是长三角、江苏、浙江等区的交汇辐射区,可取得香港、澳门一样的效果。

在涉及四川的记述中,煤炭、煤层、盐卤等词频频出现,虽然与许多优美细腻的文字为伍,但终究还是挡不住背后闪烁的贪婪,让人直观体会到他那种为国谋利的自豪。一名学者一旦拥有这样的自豪感,他所体现出来的战斗力就是无比惊人的。而这种自豪感对于被掠夺者而言,往往意味着更大的伤害。

3.游客之眼

如果李希霍芬只是一名游客,那他必定是极为合格的,尽管这种假设不存在。他时时饱览并生动记录了当时的巴蜀风土人情。

李氏很喜欢四川的风景,他的赞美总是开门见山,一入川便说“四川的风景和人物,迄今为止都让人觉得无可挑剔,风景十分诱人”,“这是一次十分享受的旅行,就风景而言有很多壮丽的景色,就地质考察而言也十分有意思。”这与他在其他地方碰到的脏乱差而带来的糟糕心情形成了鲜明对比。

李氏对川内城市褒奖有加,他说绵阳城“充满活力、纯洁,建设得很好,看起来十分富裕”,对广汉和新都亦如是。当他踏上成都平原时,竟连用了五个“最”,形容成都是中国“最兴旺、最富有教养、最文明、最具生产力、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如果不是句末的“之一”,很怀疑他在使用糖衣炮弹——李书的读者显然不是中国人,好像用不上此弹——并称这是一个“巨大的乐园”。

他对四川人也着墨颇多。在他眼中,川人总有一种超然的感觉,不同于盆地外的人,自成一体,甚至川北山区里的农村人对他这个外国佬都不好奇。城市中更不用说,不戴辫子、不穿汉服,照样招摇过市而无人围观(邛崃和雅安除外,他在这两地留下了心理阴影)。四川人淳朴热情,善解人意是他的最大感受,就连坐船渡河也不会收小费,还说在中国第一次遇到。

有意思的是,他描述了一个关于四川女人的细节,“妇女在这里的地位,整体比中国其他地方要高”——看来四川男人当耙耳朵不是一两天的事——“这里的女人干活也多,能干勤快,做生意时大大方方地算账收费”,此处必须点赞,从古至今,川妹子都值得赞美。

此外,李希霍芬对四川农作物、商品贸易、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甚至行政活动皆有记载。尤令笔者注意的是,他可能是较早实时记录成都餐馆的人,川菜的事就交给“泡海椒”来说吧。


李氏著作插图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仅供示意

转载须经本人同意且注明:川味文化・井络

看川菜老传统,听川味龙门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川味文化 incentive-icons
川味文化
讲川菜老传统,摆川味龙门阵。
96文章数 167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