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下,红军被困在了大渡河边,河水湍急,船只不够,架桥又会被冲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片刻的耽搁都可能引起战局的改变。
就在岸边的红军越聚越多,大家却想不到办法渡河时,毛泽东来到了著名的翼王亭,里面有碑文记载着太平天国时期,被称为战神翼王的石达开在大渡河兵败的故事。
历史上石达开的处境和红军目前的情况看起来有些相似,蒋介石也放话要让毛泽东成为第二个石达开,不过,毛泽东看完碑文后,却没有感到担心害怕,因为他已经为红军找到了当年石达开找不到的生路。
在三百多里外,有一座泸定桥,这座桥是当地的交通枢纽,只要能够夺桥渡河,无论是迂回雅安,或是北上与红四军汇合,红军都能更加自如地行军转移,甩开追兵。
于是,中央发布命令,由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右纵队,从安顺场渡河后,沿东岸向泸定桥行军,如果夺桥行动不顺利,无法与红军主力再次会合,要果断地带部队到川西,以期开创新的局面。林彪带领左纵队,沿西岸前往泸定桥,一共320里,必须于3日内赶到。
这份指令明面上的部署非常清晰,却暗示着中央背水一战的决心,右纵队相当于是被保存的有生力量,一旦主力失败,往后他们便是主力,要背负着所有人的信仰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走下去。
左纵队的任务则是异常艰难,三百多里要在三天内走完,这意味着缺少物资装备的红军要穿着草鞋,在坎坷曲折的山路中,在国民党军队的追击下,每天边打边跑一百多里,平均每小时需要行进四公里以上,并且是全天行军,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也不能减缓速度。
面对着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红军却没有任何意见,保证坚决完成任务。
就在急行军一天之后,先锋团红四团又收到命令,由于情况危急,需要提前一天夺下泸定桥。
此时,红四团距离泸定桥还有240里,他们必须在一天之内跑完,而且没有多少时间休息,就得立刻部署作战计划,投入战斗。
全团没有人有怨言,得到命令就全力向前奔跑,途中,战士们甚至还能接连打击敌军,吓得对方落荒而逃。
就这样,在凌晨6点左右,红四团赶到了泸定桥,这样的成绩也让其他红军充满了敬佩,还送给他们一个外号——飞毛腿强军团。
不过,仅仅赶到目的地还不够,红四团还需要尽快夺桥,国民党也知道泸定桥的重要性,蒋介石早就下令彻底拆除泸定桥,可是,作为大渡河上的唯一一座桥,没了它,河岸边的人该如何出行?如何购买生活物资?
所以,当地的军阀刘文辉没有完全执行这个命令,只拆除了桥上的木板,留下了几根铁锁在悬崖上晃荡,在他们看来,红军总不能就靠几根铁锁渡河吧?
观察了情况后,团长王开湘迅速决断,制定作战计划,要选出22名先锋队员突击行动,其中有一名叫做刘金山的战士,主动请缨,要求作为先锋为战友们开路,去飞夺泸定桥。
刘金山原本是个孤儿,加入红军后才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一次战役,他原本的团长杨金山牺牲,从此以后,这个没有名字的孤儿就叫作刘金山。
这22名战士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手脚并用地攀爬在冰冷的铁锁之上,身后就是战友,不能退,只能向前。
枪炮根本无法阻止,敌军眼见刘金山等人就要来到面前,慌乱之下干脆点火烧桥,即便如此,刘金山与战友们没有一个人退缩,迎着火海成功来到对岸,后方的战友们也立刻铺设木板,赶来支援他们。
这样的一支队伍,直接让敌方守军心理防线崩溃。
战后,夺桥的22名突击队员幸存18名,史海浮沉,最终留下姓名的只有12人。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刘金山也在其中,飞夺泸定桥之后,他继续勇猛作战,功劳卓著,可在得知自己的军衔之后,刘金山连夜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希望能把军衔降一将,自己配不上这么高的军衔
刘金山是从尸山血海中走到新中国的,信中写着自己只不过是侥幸活了下来,真正的英雄是当初一些牺牲了的战友们,如今战事结束,刘金山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只会扛枪打仗,也派不上什么大用场,不如把更高的军衔给其他同志们。
毛主席收到信后十分感慨,这份对战友的情谊和敬意,毛主席也感同身受,因此同意了刘金山的请求,斟酌过后,授予刘金山大校军衔。
这位开国大校,替战友们一直看着新中国的不断发展,直到1999年,刘金山与世长辞,享年90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